用户名
密码

王燕涛小学数学工作室
成员名单

  • 王燕涛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钟亦昕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4-04-07

  • 张科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4-04-07

  • 陈奕彤

    善卷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成成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单美琴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范谦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廖燕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燕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潘秋英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夏妍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唐薇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芸

    东域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莲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琳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艳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芸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佳晟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作者:朱佳晟  日期: 2025-03-24  点击:
  第一课时    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页例1、“练一练”,练习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分数的现实需要,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2.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概括等活动,经历主动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并知道分数单位的含义。
3.在分数意义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联想能力及实践能力获得发展,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概括等活动,经历主动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
难点:学生理解分数意义中“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等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长、正方形纸各一张
【教学过程】
每课专项练习:
求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2和9     33和11    8和9    25和15
12和36    6和9      1和14   21和14
一、抽象单位“1”的概念
1、课件出示:例1(部分)
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分数,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吗?说说每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
学生汇报所填写分数
2、这些分数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后得到的?(学生交流着重比较第4张图与前三个图有什么不同?)
从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里我们分别是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去平均分的。(课件出示)
师:像这样,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师:上面的分数分别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
    小组同学互相说说后交流。
二、初步概括分数的意义
1、师:下面我们一起动手,来折几个分数。
首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完成后,在组内交流各自的折法,并说说这里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
(2)交流
师:老师这儿也有几种折法,和你的折法相同吗?一起来看一看。
师:先来看这几种折法——不管怎样折,只要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
师:再来看这几种折法——表示的涂色部分虽然大小不同、形状也不同,但是它们都表示长方形纸片的。
(3)师:再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出它的,
想一想,这里把什么看作单位“1”?
折好后同桌先进行交流。
(4) 师:来看这几种折法——把正方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
   师:那什么是分数呢?从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也就是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师:下面请大家在小组里说说 、 、  、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各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巩固分数的意义
1、练一练
⑴ 课件出示:
师:我们来看“练一练”,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再思考一下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完成后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⑵ 课件出示答案。
师:现在核对一下。(教师解说上面的问题)
完成练习六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2、练习六第1题:
(1)课件出示
师:这是练习六的第1题,你能正确解答吗?
(2)课件出示答案。
师:现在核对一下,老师这儿出示的是其中的一种答案,我们只要把这些桃子
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份涂上颜色就可以了。
3、练习六第2题:
    师:这是练习六第2题中出现的几个分数,你能像下面这样,说说它们表示的意义吗?先自己试试看,再和同学进行交流。
4、课件出示:
       (1)五年级一班的三好学生占全班人数的
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  )份,三好学生有这样的(  )份。
(2)地球表面大约有被海洋覆盖。
(3)一节课的时间是小时。
  课件出示答案。
师:我们来核对一下。(教师进行解说)
师生集体交流:指名回答。
5、综合练习
师:最后我们一起来完成综合练习,看下面的填空题,自己填一填。
课件出示:
(1)有12枝铅笔,每枝铅笔是铅笔总数的;2枝是铅笔总数的。
(2)有12枝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的铅笔是铅笔总数的。
(3)有18枝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的铅笔是铅笔总数的。
(4)有18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2人分得的铅笔是铅笔总数的,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想法要和大家交流吗?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平均分   表示这样的     分数
            一个物体      4份         3份         
            一个图形      8份         5份         
            一条线段      5份         3份         
            一些圆圈      3份         1份         
                          ……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知道了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第二课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54页例2、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 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
2、 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专项练习:
分别说出各组数的组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2和15     7和9    24和8     5和11
17和51     8和1    18和12    24和21
一、导入
    出示情境图: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每人分得这块饼干的,是块。
学生提出问题:每人分得多少块?并作出回答。
求每人分得多少块,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新课
    1.教学例3。
    把刚才呈现的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3÷4。
    引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提出要求:那么,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块饼,按照题目的要求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怎样分和怎样想的。
    组织交流,学生的分法可能有:
    (1)一块一块地分,先把每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人每次分得块,结果每人分得3个块,也就是块。
    (2)一块一块地分之后,把12个块合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块,再把3个块拼在一起,每人分得块。
    (3)把3个圆片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块的,也就是3个块,再把3个块拼在一起,每人分得块。
    结合学生的交流,呈现教材中相应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法。分法(1)和分法(2)是:一块一块地分,每人分得3个块,3个块是块;分法(3)是:3块一起分,每人分得3块的,3块的是块。
    小结: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块。完成板书:
    3÷4= (块)。
    教师把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
    学生口述算式,教师板书:3÷5=
提问:3除以5,商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在组里交流。
谈话:请大家观察上面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
母。并板书:被除数÷除数=
    提问: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写?
    板书:a÷b=
    讨论:b可以是0吗?
    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小结: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不能是0。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学生尝试填空。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口答: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7÷1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23分改写成用时作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
23÷6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
    指出:两个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
    4,做“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填写后,引导比较:上下两行题目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要用除数作
分母,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
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
  5.做“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后,要求说说填写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完成练习八的5—8题。
   1、做练习八的第8题。
  学生独立填写,再核对,学生各自订正。
   2、做练习八的第6题。
   集体反馈、交流订正。
     追问:把1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3份,求1份有多长,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把2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3份,求1份有多长,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
    3、做练习八的第7题。
学生填写后,提问:这道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结合学生回答,指出:每人分得这袋糖果的几分之几,是把单位“l”平均
  分成5份,列式是1÷5=;每人分得几分之几千克,是把2千克平均分成5份,列式是2÷5= (千克)。
    5.做练习八的第5题。
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算式,并写出得数。
四、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4= (块)       被除数÷除数=   a÷b=










第三课时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页的例4、“练一练”。练习八9-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并联系对分数的已有认识,探索并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进一步拓展对分数的认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通过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确定单位“1”的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口算练习:
24×5=         80÷5=      203+199=      35×8=
301-78=     42÷3=       5x+3x=        8x-7x=
一、 用不同方法比较两个数量,引入新课
  要求:从图中任意选择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并用一个数表示比较的结果。
  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特点,分别用“差数”或“倍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指出: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除了可以比较这两个数量相差多少,以及其中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还可以用分数表示比较的结果。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比较方法。
  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二、 教学例4,初步学会用真分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1. 出示图。
    提出要求: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根据图意,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结合学生的交流,提出问题: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
  2. 启发:要求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应该把哪种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图中把红彩带平均分成几份? 黄彩带的长相当于这样的几份?
黄彩带与红彩带的一样长。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1÷4=
         3、 要求学生根据上述讨论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小结: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先要确定把哪个数看作单位
1”,在此基础上,可联系分数的意义进行思考。
   追问:你能把上面的示意图改一改,使黄彩带的长正好是红彩带的吗?如果要使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上面的示意图又可怎样改动?
4.完成试一试:
     如果把黄彩带的长延长为原来的3倍(课件演示),那么“蓝彩带的长又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呢?
提示:先想一想,把什么看作单位“1”?单位“1”平均分成了多少份?蓝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先自己说一说想法,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课件出示:
红彩带
蓝彩带
追问:要使蓝彩带的长正好是红彩带的呢?要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
的呢?
(3)强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关键要
弄清应把哪个数确定为单位“1”,单位“1”不同,比较的结果也就不同。
三、 运用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先让学生各自完成填空,再通过交流并明确:解答这里的每一个问题时,分别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另一个数量相当于单位“1”的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上,
    集体反馈交流并订正。
 3、口答。
  小红有9张画片,小明有13张画片。
  (1) 小红画片的张数是小明的几分之几?
  (2) 如果小明送1张画片给小红,这时小红画片的张数是小明的
   几分之几?
  如果学生解答第(2)题感到困难,可提醒他们先用学具摆一摆,再答。
 4、课堂作业:练习八第9、10、11题。
  学生完成后,适当组织交流,进一步突出正确确定单位
“1”的数量对于解决相关问题的重要性。
五、 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哪些比较两个数量的方法?
    你认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1÷4=         3÷4=   



















第四课时: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   练习八12-18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分数意义中“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等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
    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确定单位“1”的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口算练习:
12×50=     24×30=     102×18=    297-188=
44×25=     99×12=     33÷11=     50×11=
一、复习
什么是单位“1”
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交流并板书。
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二、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12题。
(1)熟悉数轴,一大格表示“1”,每一小题中数轴的一小个格分别表是多少?
(2)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3)全班交流核对。
2、完成练习八第13题
所填的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都是把谁看作单位“1”)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指名学生回答,然后完成在数上。
3、完成练习八14
学生看图,理解题中的两个分数各表示图中的那些部分,(可以让学生现在书上涂一涂)然后再填出涂色部分各有多少。
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完成练习八15题
独立完成,交流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5、完成练习八16题
(1)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意的?
(2)每小题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各是多少?
(3)交流,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要写分数的分母就是什么?分子又是什么?
6、完成练习八17题。
(1)学生读题
(2)分别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另一个数量相当于这样的几份? 10÷5=    12÷4×3=
(3)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核对。
7、完成练习八第18题
  学生读题,理解谁是单位“1”  每天所烧的是其中的1份, 3天就是3份。
三、总结
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作业:小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练习课

   单位“1”













第五课时   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0页的例5、例6和练一练、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能判别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认识分数的分类,了解假分数与真分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体验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进一步发展数感。
3.学生能善于观察、乐于思考,体验不同事物之间既有不同特征,也有内在联系的特点。 
【教学重点】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经历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
假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口算训练
8×2.06=     24÷40=    75÷50=        3×0.45=     4.2×7=
3.66÷6=    7.44÷2=   2×2.38=        3.6×5=      27÷30=
一、导入新课
1.说说分数的意义
      
2.谈话引入
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1份或几份的数.像这样可以表示出哪些分数呢?这些分数是不是会有不同的特点呢?今天我们就要进一步观察分数,研究分数.这节课大家就通过表示出不同的分数,认识不同分数的一些不同特征.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例5
1.听《猪八戒吃西瓜》故事找分数
            
  过渡:同学们在故事中找出了分数,很了不起,那你们能用涂色来表示这些分数吗?(出示例5)
2.交流涂色结果
(1)为什么这样涂?追问学生表示这个分数时,要把什么看作单位“1”?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要给这样的几份涂色?这个分数是由几个组成? 你认为与哪个自然数的大小是一样的?
(2)
从分数单位和把圆平均分的份数来看,应该把几个圆看作单位“1”?引导学生理解:1个圆最多只能表示4个,所以5个要用2个圆,不仅要在一个圆中涂出4个,还要在另一个圆中涂出1个,合起来是5个.5个是.
3.观察分数
通过刚才的涂色,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从图上看,把1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四分之几就涂几个;涂满1个圆就是,涂这样的5份就是
(二) 教学例6
1.出示例6,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图里把几个圆看作单位“1”,各要涂几个?
2.学生涂色。
3.交流
、分别用了几个圆?
(三)观察比较,建构意义
  刚刚我们涂色表示了这些分数,请大家对照涂色部分,比较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看看这些分数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把它们分一分类.
1.学生自主分类
2.交流(学生可能出现几下三种分类)
  (1)根据分子与分母的关系,分为三类
  (2)与1进行比较,分为三类
(3)有的分数实际上就是整数,有的分数不是,分为两类
3.概括特征
  第一种分法与第二种分法的结果相同,但它们的分类标准却不同,看看它们的标准有没有什么联系.
  出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从而揭题.
4.师生互动,师报一个分数,学生判断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结合练一练第2题)
5.学生举例说一说真分数、假分数
三、巩固强化,拓展提高
1.明辨是非
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
假分数都大于1。
小于的真分数只有6个。
2.完成练一练第2、3题
3. 练习九第1题
4.练习九第2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哪一段表示单位“1”?
描点,观察:(1)哪些假分数表示的分数实际上就是整数?这些假分数有什么特点?
(2)真分数的点都在直线的哪一段上?假分数的点呢?
5.练习九第3题
6.练习九第4题
  观察分母是5和7的真分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假分数呢?
四、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第六课时    假分数化整数、带分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61页例7、例8以及练一练,练习九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带分数是假分数,是整数与真分数合成的数。
2.学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能把整数写成分母是任何自然数的假分数,能比较整数与假分数的大小.
3.学生在经历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探索过程中,感觉利用旧知和经验获取新知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培培养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假分数化成假分数或带分数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口算训练
35×0.4=       10÷2.5=      4.3+2.9=           0.46÷0.2= 
0.75÷0.03=    2.3-0.7=      2.37÷0.01=        9.2×0.05=
3.6×0.5=      8.7÷0.3=     0.8÷8=            0.13÷0.13=
一、复习“假分数”
怎样的分数叫假分数?请你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分类说)
(1)等于“1”的假分数。(分子和分母相同,不为0)
(2)分子是5的假分数。(分母是1-5,一共有5个)
(3)分母是5的假分数。(分子从5开始依次加1,说不完,说5个,然后加“……”)
二、学生自学课本第60-61页
自学问题: 例7和例8讲了什么知识?
怎样的假分数能化成整数?怎样化?
什么是带分数?说说如何读、写带分数?怎样的假分数能化成带分数?怎样化?书上介绍了几种方法?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例7和例8讲了什么知识?
揭示课题: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2、怎样的假分数能化成整数?
(1)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的特征: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
(2)找出下列哪些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
(3)如何把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化成整数
   着重交流想法
总结概括:假分数化成整数只要用分子除以分母。【板书】
(4)完成练习九第5题
3.化成带分数的假分数有什么特征:分子不是分数的倍数。
4.什么是带分数?
(1)以为例,大家一起来观察一下。
①提问:在这样的直线上,用哪个点表示?
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说明:里面有4个,可以看成是3个,也就是和1个合成的数,等于整数1,所以也可以看成是1和合成的数,写作,读作一又三分之一,(学生齐读)像这种把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假分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③小结: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把它化成带分数。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5.探究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书上介绍了几种方法?(三种)
画图法:根据图说说何时用假分数表示,何时用带分数表示
分数单位
除法:整数部分是什么?分母呢?分子呢?
小结:用除法可以简明地表示出刚才同学们画图和分析的过程。
总结方法;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和带分数。假分数怎样可以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呢?(分子除以分母,如果分子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整数;如果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除得的商作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为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四、竞赛活动
第一次比赛: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者整数。(看谁做得又对又快,每20秒5个)
                  
第二次比赛: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者整数。(看谁做得又对又快,每10秒5个)
                     
第三次比赛: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者整数。(看谁做得又对又快,每5秒5个)
                     
学生明显不能完成,请做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概括总结:假分数化成带分数还是可以用分子除以分母,商就是整数,余数就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第四次比赛: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者整数。(看谁做得又对又快,每20秒5个)
                     
五、自主练习,内化提高。
1.练一练第1题
2.练习九的第7题。
3.练习九中的第9题。
4.练习九第8题,交流方法
指出:大于0的整数都能化成分母是1,2,3,4,……的假分数.只要把指定的分母作分母,分母乘几作为分子.
六、课堂总结
具体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
练习九第6题





【板书设计】






































第七课时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页例9、“试一试”、例10、“练一练”,练习九第10-16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会运用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大小,并能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方法的多样,培养分析、推理、归纳等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发展数感.
3.学生体会分数与小数互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获得探索成功的感受,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口算训练(假分数、整数或带分数互化的专项练习)
                              
一.提出问题,探索方法
(一)探索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1.学习例9
(1)出示例9,让学生说说题意
(2)小组探索0.5和的大小比较方法
(3)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方法
①和1米的一半比较
②把化成小数比较, 是怎样化成小数0.75的?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③引导学生利用直线上的点来比较【板书:0.5<】
(4)小结:回顾一下,刚刚我们是怎样比较0.5和的大小的?你喜欢哪种方法?
那我们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板书:分数                小数】
2.完成试一试:说明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二)探索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1.学习例10
(1)让学生说说每个小数的意义
(2)学生尝试把三个小数化成分数:你能根据小数的意义把它们分别化成分数吗?
2.小结:你认为小数怎样化成分数?
小数化成分数,看小数位数直接写成分数.一位小数就写成十分之几,两位小数写成一百分之几,三位小数写成一千分之几……
【板书:分数                小数】


(三)回顾小结
回顾刚刚的学习,我们今天学会了什么?分数化成小数怎样化?小数化成分数呢?
二.练习应用,内化提升
1.完成练一练第1.2两题(指名学生板演)
2.做练习九第14题
出示第14题的直线
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
学生先填上面方框中的分数
下面方框中的小数是怎样得到的?
3.做练习九第15题
4.完成思考题
三.全课总结,完成作业
1.全课总结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分数                小数






第八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67页 例11和例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经历猜想——实验观察——合情推理——发现规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把一个分数化成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或指定的分子做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为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是互相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形成过程;
2. 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数的转化。
【教学难点】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媒体课件、材料袋等。
【教学过程】


口算训练
把     化成小数
把0.7、0.12、0.349、2.46化成分数
一.情境引入,迁移旧知
师:同学们今天由我来和大家上一节数学课,数学课就要和数打交道。在
1~9这9个数中,你最喜欢哪两个数?
师根据学生回答任选2个数。(教师板书:5和8)
师:如果老师在1和2中间加上一个除号(教师板书:÷)就成了一个除法算式。不计算,谁能很快说出一个除法算式,使这个算式的商与1÷2的商相等。教师随便选取两个板书在黑板上。
师:你们是根据什么想到这些算式的?(商不变的性质)
师让生具体说说商不变的性质的具体内容,然后在算式中添上“=”。
师: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这三个算式你会写成分数形式吗?谁来说一说应该怎样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成分数形式)
师:根据这三个算式的关系,谁来说一说这三个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大小相等,即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这就奇怪了,这几组分数的分子、分母各不相同,但是每组分数的大小却完全相等,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任意变化,分数的大小会相等吗?如果不是,那这里面一定有什么规律!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二.小组合作,发现规律
1.师:现在让我们来动动手做些实验,看看这些分数是不是相等好吗?
实验:
(1)目的:进行验证。
(2)方法: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等。
(3)要求:小组合作,明确分工,操作有序。
让学生利用身边学具进行实验操作,证明想法,汇报,说发现。
(着重要学生说出为分子、分母不同,为什么会相等?结合图形讲解=正方形里的涂色部分,对折一次后,平均分的份数变成原来的2倍成为4份,原来图中的1份就是现在的2份,那么原来图中2份中的1份就等于现在4份中的2份,涂色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化;反过来,正方形涂色部分是,如果把正方形看成平均分成2份,原来图中的2份就是现在的1份,那么原来4份中的2份就等于现在2份上的1份,大小不变)
2.师:同学们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证明了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虽然不同,但大小是相等的。请仔细观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它们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才会不变呢?你发现了什么吗?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师随学生讨论板书重点   同时乘或除以  相同的数   (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注意引导讨论一下,为什么要“0”除外。
三.概括性质,揭示课题
1.师:谁来说说大家的发现呢?
2.出示例1,验证规律。(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阴影部分,得出==,指出它们的分子和分母具有同样的变化规律)
3.沟通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之间的联系。
师生共同讨论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之间的联系。
四.解释应用,强化认知
1.第67页“练一练”第1题。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涂一涂,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着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第67页“练一练”第3题。
3.填补空缺想理由。


2÷2.5=(  )÷10=

4.火眼金睛判对错。
(1) ==          (   )
(2) ==        (   )
(3) ==        (   )
(4) ==      (   )
5.认真思考选答案。
(1) 和
(2) 和
(3) 和
上面每组的两个分数相等的是
A(1)(2)                B(2)(3)                  C(1)(3)
6. 数学游戏(3分钟)——“你说我对”20秒内比谁写的相等分数最多。
五.回顾反思,评价激励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课后了解一下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1÷2=2÷4=4÷8=8÷16
                           ===
分数的分子同时   乘或 除以    相同的数(0除外)   分数的大小不变 














第九课时    约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的例13,练一练和练习十的第4—8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约分的意义和方法,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
2、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熟练进行约分。
3、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理解约分的意义。2、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求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2和8         20和30         12和15              8和10
7和9         35和21         16和24             18和27
一、复习
1、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
2、想一想: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
3、写一写:请你写出和12/24 相等的分数
在学生交流反馈后,引导学生对相等的分数做比较: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大的,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小的。
二、教学例13
1、出示例13:你能写出和6/12相等,而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吗?
    学生尝试自主思考。汇报:你是怎样想的?先在小组里交流。
2、教学约分的含义。
  师: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6/12                 3/6
     6/12                 1/2
教师指出:约分要注意两点,一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要与原来的分数相等;二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要比原来的分数小。
3、教学约分的书写形式
    分子分母都要同时除以几呢?
方法一:先分别除以6和12的公因数2、再分别除以3和6的公因数3。
方法二:分别除以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6。
    规范:画斜线的方向和商的书写位置提示:熟练以后,约分可以直接写成6/12 = 1/2
    约分到什么时候就不要继续除呢?  (除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为止。)
4、教学最简分数。
1)像1/2的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分数。
2)请学生试举例:你能不能尝试也举一些这样的分数例子吗?(根据学生回回答板书)
3)完成练习十第6题。
提示:最后一组引导学生分别先找一找26和39的因数,发现13既是26的因数,又是39的因数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判断:
1)把一个分数化成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2)最简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
3)当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是合数时,这个分数一定是最简分数。
4)不是约分。
2、说出分母是4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算一算和是多少?
3、练习十一第4题
1)找出最简分数
2)不是最简分数的说一说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除了1,还有哪些?
4、练习十第5题
提示:联系2、5、3倍数的特征依次观察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5、练习十第7题
提示:可以先把上一行的分数分别进行约分,再与第二行的分数进行比较。
四、总结提升
我们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第8题



       第十课时    约分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的第9—15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理解约分的数学根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形成约分的技能,感受约分的应用价值。
2、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求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0和15       32和16     63和21      7和13
8和20        60和24     49和14      2和21
一、自主回顾  
1、回顾一下对约分的理解情况
突出: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同时去除;
约分的形式;约成最简分数。
什么是最简分数?说一说。
2、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
3/5    6/4     1/8     12/9   10/7    10/15    15/16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十第10题
你能用不同的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吗?
2÷8=( )/( )=( )/( )
写出不同的除法算式。
24/18=( )÷( )=( )÷( )=( )÷( )
交流中感受分数的基本性质,感受分数和除法的密切关系。   
你能说出几个除法的算式? 
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2、感受约分的应用价值。
1)练习十第11题:约分在比较大小中的应用。
在○里添上“>”“<”或“=”
3/7○4/14   12/20○4/5     5/8○20/32     1/4○2/12
感受约分在比较大小中的应用,利用112/20○4/5感受用约分比较大小只是方法之一。
2)练习十第12题:约分在计算结果处理中的应用。
计算下面各题,把得数约成最简分数。
1/6+1/6     9/10+3/10   8/9-2/9     7/8-5/8
3)练习十第13题:约分在单位换算中的应用。
在( )里填上最简分数。
6分米=( )米    40厘米=(   )米
15秒=( )分    25分=( )时
4)练习十第14题:约分在小数化分数中的应用。
把下面个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0.6   0.45    0.37   0.75   1.5   3.25
5)练习十第15题:约分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三、课堂作业:练习十第9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约分的练习课
                     
                       约分一般要约成最简分数

                       


第十一课时  通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的例14和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十一得1—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通分的意义。
2、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两个分数通分。
3、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让每个学生都有发现、创造,从而体验成功的感觉。
4、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教学,让学生感知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
主动探索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很快找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求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22和33        18和24      20和24       30和45
5和9          11和13      13和42       32和24
一、铺垫创境
1、求最小公倍数4和6 、8和9、 9和27
2、把下面的分数按分母相同或不同进行分类、、、、
3、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
4、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 ○、○、○
第一、二题问:这一题有什么特点?结果如何?你是怎样想的?
第三题:你能直接看出结果吗?
二、探究学习
1、独立思考:你先自己动脑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小组交流:当你对问题有了初步设想时,可以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一下想法。
3、大组交流:哪一组来说说本组的想法?其他小组可以质疑、补充。师作相应的板书
①画线段图来比较的
②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算的,
③这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把它们分母变成相同的。……
4、小组讨论:以上几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既方便又通用。(使分母相同既方便又通用。)
1)观察分析:



为什么用12或其他数作分母? 12是原来分母3和4的什么?这些分数的分母还可以是哪些数?
指出:这一过程,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通分。
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一过程,仔细地观察黑板上三组式子,说一说什么叫做通分呢? (板书:相等)
师:你觉得通分的依据是什么?(板书: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怎么通分呢?
生3:通分时,一般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板书:确定公分母(一般用最小公倍数))
生:………
2)师生总结:通分的概念和通分的方法。
5、上面两种通分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通分的方法?为什么?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比较简便。
6、教学试一试
三、分层作业,内化提升
1、火眼金睛,明辨是非。    
1)把几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叫做通分。 (    )
2)通分与约分都是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    )
3)通分时用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比较简便。(    )
2、练习十一第3题
下面哪组分数的通分不对?哪组不够简便?把错的改正,不够简便的改进。
(1) 3/4=10/20      (2) 5/6=30/36        (3) 7/8=21/24
3/5=15/20           4/9=16/36           5/6=20/24
3、练习十一第2题
1)说一说每组分数的公分母
2)通分
四、反思引申、拓宽思维
师:陈老师想找一个比1/6大,又比1/5小的分数,能帮帮忙吗?
师:你是怎样找的?还有吗?这样的分数可以找出几个?
五、总结全课
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课堂作业:教科书第71页的练一练
【板书设计】:
                             通分
          
   异分母分数              同分母分数    公分母
             分数的基本性质                          
                             最小公倍数                     
                            
                             公倍数                       
  









第十二课时 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的例15和“练一练”,练习十一的第4—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的创新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求异的创新精神。
3、学生感受比较与分类、猜想与验证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并逐步学会用此种方法处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比较分子相同的不同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求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4和51     35和40      72和24      6和8
9和11      9和81       20和25      40和32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游戏导入
1)大家喜欢玩游戏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相反”游戏:听老师的口令,同学们做相反的动作。
2)学生或站或坐时,提问:
①谁能将坐着的同学人数用一个分数表示:(如:19/50师板书)
②看到19/50,你能回想起哪些已学到的分数知识?
③根据坐着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19/50,你还能知道什么分数?(站着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31/50,师板书31/50)
④若想比较站着的同学和坐着的同学的人数多少,你有什么办法?
(可数出人数,也可根据他们分别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来判断。)
3)看来分数也有大小,这节课我们就来比较一些分数的大小。
2、揭示课题——分数大小的比较
3、分析课题:看到这个题目,谁想说些什么?(学生发言)
二、提供原型,师生探究
1、教学例5。
1)出示例5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提问:谁看的页数多?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3)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汇报:
一是画图比较;
二是先通分再比较;
三是把这两个分数与1/2比较。
······
4)提问:你还有其他比较方法吗?
5)教师对学生介绍的方法给予肯定。
2、教学“练一练”第1题
1)使学生明确要求:先通分,再比较每组分数的大小;
2)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比较:用通分的方法与其它方法相比较,有什么优点?
启发:先通分再比较,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自主探索,巩固深化
1、练习十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校对
2、练习十一第7题。
先用分数表示除法算式的商,再鼓励学生用合适的方法比较每组写出的分数的大小:3/5和5/8,可以先通分,也可以都化成小数;1/6和4/9,可以先通分,也可以先分别与1/3比较;11/4和13/10,都化成带分数再比较,相对简便。
3、完成72页练一练的第2题。
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比较,通过交流适当总结比较同分子分数大小的基本方法: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4、完成练习十一第8题。
应用分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再校对。
5、开放练习:
11/17﹥(  )/17﹥7/17,1/8﹤1/(  )﹤1/3,(  )/(  )﹤4/7﹤(  )/(  )
四、全课总结,小心质疑
还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4、6两题。
【板书设计】:
                    分数大小的比较
          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比较
          同分母或同分子:根据分数的意义直接比较




















第十三课时      通分和分数大小比较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一第9~14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通分和通分的应用,进一步掌握通分和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正确判断分数的大小,并正确解决关于分数大小比较的简单实际问题。
2、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方法,能灵活应用知识判断分数的大小,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灵活性等思维品质,进一步发展数感。
3、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培养应用意识;主动参与思维、交流等活动,培养主动思考、乐于思考等品质。
【教学重点】:
       通分和分数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知识判断分数大小。
【教学过程】:
找出下面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7和9      6和8     15和5    32和8    18和24
42和6     36和24   12和8    3和5     17和51
一、回顾引入
1、回顾内容:
(1)回顾:最近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那什么是通分?通分的依据是什么?
    通分的方法是什么?(先找出公分母,再把几个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通分和约分有什么区别?
(2)提问:通分有什么应用?你能说说比较大小的方法吗?(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比较分数大小)
2、引入课题。

二、基本练习
1、把下面每组分数通分。
和         和          和
让学生把三组分数分别通分,指名三人板演。
交流:每一组分数是怎样通分的?大家交流一下。
指出:通分时首先要确定公分母,公分母一般是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比较下面每题里各组分数的大小。
①和           和           和
②和           和             和
(1)让学生完成第①题。
  交流:你比较的结果怎样?说说,各是怎样比的?
根据这三组数的大小不一比较,你能说说比较分数大小的一般方法吗?
说明:比较分数大小时,如果分母相同,分子大的比较大;如果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如果分子、分母都不相同,可以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大小上。这是比较分数大小的基本方法。
(2)引导:在比较分数大小时,有时还可以根据分数间的特殊情况或关   系,灵活应用方法判断分数的大小。现在就请大家观察第②题里的每组分数,独立完成大小不比较,得出比较结果。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交流:你能说说每组怎样比较的吗?(如果通分比较,也要肯定、鼓励)
3、引导小结。
引导:回想一下,通分的一般方法是怎样的?你还能想到哪些特殊的方法?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一第9题。
学生练习,填写结果。
交流:比较的结果?
能说说你用了哪些方法吗?举出其中的例子说一说。
说明:对于一些关系特殊的可以灵活应用比较方法,如果不能发现简便方法,可以先通分再比较。
2、做练习十一第10题。
学生独立填数,再交流并呈现结果。
提问:你是怎样判断比大还是小的?
说明: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知道分子是分母一半的分数等于,所以只要看分子满不满分母的一半,就能知道比大还是小。
3、做练习十一第11题。
让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4、思考练习十一第12题。
让学生读题,说说可以怎样解决,明白这是比较分数大小的问题,通过比较大上得出结果。
四、全课总结。
1、引导总结
提问:通过练习,你对通分和比较分数大小有哪些收获?对学习数学有什么体会可以和大家分享?
2、完成思考题。
让学生思考,自己想办法写出这样的一个分数,有困难可以在小组时讨论。
交流:你想到了吗?怎么想的?
3、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一第12~14题。

【板书设计】:
                通分和分数大小比较练习

     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分    比较分数大小


通分的方法:用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分母相同,分子大的比较大; 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先通分,再比较
分子分母都不同    与“1”比较
                       与“”比较  
                    真分数与假分数比较 

第十四课时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76页整理与练习“回顾与整理”和“练习与应用”第1~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熟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
4、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整理知识要点,体验自己学习的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
熟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过程】:
+ =      - =      +=  -=  1-= 
2 - =     + =     - =     -=    -     
一、回顾与整理
1、小组回顾、讨论。
出示讨论内容:
(1)分数表示什么意义?举出分数的例子说说你的理解。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怎样用式子表示?
(3)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4)假分数怎样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怎样互化?
2、交流、整理。
(1)谁先说说分数的意义?你能再用一个分数做例子,说说它表示的具体意义吗?
你是怎样理解单位“1”的?说明:单位“1”可以理解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什么是分数单位?你能说说黑板上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和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吗?(口答)
(2)提问:想一想,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请你说出表示这种关系的式子?板书:a÷b=(b≠0)
说明:分数还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3)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说明:要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列式时,首先要找出单位“1”的量,用单位“1”的量作除数。
(4)提问: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是怎样的?(分子÷分母)
(5)提问:分数和小数是怎样互化的?(分数化小数:分子÷分母   
小数化分数:直接写分分数,再约分)
请举例分、小数互化的例子。

二、练习与应用
1、做“练习与应用”第1题
(1)让学生涂色表示下面的分数。
交流涂色结果,分别说说是怎样想的。
指名说说第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提问:这里的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为什么?
追问:从图上看,就是几?几个就是2?
2、做“练习与应用”第2题。
让学生同桌互相说说第一个分数的意义。
鬼哭狼嚎学生交流每个分数的意义,说出各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的,分数表示平均分成多少份中的几份。
追问:第(2)题是把同样的两种树比较,为什么分数表示的结果不同?
你是怎样找条件中的单位“1”的?说说你的想法。
3、做“练习与应用”第3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答案并把答案标在课本上。
交流:学生交流答案,确认结果。
4、完成下面各题。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到近似值的保留三位小数)
          
(3)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55        0.4      0.125
5、做“练习与应用”第7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
引导学生区别清楚:一、第一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平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二、第二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分数意义的相关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与应用”第4、5、6两题。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1)


      分数:“1”——平均分——1份或几份
      两个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一个数÷另一个数=几分之几
a÷b=(b≠0)      假分数化整数或带分数——分子÷分母
                 分数化小数:分子除以分母
                 小数化分数:直接写成分数,再约分



第十五课时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三梯队6~77页整理与练习“练习与应用”第8~13题,“探索与实践”第14~16题,“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的方法。通过整理,使学生熟练掌握常见的分数转化成小数,提高计算能力。
2、通过练习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分数有关问题的解答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的联系,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数学应用的趣味性;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表现,培养实事求是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分数转化成小数,通分与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
约分要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   +=   +=    +=      8--=
+=    -=     1-=     -=    -+=
一、回顾与整理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出示讨论题:
(1)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联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2)约分、通分有什么区别?约分、通分的一般方法各是什么?
(3)你会怎样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2、学生进行讨论后,进行交流。
(1)提问:你有滑找到这些知识间的联系?说说你发现哪些联系。(学生呈现、介绍整理结果)
现在说一说,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你说举例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联系吗?(学生举例说明、解释,相机板书学生举出的例子)
出示:(   )÷(    )=6÷8=(     )÷(    )
              =  =
提问:你能在除法版式和分数中相应地填上合适的数吗?
引导:看这两个徒工,请同桌互相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2)提问: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解决哪些问题?(板书:约分、通分)什么是约分和通分?
你能举出约分和通分的例子,说说一般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约分: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     通分:找出公分母,化成同分母分数)
追问:什么是最简分数?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3)提问:比较分数大小的一般方法是怎样想的?
出示:下面的分数一般可以怎样比较大小?
和         和    和
说明:分母相同,分子大的比较大;分子相等,分母小的反而大;异分母分数,一般可以先通分再比较。

二、练习与应用
1、做练习与应用第8题
学生填空,交流、板书。
2、做练习与应用第10题
引导:前3题可直接根据小数意义,改写成小数,最后1题要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算改写成小数。
3、做练习与应用第13题
先让学生做,再让学生说出理由。
这道题可以直接比较每种书剩下的几分之几的大小,得出哪种书剩下的本数最少,再推想出这种书卖出的本数最多。

三、探索与实践
1、做探索与实践第14题  各自记录后计算交流。
2、做探索与实践第15题 
要鼓励学生根据要求自主设计图案,再用分数和知识进行描述交流。
要通过展示学生设计的图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创造之美。
3、做探索与实践第16题
游戏之前要让学生照书上的样子分别做一个转盘,游戏时要帮助理解活动的方法和规则。
要引导学生在游戏中积累比较分数大小的经验,反思比较分数大小的策略。

四、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与反思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再慎重地给五角星涂色,对自己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要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不断地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益。

五、课堂作业:第12、13题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2)



      商不变的规律
                        约分: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分:找出公分母,化成同分母分数

                比较分数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