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评价策略研究
作者:朱佳晟 日期:
2025-03-24 点击:
次
谈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评价策略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互动”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控制课堂、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而是让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和意义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教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师生互动”又是一个不断发展产生冲突又不断达到协调和稳定的过程。现代教学提倡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评价”,是强调和突出师生、生生间的沟通、激励、启发和分享,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一种教学策略。
在师生互动评价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注重双向或多向的沟通与交流,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大胆创新,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同时又是合作者和参与者。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处于和谐互动的状态,师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和发展。
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评价必须从“单纯的教师评价”走向“复眼的评价”,也就是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评价的“四评”,即凸现学生主体地位和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
一、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评价的界定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制约和控制教学的整个过程,给学生的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与多样化的结合,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有诊断性的评价,也要有形成性评价。教师通过评价来正确引导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从而丰富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与提升自我对待学习、人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尤其要重视让学生形成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不仅仅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风格的评价,更有对教学内容、方法指导、个人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的评价。它的形式不同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它采用的往往是学生的提问或质疑,因为学生的这种行为显示的是对教师的教学思考与疑惑,但它恰恰外显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的指导、教学是否深入得巧有效。
(三)学生互评。学生互评,就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学生是常见的,生生互评才是最有效的,因为文化基础、生活情趣、审美标准等相似或相同的同龄人之间的评价往往最有评价力,也易被学生接受与内化,它最能激发学生心底的向上之心,而且丰富多样的生生互评也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学生自评。学生自评,就是让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与结果及个性特征等进行判断与评估,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这种评价是学生的“内省”,往往也会引起其他同学甚至教师的“共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教师得巧的评价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从而把握自我前行的航向,因此,课堂上,教师恰当正确的引导,是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评价的前提
(一)民主和谐性。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评价的前提条件是学习氛围的民主、和谐。教师应当摒弃“师道尊严”的观念,确立师生平等的理念,放下架子,融入学生,课堂内外都要自觉并充分发挥生活语言、教学语言、肢体语言等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过程尤应如此。只有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享用平等对话与参与的权利,主动产生对教师、同学、自身评价的欲望。课堂上学生感到轻松、坦然、自由、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学习成为他们生命的自觉需要,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民主和谐性是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评价的保证。
(二)互动共生性。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互动”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教学相长”是教师和学生的“共生”,教师本人就是学习者、研究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在“成长”。当然,教师更是学生的引领者,我们强调的“共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学生的“共生”“共长”,是课堂教学的真正生成,这也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互动共生的课堂是我们追求的、所倡导的课堂。“互动”是通过课堂“四评”来实现的,“互动”这一过程更多的是双向的、多向的;“四评”,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动态场景,它强调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自我反思,对知识进行创生、改造,从而促进学生的提高和发展,课堂“四评”的结果是“共生”。
三、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评价的策略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评价要心中有“生”。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课堂评价方式。确立以生为本的思想。课堂评价,不是以教师自己讲得精彩为标准,也不是以形式上的热闹为目标,应该关注课堂上学生的所得所获,课堂还是要回归到“本色”的状态上来,一切以学生学会、会学为评判得失的标准。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要研究和关注学生在什么样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学习。因此,“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要充分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有新意的思路和表达以及有特点的展示方式,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当然,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所体现的思想意识也要及时地做出评价。
2、评价要以“标”定“标”。前一个“标”为新课程标准,后一个“标”是指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的标准,以“标”定“标”,就是对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两者之间要统一,不能脱节,尤其课堂评价标准不能超出新课程标准的标准,不超“标”,不盲目拔高。例如语文学科的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阅读议论文,要能“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如果学生能做到这点,那么就必须给与肯定与表扬;如果做不到,则必须通过评价来引导学生达到这个学习目标。因此课堂上教师就是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基础和经验出发,理解新知掌握技能,并运用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科能力和素养。
(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1、积极引导学生评价。美国心理学家罗曼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学生对教师评价的实现是需要条件的,“比如民主的师生关系,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崇尚多元的评价导向,相互倾听的平等心态,甚至包括充分的时间等,而更重要的是当个体的需要被表达后,能够得到认真地对待和评判”。课堂上教师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引导学生把课堂作为精神自由发展的乐园;倡导学生像古希腊亚里斯多德那样拥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自由批判、大胆求真的治学精神。
2、泰然应对学生评价。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师生交往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对教师的直接和间接的评价,学生的评价一般是发乎内心的充满真情实意的。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听取他们对自己在教学、师生交往和其他方面的想法、意见、建议,时刻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
教师如何泰然应对学生的评价,除了有“教学相长”的思想、谦虚好学的精神、礼貌待人的处世方式,还必须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自己所任教年级学科的知识体系以及内在的逻辑联系,要非常清晰、心中有数,不能固守教参、照本宣科。应该能够做到熟悉每一章节(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采用单元教学的方法,明确所教内容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学科知识序列为基础,以相应的方法能力体系的培养为核心,打破常规的“课”的概念,灵活整合教材,体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学思想。同时要有充分的预设。特别是问题情境的预设,答案多样性的预设,方法多种性的预设等。这样,教师才能禁得起学生的评价,禁得住学生的“拷问”。
当然,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限制,有些评价可能带有主观性和局限性,甚至有些评价会是不合理或者不科学。此时,教师一方面要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对待学生的评价,另一方面还要坚持正确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不能简单的屈就学生不合理的要求、错误的观点和想法。
3、充分利用学生评价。教师要把学生的评价看作是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来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对于学生中肯的欣赏性的积极的评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相信自我、挑战教师”的激励性引导;对于学生的否定性的、消极性的评价,教师要有充分的预设,千万不要不敢正视自我掩饰自我,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也可以说利用这一有效的教学资源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的评价看作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手段与方式,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来为学生的学习结果定“基调”,更可以利用学生的评价进行学法指导与深入探究。一句话,教师要把学生的评价当作一种教学策略,一种生成的资源。当然有些评价也确实在催逼着教师深思:如何改进教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三)学生互评
1、指导学生敢于互评。教师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敢于互评,学生要敢于思考同伴的学习过程,并及时针对同伴学习的思维状态作出评价。敢于评价,学生才会积极参与评价。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去思考同伴的思维,从而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这个过程恰恰也是自我思维完善与深化的过程,因此提倡与引导学生课堂敢于互评其实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互评。不仅要引导学生敢于互评,教师更要注重指导学生会互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评价来引导学生评价,同时立足优秀学生的互评来给与指点,使学生会评。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即分析同伴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从而加以解决,这是指导的基石。做好了这一点,学生就可以结合自己的分析来进行互评。这样通过组内和班内互评,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学生彼此交流的一个平台,作为学生互评的一个舞台,已为大家接受。由于学生在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环境等方面的一致性,他们在互动评价中对同伴的学习有着更深刻的共鸣和更准确的理解。
3、教导学生学会倾听。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先生曾指出:“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星云大师在谈处世时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苏格拉底非常善于演说,以教人讲话为职。有一个青年前来请他教导演说,并说明演说如何重要云云。苏格拉底等他说了半天以后,向他索要两倍的学费,青年问为什么。苏格拉底说:“因为我除了要教你讲话以外,还要教你如何不讲话。”自觉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互评,学生学会倾听是前提。这不仅需要教师自己学会倾听,而且需要教师对学生是否“耐心专注地倾听”,能否“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进行教导与指点。佐藤学先生还认为,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以后,课堂上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学会倾听,是一种素养,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良好的个性养成,是一种健全人格的体现。只有学会相互倾听,才能有真正的“学生互评”。
(四)学生自评
1、掌握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评价不仅是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一种手段,也是规范自我提升自我的一种方式。通过课堂学习的自我评价来反思自我学习的态度情感与思维方法,从而拨乱反正走出思维的误区走向能自我学习的终点。在这个流程中,学生需要的是一种敢于解剖自我的勇气,又需要敢于表现自我的信心;同时,教师必须创造或提供学生有从种种视点综合地评价自己的机会。这样,学生会养成评价自我的学习方法、思维过程、学习毅力等学习品质,从而最终掌握自我评价的能力。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自我评价的终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围绕自我学习的路径走进自我学习的方向,这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基于此,学生能立足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审视自我的思维路径,不断拓宽思维领域。这样就能从单一走向多样,从一元走向多元。尤其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同伴的学习状态与评价会更进一层地提升自我评价的意识,使自我学习常浸润于“自我评价”的氛围,不断校正思维、引发思维、深化思维。久而久之,思维的能力的发展必将提升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循环上升不断拓展。
参考书目:《课堂评价的挑战》(上海师大 钟启泉)
《静悄悄的革命》(日本东京大学 佐藤学)
《课堂掌控艺术》(蔡楠荣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