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4-04-07
加入时间:2024-04-07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立足生活 感悟数学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摘 要:数学学科具有鲜明的生活化特征,很多数学知识都源于现实生活,所以生活化教学是一种与数学学科特点比较相符的教学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组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成为教师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立足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行观察,并对生活化数学教学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思考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原则和具体策略,以期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教师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加工特点的素材,并指出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视角进行数学学习,又要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在这种情况下,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简单来说,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在一定目标引领下,构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认知经验,使学生将数学学习置于生活背景当中,促进学生深入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实现数学素养发展的教学模式。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准确理解生活和数学之间的联系,明确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探索将现实生活和数学教学有机结合的策略。这样有利于逐步优化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质量提高的愿望。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从整体来看,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组织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度。从认知特点来看,小学生普遍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比较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直接引导学生学习各种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内容,有时会使学生感到比较枯燥,甚至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将生活元素作为数学学习内容的补充与延伸。借助生活化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改善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使学生借助更加鲜活生动的生活内容展开数学学习。这有利于增强学习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第二,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符合其认知特点的学习素材。从实际情况来看,运用生活化策略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素材。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认知经验,使学生基于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数学学习。这种方法一定程度上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的生活元素,并帮助学生更加自然地过渡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的理解,更要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相对于常规的数学教学,学生在生活化视域下的数学学习中不但需要解决各种预设的数学问题,还要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些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从实际情况来看,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往往是分散的,没有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加工,所以学生解决生活问题时需要对数学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为提高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质量,教师要以恰当的原则引领教学活动。
第一,科学性。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也有自身独特的认知规律。所以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设计。根据科学性原则的要求,教师要对生活化学习资源进行认真地筛选,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兴趣,而是要选择与数学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学习资源,以免生活化教学流于形式。同时,教师结合现实生活设计的数学学习任务要具有可行性。
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第二,多元化。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多元化原则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以此来组织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数学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选择生活化数学学习资源,以此来补充常规的数学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建构。
第三,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生活化学习内容和学习平台帮助学生突出自身的主体作用。从实际效果来看,在主体性原则的引领下,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与加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可以得到有效巩固。
第四,适度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只是众多教学策略之一,而且并非所有数学内容都适合运用生活化学习资源组织学生学习。所以教师在生活化教学中要遵循适度性原则,合理掌握生活化学习内容的引入时机、数量等内容,以免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着眼生活视角,设置学习目标
无论在任何形式的数学教学中,完整而明确的目标都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所以为了保障教学活动的有序推进,教师首先需要结合课程内容设置相应的学习目标。在生活化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进行学习目标设置时既要关注知识重点,也要着眼于生活视角。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而且有利于在后续教学中帮助学生将数学学习回归生活,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以《平均数》为例,运用生活化策略组织本课教学时,教师可以着眼于生活视角以及数学知识重点设置以下几项学习目标:第一,根据具体的生活实例对平均数的意义进行探究:探索求平均数的有效方法;结合具体情况,借助平均数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并结合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预测以及判断。第二,基于真实情境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逐步增强数据意识,感受统计的价值以及作用。第三,在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在平均数知识学习过程中锻炼探索、思考、观察等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了帮助学生真正实现数学素养的发展,教师不能以完成任务的心态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而是要用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在生活化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场景创设教学情境。借助生活情境,教师利用趣味性的方式引出课程内容,以此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以《圆》教学为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圆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圆形各部分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明白圆形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等基本内容。运用生活化教学策咯组织本课教学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避免直接引导学生学习新课内容,而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如,教师可以根据生活现象,利用动画模拟的方式进行情境创设。在动画视频中,教师要模拟交通工具前进过程中的景象。为了增加情境的趣味性,突出圆形特征,教师可以在视频中模拟不同形状的轮子在前进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直观对比观察,学生可以发现只有轮子的形状是圆形的,交通工具在前进过程中才能保持平稳,否则就会上下颠簸。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会产生疑问,不明白为什么只有圆形会有这样的效果。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往往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借助生活元素,引导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生活化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与加工。根据这一要求,教师要调整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生活工具和素材,并将其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载体。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发挥出自身的主体作用,而且可以在生活元素的辅助下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以《时、分、秒的认识》为例,在本课教学中,最主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时、分、秒的时间单位,并使其学习一些比较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从实际情况来看,单位换算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并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钟表,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不难发现,钟表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学生学习时间单位以及时间单位换算的内容时,可以观察钟面上的时刻,并通过拨动指针的方式了解“时”与“分”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总结与探讨。借助生活中的事物,学生可以在动手操作、直观认识、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时间单位的理解。
(四)开展实践活动,促进知识迁移
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发展。教师组织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适当突破学习空间的局限性,为学生布置适当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知识的迁移应用,进一步推动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以《折线统计图》为例,在课内的生活化教学中,学生基于生活情境以及生活素材初步了解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以及绘制方法,初步认识这种数据统计工具的作用。为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本课内容设计一些数据统计的实践任务,如,学生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统计自己家每个月的电费支出情况,也可以查阅天气预报,统计一个月内气温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学生要根据统计图分析其中的主要信息。从实际效果来看,恰当的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描述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并锻炼学生折线统计图知识的应用能力。
(五)借助家校合作,加强生活指导
家庭是学生日常生活以及数学学习的重要场所,所以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同样要重视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强化家校合作,加强对学生的生活指导。这样有利于在家长的协同配合下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首先,数学是家长普遍比较重视的学科,所以教师可以围绕数学学习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家长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要逐步使其认识到家庭教育以及生活化教学对数学学习的影响,争取家长对生活化教学的支持。其次,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是基础性的,很多家长具备指导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向家长介绍当前比较重要的教育理念,并帮助家长学习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生活化数学实践过程中获得家长的支持,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效果。最后,与教师相比,家长掌握的教育知识有时会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教师要及时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家长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生活化数学学习。
(六)完善评价方式,提升教学实效
评价是影响实际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评价中获取的信息调整教学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生活化教学的特点选择更加恰当的评价方式,从而利用有效的评价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由于生活化教学策略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数学知识的建构与应用,还要在评价环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总结与互动交流的方式进行自评与互评。同时,教师要将家长作为评价的主体,了解家长提供的反馈信息。其次,生活化教学不仅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因此,教师要从不同维度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后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最后,教师要根据评价中获得的信息及时反思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效果,并据此对后续的教学计划加以调整。
四、结语
在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契合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方法,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及时对教学活动加以调整,从而逐步梳理出有益的教学经验。这样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助力学生数学素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