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王燕涛小学数学工作室
成员名单

  • 王燕涛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钟亦昕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4-04-07

  • 张科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4-04-07

  • 陈奕彤

    善卷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成成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单美琴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范谦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廖燕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燕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潘秋英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夏妍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唐薇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芸

    东域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莲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琳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艳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芸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佳晟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平均数》评课稿

作者:唐薇  日期: 2023-03-01  点击:

今天我听了蒋老师上的《平均数》这节课,感觉受益匪浅。本节课蒋老师主要是联系学生具体的生活情境,在问题情境中引领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算法,特点,在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中,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想办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课堂的“主人翁”意识。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紧扣教材,层层递进。

蒋老师一开始并不是直接开门见山的导入例题,教授新知,而是由前阶段学校举办的体育超市的30秒投篮引入,小鹏投3次,平均每次投进4个,问这是什么意思?你能否猜一下他每次投进几个?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和移多补少的方法。再问学生对于平均数你想知道什么,板书了4个字,“是,为,用,求”,然后全文贯穿这四个字进行教学。进而进入新课教学,要比是男生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应该比什么,学生只能回答出两种,那教师见机进行补充,在求男生平均数时,引导学生两种方法,一是前面渗透的移多补少,二是用总个数除以总人数。在求女生平均数时,先让他们估一估,明确平均数应在最高与最低之间,再计算。最后练习反馈,总结收获。

总的来说,本节课条理清晰,紧扣教材,蒋老师能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并进行逐一击破,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二、问题引领,学生主体

蒋老师的每一步都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都问的恰到好处,简洁不拖沓。例如:在学生提出可以计算得出时,蒋老师熟练地利用教学机智问不计算,你能看出来吗,引导学生想到移多补少的方法;在求出男生套圈的平均数时,蒋老师又问是不是每个男生都套了7个,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只代表总体水平,不代表每个人都是这个成绩;在让学生估一估女生套圈多少个时,问会不会是10个?会不会是4个?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最高与最低之间······还有很多这样的问句,可以说整节课真正做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让学生去思考,去想办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注重细节,联系实际。

蒋老师在课上特别注重细节的讲授,例如通过整体中一个数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很敏感,与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其中一个数发生变化,平均数就会发生变化;在拓展2016年全国人均读书量时,出示了小数,让学生知道平均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在课堂的末尾,蒋老师先是出示我校前不仅刚结束的诵读比赛求平均分的问题,让学生发现在生活中比赛打分求平均分时通常先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再求平均分······还有很多小细节,这每个小亮点都体现出了蒋老师的精心设计和用意。

这节课通过求平均数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了统计思想,让学生体会统计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来感受数学的魅力。此外,这节课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中来,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让学生学会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起到了让学习真正发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