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4-04-07
加入时间:2024-04-07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有效促进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策略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合作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其最重要的精神体现。这更是给教师提高了要求,要从提出的问题、教师的调控能力以及学生学习及行为习惯培养方面来促进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交流,评价
[正文]
如今的很多课堂已经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它能吸引学生参与,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掌握促进合作学习的策略,灵活运用方法和技巧开展并优化有效的小组合作,提高课堂效率,体现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一、创设高质量的合作交流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是需要小组里面的成员对同一个问题展开研究并互相交流的一个过程。在数学交流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能明确合作的内容,又或者对合作内容不感兴趣,那么这次合作交流的目的肯定是无法达到的。因此,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由教师精心筛选并设计。
问题需要有探索性。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首先需要紧扣教学内容来制定,要抓住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普遍可能存在的问题。即使学生刚开始时缺乏知识,但在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以后,可以对知识点有明确的认识。
问题需要有开放性。时代具有开放性,封闭的思维,千篇一律的答案是绝对没有前景的。要培养孩子思维的开放性,首先就是需要思考有开放性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有足够的空间能够使学生去思考,去拓展,以达到对问题更深入的理解。甚至可以有更大的空间来提出问题,自由发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问题需要有挑战性,也就是一定的坡度。正所谓“踮起脚尖够到苹果”,如果苹果太高,孩子再怎么努力也是无法触碰到;如果苹果太低,孩子触手可及也就没有去够到的欲望;只有踮起脚尖能够到的苹果可以激发孩子的潜力。教师提出的问题亦是如此。如果是孩子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那花再多的时间讨论讲解,孩子也是无法理解;如果孩子很容易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所谓的小组合作也就无从谈起。问题的难易要适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体现出问题的梯度与层次,尽量做到“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1]。这样,小组中优秀的学生不会因为问题简单而失去学习热情,后进生不会因为问题太过困难而不去思考。
二、加强合作交流时评价的作用。
只有在教师有效的引导和调控下的合作交流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提高课堂效率。教师的有效调控体现更需要有方向性的评价[2]。在课堂上,教师的称赞增加了不少,但不乏这样的情况:教师使用评率较高的鼓励性话语是“好”、“你真棒”、“你真厉害”等。这样一些激励性的话语,单调而没有新意,不能起到很好的鼓励作用,还可能存在言过其实的情况。像这样的一些评价是会阻碍小组的合作学习,难以推进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和交流。所以,在小组合作交流时,教师对于学生的见解更应该给出合适的评价。
1、评价内容要具体而生动。
在新课程理念的带领下,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变少了,表扬增加。在小组合作交流的时候,教师需要对每个小组的合作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各个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激励小组内的学生共同进步。因此,鼓励性的评价语言更需要具体化,这样才会给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作用。比如,合作学习一开始,教师参与到各组的交流中,倾听各个小组的交流情况,及时捕捉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并且给出提示;如果讨论的内容偏离的主体,更应及时发现点拨。小组间交流结论时,需要教师在认真听清学生的回答后给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不能被学生的回答牵引,而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这时教师的评价还需要生动,生动来源于教师的机智幽默。评价时,需要充分肯定正确、多样的观点和方法。[3]
2、评价的范围需要扩大。
对于合作交流的评价不能局限在最终的结果上。往往需要评价的是学生讨论环节的态度和参与度。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十分积极,讨论内容切合主题,汇报结论时积极有序,这时教师可以全面的评价他们:“能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如果学生在讨论的时候不积极,教师就应该及时指出,鼓励他们讨论的积极性。这样扩大范围的评价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肯定,有利于学生培养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习惯。
在教材的最后期末复习的单元中,都有学生对自己本学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比如:“哪些知识学得最好?”“哪些知识最感兴趣?”“觉得哪一单元的知识最有难度?”,这些都是在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其实,一节课结束,学生也应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小结,想想哪里做的好,要继续保持,哪里做得不好,下次一定要改进。学生能在类似于自省的这样一种过程中得到提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省显然是不够的,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是不可或缺的。发现小组内其它同学表现的优点和不足,正所谓见贤思齐,这样才能更好的完善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我认为,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就是合作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的最初模型。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平台,实际意在鼓励学生学会倾听,练习表达,从小组成员中获得知识,相互之间可以学习并共同进步。可见,培养孩子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应该从低年级开始。
1、培养自学能力是前提。
学生是一节课中教学的主体,他的的主体性更是要通过他的思考来体现。如果在课堂上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就不可称之为学生,这样的课堂也不可为课堂。要体现学生课堂的主体性,需要他们的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善于提问。前面所说的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自学能力更是凌驾于上,是指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学习是能够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没有独自思考的时间和能力,没有对老师给出的问题有自己的认识,那在小组内交流时就像一个“木头人”一般。只能是小组中的听众或者是人云亦云测凑热闹者。像这样的合作学习百害而无一利。
小组合作学习前的独立思考阶段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有了自己的想法才会更好融入小组合作学习中,这样才能迸发出不同意见的火花,起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合作交流之前一定要先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开始小组学习。
2、学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成员人数是四人,教师通常会在其中其中选出一个小组长作为合作学习中的组织者和全班交流时的交流者。具体在数学学习的小组合作中,光有思维敏捷的组长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会交流的组员们。在讨论一道题目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时是无一人发言,大家眼巴巴的看着,还你推我、我推你;有时是大家把交流的任务全盘“托付”给了组长,组长们兴致高昂地发表了自己地观点后,大家就立刻认准了答案。这样地小组合作学习都是形式,没有效果。前者带来了课堂的尴尬,后者带来的是学生的惰性,遇到问题不思考,遇到错误不反驳的坏习惯。
这样的情况来源于孩子的不善表达。可见从平时起点滴机会培养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十分重要。那就需要教师从孩子接触数学的每一节可开始,督促孩子从重复老师的话,复述同学的发言为起点,再学会用一些固定的语言表达题目的条件问题,叙述自己的观点。从学习他人的话过度到说自己的话。逐步催发学生的潜能。
3、培养学生友好、善于倾听的态度。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每个家庭中的小皇帝,常常以自己为中心,对于自己的同学和伙伴通常都存在着“恶意”。在合作交流的时候,在“热闹”的小组经常发现一些现象:一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到一半时,有的组员发现了错误便立刻插嘴阻止了发言,使得发言的学生很是难为情。这时有不同的意见,却没有看到思维间碰撞出火花,很大的原因在于学生太过于自由,甚至将“自主”变成了“自流”,一盘散沙。因此在大家相互交换意见时, 教师需要给学生约束。在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同时,其余学生还是应该是安静地坐好,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听取他人不同的意见,积极地思考内化认知。这不仅是对他人尊重,也体现了做人应有地素质。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下引入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也不是单一的形式,更不是万能的形式,教师在利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时,必须课前有充足的准备,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课中积极参与调控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合理的评价,引导正确的思维;平时要合理利用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品格。
[参考论文]
[1]《小学数学合作交流能力的基础性策略》赵菊花《教育艺术》2015.04
[2]《冷观数学课堂的“热闹”》谭月秋 《小学数学教育》2015.1-2
[3]《提高小组学习有效的思考》徐寿鹏《小学数学教育》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