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和反比例》(第一课时)
作者:成成 日期:
2023-02-16 点击:
次
《正比例和反比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宜兴市官林实验小学 成成 214200
一、【课题】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正比例和反比例》(第一课时)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比和比例及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境,通过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的变化,教学正比例的关系。学生在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建立正比例概念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函数思想的熏陶,为第三学段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就学生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接触到有正比例关系的事例,有充分的学习正比例关系的现实背景和经验。在过去学习运算律和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比例的变化规律,对变量的思想有过一些感知。结合现实背景,学生较容易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但是,当脱离具体数据,正比例是相当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正比例关系的含义,用符号概括正比例的特征对于学生来说都有较大的难度。
四、【目标预设】
1.学生结合实例经历正比例意义的构建过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2.学生在探究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体会变量的特点,感受用数学模型表示特定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与方法,感悟模型思想,函数思想,发展发现和概括数学规律的能力。
3.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探索数学规律的意识,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重点、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体悟“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能用数学模型表示特定的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
六、【设计思路与理念】
本课以在构建正比例关系,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模型思想、函数思想为目标展开教学。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获得总结数学规律的经验。
七、【教学方法】
基于现实背景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体会正比例关系的构建过程;对每一个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去表征其数量关系;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通过比较感受不同表征之间的一致性,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相关联
1.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 ) …
路程/千米 80 160 240 320 400 480 560 …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谁来填一填?你是怎么想的?
点名回答,组织反馈。
指出:同学们不仅发现了在行驶过程中,汽车速度固定不变,填出了正确答案,而且会用式子来表示这三种量之间的关系,这个式子也可以写成分数比的形式:(一定)。
课件出示“(一定)”,学生齐读关系式。
2.一辆货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 ) …
路程/千米 40 90 150 200 260 310 380 …
师:谁来填一填这一题?
提问:为什么不能填?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指出:货车行驶的速度不一定,所以不能填,那怎样求货车的速度呢?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不一定)”
3.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已行驶的路程和未行驶的路程如下表:
已行驶的路程/千米 13 24 45 50 62 ( ) …
未行驶的路程/千米 67 56 35 30 18 12 …
师:这儿能填吗?你有什么发现?能不能用式子表示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已行驶的路程+未行驶的路程=总路程(一定)”
【设计说明:正比例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关系,想要建立起正比例的概念,首先要对变量有充分的感知。为此,这一环节在同一情境下设计了三张各有特点的表格。填表的过程不仅是回顾旧知的过程,亦是细致观察,充分体悟的过程。应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特点,提炼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并用式子表达,对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产生初步感知。】
二、观察比较,揭示“相关联”
1.屏幕出示三张表格以及对应的数量关系式。
师: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三张表格,看一看表格中的两个量都是怎样变化的,并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组织交流。
提问:每张表格中的两种量都在变化吗?你能不能用手势表示一下它们的变化方向?
指名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课件上用箭头表示量的变化。
提问:三张表中的量变化的方向不一样,那表中的两种量在变化的时候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指出:也就是说,都是一种量发生了变化,另一种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揭示:不管怎样变化,这两种量我们可以称为“相关联的量”。
板书:相关联的量
2.教师出示以下两张表格。
购买一种铅笔的数量和总价如下表:
数量/支 1 2 3 4 5 6 …
总价/元 0.4 0.8 1.2 1.6 ( ) ( ) …
将一瓶水倒入大小不一的圆柱形杯中,杯子底面积和水面高度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底面积/cm2 10 15 20 30 60 …
水面高度/cm 30 20 15 10 ( ) …
提问:观察这两张表,表中的两个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你能不能用式子表示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
【设计说明:回过头观察上一环节填写的三张表格,观察角度由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切换到探索两种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由“比较不同”到“发现相同”。在学生对每张表格中的两个量多角度观察,体悟它们之间的变化和关系的基础上,揭示“相关联的量”。后续出现的表格切换不同情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联的量”。】
三、对比分类,提炼“正比例的意义”
1.对比分类。
谈话:刚刚我们已经研究了五张表格(屏幕展示表格和数量关系式),你能按照一定的标准给这五张表格分分类吗?你打算怎样分?先独立分一分,再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讨论。
2.提炼“正比例的意义”。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一张和第四张表上,你觉得这两张表中的两个量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评。
指出:这两张表中相对应的量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是正比例关系。
板书:正比例
提问:谁能具体说一说这两张表中的量为什么成正比例关系。
3.因导建模,深化理解
谈话:我们生活中居然可以找到这么多的正比例关系,我们能不能想想办法,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种关系呢?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点评。
引导:如果我们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什么样的式子来表示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或
指出:这就是正比例的符号表示方法。
【设计说明:数学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抽象的过程,由具体的量到比较观察,跳出现实背景探索潜在的,本质的联系,再到用字母来统一、凝练的概括正比例的关系,再次揭示正比例的意义的同时,也为第三学段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四、结合实例,巩固拓展
1.直接判断,阐述理由。
张师傅生产零件的情况如下表:
时间/时 1 2 4 6 8 …
生产零件数量/个 25 50 100 150 200 …
做同一种服装,做的套数和用布的米数如下表:
服装数量/套 1 2 3 4 5 …
用布数量/米 2.2 4.4 6.6 8.8 11 …
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如下表:
正方形边长/厘米 1 2 3 4 5 …
正方形周长/厘米 4 8 12 16 20 …
提问:表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评。
2.聚焦反例,找寻原因。
提问:另外三张表中的两个量也是相关联的量,它们成正比例关系吗?屏幕展示另外三张表。
再次强调正比例的意义。
指出:只有满足两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时,这两个量才成正比例关系。
3.联系实际,设计数据。
提问:联系我们的生活,你能不能设计一组数据,使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
【设计说明:以“变”与“不变”为生长点,设计具有层次的练习,先根基正比例的意义判断表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再聚焦反例,寻找不到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通过比较,寻找原因;最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勾连已有经验和正比例的意义,设计成正比例关系的数据。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练习,不仅训练了学生运用意义的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意义的理解。】
五、全课总结,反思提升
提问:回顾一下,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从全面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1)什么是相关联的量?
(2)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3)正比例的意义以及用字母的表示方法。
(4)从“变化”中寻找“不变”的思考方法。
九、【作业布置】
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结合正比例的意义和家长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并能够用带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正比例关系。
十、【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相关联的量 一种量发生变化,另一种量也随之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