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4-04-07
加入时间:2024-04-07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立足于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宜兴市官林实验小学 张艳
摘要: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是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师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在现阶段,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确立,学生的综合发展愈发受到关注,教师需要改变原有的以知识传输为重心的教学设置,构建以学生发展与思维培养为核心的新式数学教学。本文针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就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的开展方法进行了论证,希望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启发借鉴。
关键词:高阶思维;小学数学;核心知识
高阶思维的培养在当前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重心。相关教育学研究表明,拥有高阶思维发展的学生,其在面向现实问题思考与解决时,可以具有比其他学生更活跃的思维和更敏锐的感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为此,为了推动学生的有效发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将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为己任,从高阶思维的具体构建解析入手进行分析,再围绕学生高阶思维的形成培养机理作出研究,设计相对应的教学培养环节,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研究发现,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与简析。
一、高阶思维简析
高阶思维从字面上来解析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从实际构成上来分析,其可以分为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四方面能力不仅在数学题目解答中有重要的价值,在学生的未来生活中也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为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围绕具体的高阶思维构成,设置相应的教学培养策略。改革数学教学的基本设计。
二、实现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的基本思路流程
一般而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渗透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中,教师需要给学生布置与相关能力发展相关联的活动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需要就高阶思维的具体构成作出研习,从不同思维的特点出发来设置相应的教学培养路线。如对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就需要从批判性思维做出分析,联系性地分析出质疑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再研究现阶段的教学设计是否可以推动学生做出质疑,若现阶段的教学设计压制了学生质疑的动力和能力,教师还需要找出对应的调整方法,来改变教学的现状。
三、小学数学教学开展的基本方法
(一)研究核心知识,合理设计问题
问题求解能力是高阶思维的重要构成,为了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这一能力,教师需要从当课的核心知识入手进行设计,构建相应的思考问题,引领学生做出研究和思考。一般而言,问题求解能力并不单单指简单的数学题解答,其还包括现实实际问题的解决,这考察了学生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要在教学开始前结合当课的教材做出解析,思考当课知识中所包含的核心内容,而后再进行延伸分析,构建合理的学生思考问题。在设计了基本的问题后,教师还需要考证问题的有效性,并尝试着选择合适的方式提出问题,再通过学生的回答和反馈来论证问题存在的不足,进一步调整问题。
例如,在进行“年、月、日”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本单元知识构成来作出研究,分析其核心知识的构成,进而围绕相应的知识来设计合理的学生思考问题。在实际中,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年、月、日”这一单元的知识主要设计到“年、月、日”三个时间单位的认识,和大月、小月、闰年、平年的区分。相应地,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教师就可以围绕本单元的核心知识来构建相对应的问题。其中针对于“年、月、日”三者的认识,教师可以直接设计一个与教学展示相融合的思考问题。具体的方式可以是:教师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年、月、日”纪录片,而后提出问题“年、月、日”是什么呢?其三者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如何用年月日来描述今天的日期呢?针对大月、小月、闰年、平年的认识,教师则可以分别作出区别展示与提问,让学生从天数上对大月、小月、闰年、平年进行思考研究。又比如,在进行“平移和旋转”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本课的知识来设计相对应的学生思考问题。本单元的核心知识是平移和旋转的概念以及相关的图形变化,相对应的,教师设计的问题就可以围绕平移或旋转的实际过程来构建。其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是“平移是什么?一个图形平移前后会发生哪些变化呢?”“旋转是什么?一个图形旋转前后会发生变化吗?旋转和平移在形式上有哪些不同呢?”像这样,通过核心知识的研习,教师就可以构建以核心知识思考为基础的学生探究问题,这可以推动学生深度学习思考的进行,若教师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合理的引导,学生的高阶思维也可以得到发展。
(二)调整教学方法,推动学生思考
教学方法的调整是实现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过去的教学中,理论讲授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途径。这一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基于知识教学的背景来进行的,虽然这一教学可以推动学生快速接受知识,但学生并没有经历深入思考研究的过程,这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发展是不利的,自然学生的高阶思维也难以得到培养。在当前,为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选用可以推动学生创新思考的方法进行教学。小组合作教学法是以学生小组协作为中心设计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调整现阶段教学的推进方式,有效地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学生的小组协作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就可以迸射创新的火花。
例如,在进行“平行和相交”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应用来调整教学的构成,想办法构建更加有效的教学过程,推动学生的有效思考。在实际中,为了确保小组合作教学法可以发挥其有效的设计目的,教师需要预先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依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将其划分为几个发展相似的小组。在小组构建完成后,教师还需要协调各小组学生进行思考,让其明确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每个人应该承担的职责,进而推动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在本课的教学实际中,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对平行和相交的概念进行分析,在学生实际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强调学生实际思考研究的进行,让学生通过绘图操作的方式在纸上实际探究平行和相交的关系,让其论证本课教师提出的思考探究问题。为了推动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提出了相应问题的回答后,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问题回答来设计相关的追问,让学生进行即时的讨论和回答。如在本课的实际中,当学生就平行和相交的概念进行解析后,教师就可以提出追问“平行和相交可能同时出现么?”“如何判别一个图形是平行还是香蕉呢?同学们能给出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方法吗?”通过这一追问的提出,学生的思维就可以得到引导,其创新思考的能力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发展。
(三)巧用错误资源,引导对比分析
为了帮助学生有效的发展问题求解能力,利用可用的错误资源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错误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练习中出现的一些错题,这些错题的有效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整合解题的有效方法,减少今后再度出错的可能。在教学实际中,为了实现错误资源的有效应用,教师可以从三步出发进行设计。第一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使用错题本收集自己遇到的错题,这一设置的目的在于保留错误,让错题形成资源;第二步,教师需要周期性地开展错题再练习,即结合教师在作业批改中遇到的学生错题构建错题测试卷,让学生将错题重视起来;第三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同一类题目的不同出错方向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出错的原因,整合解题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单元的教学时,为了推动学生问题求解能力的有效发展,教师在本单元的教学实际中就需要可以深入地分析学生存在的错题和错误理解,通过研究的进行帮助学生开发错误,将其转化为资源。在实际做法上,教师就可以遵循“三步走”的设计。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单元教学开始前为学生提出错题本构建并收集相关错题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错题和错误想法的整理与收集,为了确保小学生可以有效落实这一任务,教师需要重视检查,及时分析学生的完成情况与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调整建议。其次,在第二步上,为了实现错题再练习的进行,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错题本进行分析,从中进行筛选。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存在差异,学生出错的题目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若教师不进行合理筛选,就可能会使再练习涵括所有习题,这自然是不现实且不合理的。作为调整,教师就需要对各个学生的错题情况进行统计,并联系实际的单元内容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重点错题和高频错题,将其作为重点进行再测试试卷的构建。最后,教师还需要构建错题再分析环节,引领学生就不同错题的出错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解析错误的具体构成,并围绕相关的错误习题进行解法的有效整合。像这样,通过错误习题的有效开发,教师就可以构建更加有效的教学设置,这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推动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利的。
(四)设置合理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创新是高阶思维的重要构成,为了发展学生这一思维能力,教师需要联系实际为学生创建相应的探索研究机会。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可以从创新入手来使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学情境的创建和学生引导的进行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此,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需要从实际出发做出论证,研究有效教学情境的构建方法。一般而言,合理的情境构建需要教师进行基本的教学展示,再辅以合理的语言引导,为了有效地协调关系,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好教学展示的计划,预先搜集构建教学情境所需的资源,在完成资源收集后,再设计教学展示的课件,构建教学展示的基本流程。在语言引导上,教师需要从学生行为心理出发,为学生设置悬疑,并联系现实,引领学生思考。
例如。在进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本单元的知识内容作出开发,想办法生成合理的教学情境,实现学生思维的有效启发。在教学实际中,教师需要先围绕创新的概念作出解析,而后从创新思考环境的提供作出分析,设置相应的合理教学情境。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其重要知识在于多边形的拆分与组合,而在这一过程中,拆分方式的不同也表征着不同的解题方法与思路,若教师可以推动学生就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进行研究,那么学生的思维就可以得到有效地激发。相应地,为了实现合理情境的创建,教师在课下就需要联系多边形的面积知识来进行拓展,并搜集相关的教学展示资源。落实到本课的实际中,教师可以在课上利用多媒体展示与多边形面积相关的课件,为学生解析解决多边形面积问题的基本思路,而后再设计一些创新解答与思考的疑问,引领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发展其创新思维和能力。
(五)构建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探索
数学是一门与现实实际存在密切联系的学科,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应用中也可以得到现实技能和思维的发展。相应地,可以认定,实践活动的有效构建对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推动有着较高的价值。为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需要联系教学的实际内容,选择性地构建一些实践活动。决策力也是学生需要发展的高阶思维构成,而这一能力的发展需要学生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进行考量,为了发展学生的这一能力,教师在构建学生实践活动时可以将活动的基本单位设计为学生小组,并在每次活动中让学生轮换承担小组长的职责,这样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学生不但可以经历分析探究的过程,还可以从整个小组的行为决策上进行统筹考虑,发展其决策力。
例如,在进行“统计”这一单元的教学中,为了推动学生决策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教师就可以围绕本单元的教学主题设计与学生发展情况相契合的统计实践活动。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统计”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在于统计图的学习和应用,这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发展非常关键,而落实到实践活动的构建中,教师就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数学统计方法的应用出发来构建活动,推动学生参与一些统计活动。在实际中,教师就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来作出学生小组的划分,让学生小组推选出第一个组长,并让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选择一个小组学生喜欢的主题并筛选合理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这样一来,通过统计活动的实际开展,学生小组就可以经历现实探究的过程,其也能应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析现实中的所见所闻,学生组长的决策力也能得到发展。为了推动所有学生的决策力得到发展,教师需要建立合理的小组长轮换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做出决策的机会。
(六)设置辩论活动,发展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是高阶思维培养的重点之一,这一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进行,避免学生产生盲从的心理。在过去,很多教师为了确保课堂秩序,会过于注重自身的权威,这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惧怕的情绪,在此影响下学生不敢质疑教师的言行,这使得教师存在的一些错误得不到纠正,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展也受到了压制。在当前,为了推动学生发展,教师需要从两方面做出调整,纠正教学设置。一方面,教师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设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勇于对自己怀疑的说法说出自己心中的质疑,让学生获得思想上的解放;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辩论活动,让学生针对论题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观点和质疑,发展其批判性思维和能力。在辩论活动的构建中,教师需要进行活动内容的合理选择,将具有现实意义的议题作为学生讨论的内容,并为学生强调辩论的规则,防止学生诡辩。
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分数乘法”这一单元的教学来设计一次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简易辩论会。其中,教师可以将“分数乘法的计算应该先约分再计算还是先计算再约分”作为学生讨论的议题。在实际中,教师需要先让学生做出表决,让他们选择自己支持的观点,而后将相应的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让其来开展辩论。这样一来,学生为了赢得辩论的胜利,就会对相关的约分计算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其知识理解可以得到加深,而在不断的质疑与争论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发展。为了实现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发展,教师不要将辩论限制在数学内容中,而是要从现实入手,选择更具争议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辩论。如教师在实际中可以让学生针对“课外阅读的好与坏”进行辩论,也可以让学生从“小学生上网利大还是弊大”做出评析。像这样,通过辩论活动的有效开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就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
综上所述,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是现阶段小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其也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为了强化高阶思维的培养,教师需要就高阶思维进行研究,分析其构成与培养价值,再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设计作出调整,选用更加有效地教学方法来构建教学。在实际中,教师就可以从核心知识研究、教学方法调整、错误资源开发、合理情境设置、实践活动构建、辩论活动设计六个方面来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若教师可以有效地有效地落实这几方面的内容,教师的教学效果就可以得到优化,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合理的发展与培养。
参考文献:
[1]丁净.基于高阶思维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0):66-67.
[2]邹君君.高阶思维培养目的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J].教师,2020(21):70-71.
[3]张景怡.浅谈基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练习设计[J].现代教学,2020(09):45-46.
[4]赖杉.小学生数学高阶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J].科普童话,2018(04):22.
[5]朱燕青.情趣教育:高阶思维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综合版),2016(07):33-34.
[6]杨湘萍.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高阶思维的培养[J].小学时代,2020(0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