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王燕涛小学数学工作室
成员名单

  • 王燕涛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钟亦昕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4-04-07

  • 张科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4-04-07

  • 陈奕彤

    善卷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成成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单美琴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范谦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廖燕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燕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潘秋英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夏妍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唐薇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芸

    东域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莲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琳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艳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芸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佳晟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作者:成成  日期: 2023-02-16  点击: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宜兴市官林实验小学    成成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52~54页例1、例2,“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分米、毫米作为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2.联系已有的经验,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判断和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3. 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感念,体验毫米和分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毫米、分米长度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唤醒经验
回忆: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追问: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通常用什么作单位?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吗?量较长的物体呢?1米有多长呢?比划一下。
沟通: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米=100厘米)。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一)认识分米
1.感知1分米。
冲突引题:填合适的单位:吸管长1()
出示吸管,与1厘米、1米比较,有什么发现?
明确:厘米与米都不合适,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吸管的长度是1分米。
提问:关于分米,你最想知道什么?
介绍分米的字母表示:dm。
感受:大家拿起吸管,感受1分米有多长?
测量:量一量1分米到底有多长?
明确:1分米=10厘米,10厘米=1分米。
追问:20厘米是几分米? 30厘米呢?
设计意图:学生思想上的矛盾冲突,是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索的推动力,能引起学生的“头脑风暴”。借助吸管的长度,不能用1厘米或1米来表示,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在思想中产生了学习新单位的需求。
2、画1分米线段。
追问:刚刚我们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数一数认识了新朋友分米,能用直尺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画一画)
交流:画法。(从刻度0到刻度10,刻度1到刻度11,或刻度2到刻度12……)
追思:为什么这几种画法都是1分米?
明确:只要中间有10个1厘米就是1分米。
建立表象:老师对着尺示范比划1分米。让生跟着比划。
闭眼想象1分米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
找找身边大约1分米长的物体。(桌面上各种物品,引出卡纸的一条边大约是一分米)
估计:估一估卡纸两条边的长度。(大约1分米、2分米)
验证:量一量。(11厘米、19厘米,引出不同的说法:1分米1厘米,1分米9厘米)明确两条边分别接近1分米、2分米。
4、探究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引发探究: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你还想知道什么?(1米等于多少分米)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方法1:简单推算。根据上面等式推算出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方法2:数一数。同桌两人合作在米尺上数出1米里有几个1分米。
大屏幕上再次展示数的过程,得出1米=10分米。
设计意图:围绕1分米长度观念的建立,有目的、有重点、有层次地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1分米、感知1分米,促使他们在头脑中建立1分米的表象。
(二)认识毫米
1.引出毫米。
拿出数学书(出示数学书封面的两条边),填一填:这条边大约25(  ),这条边大约2(   )。追问:数学书的厚度呢?(教师示范厚度)
生量厚度,全班交流。(比1厘米小,6格、6毫米)
明确: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那这本数学书的厚度就是(6毫米)。
2. 探究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提问: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
直尺上数一数,明确1厘米=10毫米。
小结:用数一数的方法找到了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其实,数一数是研究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常用方法。
3.感受1毫米。
找身边长度或厚度接近1毫米的物体。(卡片,5角硬币,10张纸的厚度)
比划1毫米。(两手捏住卡片或硬币不动,再抽掉,感知一毫米的空隙有多大。)
回顾:1厘米多少毫米?1厘米再多一小格是多少毫米?多2小格呢?2厘米是多少毫米?3厘米呢?3厘米再多5小格呢?
追问:生活中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练习: (橡皮、回形针的长)他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吗?还可以怎么表示呢?
设计意图:借助5角硬币、身份证、10张白纸的厚度等直观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估计、测量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在头脑中形成1毫米的表象。
三、回顾反思、全课总结
1.总结: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都用了哪些数学方法?我们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板贴)。
2.给这些长度单位排排队。相邻两个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还有什么要补充的?你还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引导他们回忆这4个长度单位,将他们按大小排序,并沟通他们之间的联系,明确他们之间的进率。
四、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填单位
明确:根据具体数据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单位。
2、延伸
头发丝的宽度呢?用微米。介绍微米、纳米、千米。。。形成长度单位链。
设计意图:介绍微米、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既可以促进学生活动经验的迁移与应用,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