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王燕涛小学数学工作室
成员名单

  • 王燕涛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钟亦昕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4-04-07

  • 张科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4-04-07

  • 陈奕彤

    善卷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成成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单美琴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范谦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廖燕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燕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潘秋英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夏妍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唐薇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芸

    东域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莲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琳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艳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芸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佳晟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常见的数量关系

作者:潘秋英  日期: 2023-04-19  点击:
《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8~29页例2、例3及随后的练一练,练习五第5~1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掌握“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的数量关系。
2.会用常见数量关系去分析有关问题,并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渗透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感受数量关系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模型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建立模型:
(一)探究总价、单价、数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1、辨析、读写“单价”
谈话:东东一家双休日准备去郊游,他们来到烘焙店。想买五个这样的面包(出示图)
提问:这5个面包一共需要多少元呢?
启发:我们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预设:想要知道一个面包的价钱。
揭示:你想要知道一个面包的价格就是面包的单价。(板书“单价”)
出示单价:好,一起看,面包的单价来了!你能看懂吗?(出示两个单价)
学生自由说。
老师指出:这里的斜线可以看成每或一,数学上将这种形式的单位称为复合单位(这个单价表示每袋12元,读作:12元每袋)。
指着第二个,追问:“这个单价呢,谁来读一读,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
启发:你认为求5个面包需要多少元,用这两个单价合适吗?(不合适)谁来提供一个合适的单价呢?
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理解单价比理解总价和数量更为抽象。特别是单价的单位,与已经学过的单位相比表达上有很大区别。着力让学生在现实的例子中感悟、理解单价这一概念。在多种单价表示的方式中,找到符合实际背景的单价信息。
2、抽象数量关系
谈话:同学们看,这个烘焙店提供的面包的单价是7元/个,现在你能求出买五个这样的面包一共需要多少元吗?怎样列式?(出示表格图)
学生口答。
追问:如果再买两袋这样的吐司,一共需要多少元?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
老师小结,介绍“数量”“总价”。
提问: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吗?
小结: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两个问题都是已知商品的单价和数量求总价,都用“单价×数量=总价”。
引导:为什么求总价要用“单价×数量”呢?你能想办法说出其中的道理吗?可以用语言说一说,也可以画一画。
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将乘法意义与具体的数量关系建立联系,抽象出乘法数量关系的结构和表示形式,理解模型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
3、联系旧知、体会数量关系
谈话: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也解决过这样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二年级(表内乘法单元)这道题就是求总价,三年级(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这张表格求的就是总价。
这些问题都是怎样求总价的?都是用单价乘数量等于总价,也可以写成“总价=单价×数量”(出示关系式)。
追问:如果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结合表中数据得出:数量=总价÷单价)
那如果已知总价和数量呢?能求什么?怎样求?(结合表中数据得出:单价=总价÷数量)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单价,总价,数量这三个数量,只要知道其中两个数量,就能求出另一个数量。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乘法数量关系写出两个除法数量关系。
(二)探究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
1、辨析、读写“速度”
谈话:东东一家准备好了点心,准备出去森林公园郊游。爸爸妈妈制定了两种方案。(出示方案)
提问:从以上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揭示:这里的每小时行4千米,每分钟行200米,是速度,速度表示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可以用每小时,每分钟或每秒行多少路程来表示。每小时行4千米可以写成4千米/时,每分钟行200米,可以怎样写呢?(写一写)
2、自主探究、揭示数量关系
谈话:现在我们知道了自行车和步行的速度,也知道他们分别用了多少时间,要求一共行了多少路程?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研究单。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活动要求:
(1)填一填:将表格填写完整。
(2)写一写:写出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
(3)试一试:用自己的方法解释上面的数量关系。
小组代表交流,逐步揭示“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由于学生在上一环节学习“总价、单价、数量”这一数量关系时,经历了抽象概括过程,积累了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段学习中,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探索,理解“路程、时间、速度”的内涵,归纳相应数量关系模型。学习节奏有了变化。有利于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加深理解与灵活应用。
(三)沟通两组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揭示课题。
二、变式练习,运用模型
1、说说下面给出的哪些信息是单价。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米/秒。五秒可传播多少米?
3、《童话故事》的单价是18元/本,54元可以买多少本?
4、一辆汽车以85km/时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8小时到达。从乙地返回甲地,因为下雨,用了10小时。这辆汽车返回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5、根据线段图说一说可以表示哪些数量关系,并根据
所写的数量关系自编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凸显了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再回归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模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模型的价值。
三、总结全课、交流收获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从生活中的购物问题和出行问题得到了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追问:你有什么收获?
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知识之间是相通的,那就让我们带着联系的眼光去学数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