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4-04-07
加入时间:2024-04-07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宜兴市张渚小学 钟亦昕
【内容简析】
从分数初步认识到再认识,首先是单位“1”这个整体的变化,不止一个物体,一群物体,只要是可测量的物体都可以看作单位“1”;第二是从“取”几份到“表示”几份,拓展了分数的认识,带来了假分数,“表示”的过程就是数计数单位的过程,也就是数概念一致性的体现;第三,也是重难点,核心问题,分数不止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倍数关系,这是“再”认识的关键!也是贯穿吴老师整堂课的核心问题。那么,如何借助之前知识,让学生深入理解分数表示“倍数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呢?文章的评析里,是我的答案,一起探讨!
史宁中教授在《小学数学中的核心问题——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一书中指出:“虽然可以把分数看成除法运算的一种表示法,但分数本身是数而不是运算。”“分数的本质在于真分数。”“分数有两个现实背景:一个是表达整体与等分的关系,一个是表达两个数量之间整数的比例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感受分数与整数之间的联系。
2.在建构分数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
3.在解释实际情境中分数所表示的意义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应用价值,体会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及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单位“1”。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52页例1和相应习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生活引入
播放一段广告视频。提问:从数学的角度看,你有什么发现?
明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们平均分东西时产生了分数。
2.回顾旧知
回忆:三年级上册,我们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得到了分数:三年级下册,我们把一个整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也得到了分数。
提问:你觉得分数是怎么产生的呢?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新知导入从生活广告开始,唤醒学生分数是由于得不到整数而产生的生活经验,接着通过教材截图的呈现简单回顾和复习三上、三下关于分数的知识,为今天的新知探究提供知识生长点。
二、引导探究,建构意义
1.认识单位“1”
活动一:用自己的方法表示3/4。(学生在学习单上利用给定素材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也可以自己创造素材)
讲述:用数学的眼光来看,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我们把它叫作单位“1”。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征3/4,通过多种方法的对比,知道可以被平均分的对象是十分广泛的,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等,从而抽象出单位“1”,为学习分数的意义做铺垫。
2.认识分数单位
提问:假如把一根直条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4份,首先得到哪个分数?得到了1/4后,我们还能得到哪些分数呢?(2个1/4是2/4,3个1/4是3/4)
过渡:刚才我们以1/4为单位数出了这些分数,还能以什么为单位数出其它分数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折纸游戏。
小结:分数确实是数出来的,刚才数的时候我们是以1/4、1/8、1/16等为单位数的,像这样表示1份的分数就叫做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从单位“1”可以是一根直条出发,通过一组追问,使学生初步感悟到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可以得到一个单位,用这个单位可以数出新的分数。接着在活动二“折一折”中学生亲身体验,对比归纳,从而发现要得到几分之几,先要得到几分之一,然后再数出有几个这样的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从而感知“分数单位”,为分数意义的揭示做好准备。
3.概括分数意义
讲述:同学们在涂色和折纸过程中,把单位“1”平均分,分着分着就确定了分数单位,数着数着就得到了这些分数。通过刚才的两次活动,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认识?
结合学生回答说明: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作分数。
提问:平均分成的若干份,相当于分数中的哪个部分?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相当于分数中的哪个部分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分什么、怎么分、数什么、怎么数)之后,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感悟。通过自己的理解,水到渠成地归纳总结出分数的意义,从而揭示课题。
三、分层练习,形成技能
1.巩固性练习
(1)涂色表示出每个单位“1”的2/3。
变式:假如涂色表示1块饼的2/3呢?(课件显示)
提问:同样是2/3,表示的块数相同吗?(4块、2块、2/3块)为什么呢?(单位“1”的数量不同)
(2)用分数表示出下面饼中涂色部分。
提问:12块饼,涂了4块,为什么用不同分数表示?(1/3、2/6、4/12)(分数单位不同)
【设计意图】:第一层次是巩固性练习,通过让学生分一分、涂一涂、写一写,从而理解分数既可以表示关系,也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同时认识到不同的单位“1”可以表示出相同的分数;相同单位“1”,可以用不同的分数表示。一方面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和推理意识。
2. 应用性练习
(1)五年级一班学生中,会打乒乓球的占5/9。
(2)一节课的时间是2/3小时。
(3)变式:这条线段作为单位“1”,既可以表示五一班的人数这样的一个整体,又可以表示1小时这样的一个计量单位,还能表示什么呢?
【设计意图】:第二层次是应用性练习,通过让学生说出分数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含义,再次明确分数是基于分数单位数出来的。同时在比较归纳中,明确同一条线段可以表示不同的单位“1”,提高学生的抽象概况能力和数学想象能力。
3.拓展性练习
谈话:如果把这个长条看成1的话,你能估计第二个长条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吗?我们来验证一下,也就是1里面有2个1/2。
提问:那么这段长条又可以表示那个分数单位呢?(1/3,1/6)在1/3和1/6中间还会有哪个分数单位?(1/4,1/5)
随着分母越来越大,把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我们得到的分数单位就怎么样?(依次出现1/7,1/8,1/9,1/10)
四、总结全课,勾连延伸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像刚才分数墙最下面一层,如果把底部的线段移下来,你想到了什么?再有同样长的一段,用什么数表示?这里的1/10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无论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都是有计数单位的,都是可以数出来的,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爷爷说的“数起源于数”。
【设计意图】第三层次是拓展性练习,从估开始,逐步形成分数墙,让学生在估的过程中感悟,分数是可以无限分下去,分数单位有无数个,1/2是最大的分数单位。接着从分数墙中抽象出线段,直到数轴,建构分数、小数和整数的联系,完善学生对数概念一致性的整体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