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王燕涛小学数学工作室
成员名单

  • 王燕涛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钟亦昕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4-04-07

  • 张科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4-04-07

  • 陈奕彤

    善卷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成成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单美琴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范谦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廖燕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燕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潘秋英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夏妍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唐薇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芸

    东域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莲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琳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艳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芸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佳晟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独立性·生活性·实践性:数学学习的三维融合

作者:唐薇  日期: 2025-03-16  点击:
问题40 为什么将一些数学知识的学习融入综合与实践领域
《课程标准2022》在小学阶段,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纳入了跨三个学段的数学新知识。具体而言,第一学段涵盖了时间认知(包括钟表及时、分、秒单位)、基本方向识别(上、下、左、右、前、后及东、西、南、北)及人民币的认识;第二学段则扩展至年、月、日,常用质量单位,以及八方中的剩余四个方向和点钟方向的认知;第三学段则引入了负数概念。此类知识原属数与代数或图形与几何范畴,其调整至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动因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知识主题的相对独立性
  遵循《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原则,《课标2022》对数学各领域内容进行了整合与优化。例如,数与代数领域由原先的多个子主题整合为“数与运算”与“数量关系”两大核心主题。此调整凸显了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被选入综合与实践领域的知识点,在各自领域内具有相对独立性,与其他紧密相关的知识群联系较弱,从而更适宜作为跨领域综合实践的素材。
二、学生生活经验的丰富性
  学生对于人民币、时间、质量、基本位置、方向及负数等概念的认识,往往始于日常生活而非正式的数学学习。这些普遍存在的生活经验构成了学习这些数学知识的基础,尽管其深度和广度因个体差异而异,但足以作为学习起点。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深化、系统化,进而提升数学素养,实现生活经验向数学能力的转化。
三、实践探究的必要性
  这些数学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具体操作和探究活动中深化理解。例如,学习质量单位时,学生需将理论单位与实物相联系,理解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在方向认知上,则需将抽象的方向概念与周围环境相结合,进行空间想象与表达。综合与实践领域为此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情境与任务,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力,提升其主动性与投入度。此外,学习方式的转变拓宽了学习的时空边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实践案例:“欢乐购物街”主题活动
  以“欢乐购物街”为例,该活动作为综合与实践领域第一学段的主题,旨在通过模拟购物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人民币,掌握单位换算,理解货币价值,并培养勤俭节约的意识和初步的金融素养。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模拟购物,通过交流信息、使用人民币、反思购物过程等环节,不仅巩固了人民币相关知识,还积累了实际应用的经验,形成了对货币价值的直观感受与初步的金融素养。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综合与实践领域在学习新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独特价值。
相较于《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标准(2022年版)》显著强化了在现实生活或模拟购物环境中的学习体验,倡导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与掌握知识。针对此转变,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深入考量以下几方面策略:
   (一)深化“货币本质的理解”。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角色,它不仅用于购买商品,还是价值衡量的标尺。教学中,应启发学生认识到商品价值的差异性及其以人民币为单位的标价体系,理解交易过程中“付出”与“获取”之间的等价交换原则,此乃货币概念的核心所在。
   (二)培养“人民币的合理使用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合理使用人民币不仅意味着妥善保管,更涵盖了在购物时能够灵活运用询价、比价策略,以及根据预算进行量入为出的消费规划。通过模拟购物场景,引导学生探索多样化的支付方式(如凑零支付或找零支付),培养其根据实际情境灵活选择付款方式的能力,这是“合理使用”的实质体现。
   (三)构建“货币量感”。确立学生对货币单位(元、角、分)之间相对大小的认识是基础,进一步则需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如商品定价、交易模拟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货币与商品价值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形成对货币价值的直观感知。这要求学生在掌握人民币面值、种类及单位换算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对比、操作与交流,不断积累并深化对货币价值的认知。
    显然,要达成上述《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要求,单纯依赖教师讲授与学生操作学具已显不足。必须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或高度仿真的购物环境中,通过亲身参与商品定价、买卖交易等活动,全面认识人民币,掌握其换算规则,学会合理使用并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而形成对货币价值的敏锐感知及良好的金融素养。例如,围绕“快乐购物”主题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模拟与真实的市场环境中,通过角色扮演、实际操作与反思交流,全方位提升对人民币及其应用的认知与能力。
这种从传统课堂讲授向实践活动学习的转变,极大地拓宽了学习的时空维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也有效推动了他们自我发展与成长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