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王燕涛小学数学工作室
成员名单

  • 王燕涛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钟亦昕

    张渚小学

    加入时间:2024-04-07

  • 张科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4-04-07

  • 陈奕彤

    善卷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成成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单美琴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范谦

    丁山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廖燕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燕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潘秋英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夏妍

    广汇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唐薇

    湖滨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芸

    东域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莲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琳

    和桥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艳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芸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佳晟

    城南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践行双减政策,优化高年级数学实践作业设计

作者:单美琴  日期: 2023-02-15  点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内卷”现象日渐加剧,如何让学生获得喘息的空间,使学生拥有更加轻松欢乐的童年,成为教师改革的主流方向。基于此,教育部提出了“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习负担。而作业设计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此,教师有必要基于双减政策的基本思想,为学生引入实践作业,并优化实践作业的内容、形式,以便点亮学生的前行之路,让学生真正地爱上数学。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实践作业
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会直接根据数学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海量的数学习题,期望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巩固。然而,数量过多、难度过大的数学作业,往往会消耗学生的激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将数学作业拒之心门之外,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使学生将数学也看做是“老大难”,降低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双减政策中倡导教师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学习的乐趣,获得欢乐童年。而实践类的数学作业,无疑能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知学习数学的别样乐趣。对此,在双减政策下为学生设计作业时,教师也要主动地引入实践类的作业形式,在活化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中,全面点燃学生的活力,让学生真正地爱上做作业,自觉地参与做作业活动。
一、聚焦基础,精心安排作业
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教师指导学生做作业的重要目的,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使学生基于丰厚的知识积累量,实现对知识的应用。在双减政策下进行数学实践作业的设计时,教师也应当抓住重点、减少作业的量,简化作业的内容,让学生透过做作业的方式,完成对基础数学知识的巩固,避免作业成为学生成功之路上的阻碍[1]。
(一)温故知新
数学作业既是学生巩固旧知的工具,也是学生预习新课内容的渠道,在进行作业的设计时,如果教师将复习旧知的作业与预习新课的作业相分离,势必会加大学生的作业量,加重学生做作业的负担。对此,在进行作业的安排时,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主动地观察学生在数学课上的表现,以及学生学习旧知的效果,以便结合学生的复习需要,有意识地与新课的内容进行整合,优化作业的设计,从而在减少作业量的同时,增强作业存在的价值。
例如,在《小数乘法和除法》这一课中,教师借助教材上“动手做”的内容,为学生布置实践作业“测量几本大小不同的书的长和宽,并用长除以宽,统计数值,发现规律”。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应用已经学习过的小数除法法则进行计算,得出计算结果。之后,学生对得到的数据进行观察,从中发现规律,为后续的教学奠定基础。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先请学生分享自己统计与计算的数值,再简单地说出自己发现的规律,让学生成为新课中的“主角”。随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现,为学生引入新知,有效减轻学生对新课内容的陌生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记忆和理解新课内容,掌握学习的规律。
教师利用一道数学实践作业,将已经教授过的内容与新课的内容进行整合,能让学生透过做作业的过程,串联新旧知识,从而真正地在温故中达到“知新”的效果,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着眼重点
许多教师在进行数学作业的设计时,经常会走进误区,认为作业的量越多,涉及的数学知识面越广,越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辅助学生深入数学的世界。实则不然。当作业的量超过学生承受的范围后,会引起学生的厌倦心理,让学生更加排斥数学课。而实践作业能够更好地聚焦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获得关键能力和核心品质的发展,对此,在双减之下进行作业的安排时,教师应当增强对实践作业的重视,主动地结合重点数学知识完成作业的设计,让学生透过实践作业强化数学素养[2]。
比如,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的教学中,教师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分析,指出“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指导学生掌握正确收集数据的方法”等,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围绕上述知识,教师安排“调查班级内同学对乐器的喜好”“调查不同年级男女生人数”的实践作业,请学生完成数据的统计和收集。当学生做作业时,教师也要继续提出“哪种乐器喜欢的人最多呢?”“男生更喜欢哪种乐器呢?女生呢?”“整个学校一共有多少男生呢?高年级有多少男生呢?”等问题,带领学生对实践作业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基于统计获取相关信息。
教师先对重点知识进行分析,再围绕重点知识进行实践作业的精准设计,能让学生透过少且精的作业,完成对数学重点知识的探寻和应用,从而牢牢地记忆数学重点知识。
二、注重趣味,完成特色设计
长久以往,学生都对数学持有“枯燥”“单一”的刻板印象,使得学生在还没有接触数学作业时,内心就响起警钟,消极地对待数学作业。而充满个性元素、生活元素的作业形式,往往能转变学生的固有态度,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做作业。在双减政策中也倡导教师打造有活力、有趣味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放松身心,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所以,教师也应当迎合双减政策的基本要求,在实践作业中添加个性化、生活化的元素,让实践作业更加轻松地走入学生的心底,撼动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固有印象[3]。
(一)自主选择,尊重个性
在许久之前,陶行知先生就结合教学实况,对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做出了更为详细的解释,他将学生比作是“花木”,认为教师应当像培植花木一样,培养教育学生,明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学生提供更为适宜的教学方式。在双减政策中也着重强调,要想真正地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应当遵循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舒适的学习体验。所以,在高年级为学生创建数学实践作业时,教师也应当意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真正地将学生看作是花木,为学生创建多种多样的实践作业,以便学生听从心底的声音,选择自己更喜欢的实践作业形式,从而对未来做作业的过程抱有期待。
例如,在《折线统计图》这一课中,教师便可以借“蒜叶的生长”这一活动,为学生设计“记录根须的生长情况”“记录蒜叶的生长情况”等多个作业,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性地开展作业。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也要请完成不同作业的学生进行汇报,以便结合所有学生的记录开展后续的教学活动,强化全体学生的参与感。
教师设定多个实践作业供学生选择,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地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数学实践作业,从而在学习之余获得自由喘息的空间。
(二)生活作业,增强应用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之一,就是期望学生能够立足数学思维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从而让生活变得更加顺利和美好。然而,从目前的数学教学中能够发现,许多教师截断了数学课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导致学生缺乏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难以主动地将现实生活元素与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在生活中,学生也较难迅速地站在数学的角度分析、思考,使得数学成为高高在上的学术研究,缺乏应有的实用价值,数学作业也变得乏味、枯燥,没有生气。对此,教师不妨添加生活元素,让实践作业变得更有生活气息,从而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了《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后,教师为学生引入“测量校园绿地面积”的作业。具体来说,在课堂上,教师先对学生引导“校园中美丽的绿化,让我们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你们是否好奇校园中有多少绿地呢?你们知道我们学校人均绿地面积又是多少吗?”引起学生对校园绿地面积大小的好奇心。之后,教师为学生提出“如果想知道学校的人均绿地面积,我们需要了解哪些数据呢?”“我们能够采取怎样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搜集呢?”等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以便学生逐步制定出完善的测量统计方案。之后,学生在课下展开校园绿地面积测量、统计的实践作业,并将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逐步完成作业。
生活化的元素,有效地卸下了学生对数学作业的戒备心理,让实践作业更受学生欢迎。案例中,教师请学生走出室内、走向校园,能让学生透过动手实践的方式,完成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搭接,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课的距离,有效践行双减政策的基本要求。
三、拓展创新,汲取作业养料
新颖的作业形式,更能带给学生新鲜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更主动地将注意力聚焦在作业上,并透过完成作业的过程,获取综合数学素养的发展。在双减政策下创建数学实践作业时,教师也应当主动地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为学生引入现代化的数学实践作业,并结合实践作业的特色,创新数学作业的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在获得新颖学习体验之余,更加全面地汲取作业的养料[4]。
(一)自主查找,发展学习能力
时代在进步,也在发展,使得信息技术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也能够轻松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在小学教育中,如果教师仍旧让学生“死”学习,只会将学生培养成“书呆子”,当学生真正走入社会、走入生活遇到难题时,依旧会呈现出迷茫无措的状态,不知道如何获取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对此,在双减政策下,为了让学生基于轻松的方式,获得知识宝库,教师不妨为学生布置自主查找网络资源的实践作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比如,在《简易方程》这一课中,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布置“利用信息技术,了解人们使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作业,请学生在计算机中输入“方程”“发展历程”等字样,获得相应的信息。随后,学生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下载,逐步完成数学实践作业。在后续上课时,教师再与学生调转身份,请学生分享收集的资料,如有的学生介绍了我国《九章算术》中记载的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有的学生分享了朱世杰创立的“四元术”等内容。透过相互交流、分享的过程,学生也能对方程的开发、应用过程,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深刻体会数学家勤于钻研等精神。
教师布置收集资料的实践作业,能打破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壁垒,促使学生真正地依靠自身的力量,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也能寻求现代科技的帮助,上网寻到答案,认识更多数学知识,有效打开视野。
(二)搭建平台,鼓励展示反思
在过去学生完成数学作业后,教师总是匆匆结尾,较少为学生搭建平台,指导学生根据作业进行反思和改进,使得作业存在的价值大打折扣。而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数学作业来说,实践类的作业更具独特性,能够直观反馈学生做作业的质量,并让学生收获成就感和幸福感[5]。对此,教师有必要在学生完成实践作业后,为学生搭建平台,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并围绕成果进行讲解,便于其他学生和教师,围绕学生的作业进行精准点评,也能让学生基于多元化客观、明确的评语进行反思、改进,从而透过作业获得二次成长。
比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布置“动手做”的实践作业,请学生按照教材上的要求,裁剪几个纸片,完成长方体、正方体的组建。当学生在课下发散思维、自主尝试后,能够围出多个长方体、正方体,但是,不同学生的数学素养不同、思维能力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之间围出的正方体、长方体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此,教师搭建平台,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长方体、正方体,并介绍自己的想法。在一名学生介绍完毕后,具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再展示自己制作的正方体或长方体。随后,教师组织学生之间展开互评的活动,使得学生在比对他人与自己的作业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在改进中拓展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在学生完成数学实践作业后,教师创新作业的点评方式,为学生搭建展示作业的平台,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能让学生从更加客观的角度进行反思,并在改进中获得有效发展。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的提出,让数学实践作业的设计迎来了崭新的春天。在实际进行作业的设计时,教师应当主动地适应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在注重添加实践作业趣味性的同时,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知数学、认识数学,从而真正地喜欢数学。

参考文献:
[1]武福海.“双减”背景下有效设计小学数学作业的实践[J].天津教育,2022(25):95-97.
[2]赵文熙.“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作业的实践[J].新课程,2022(35):18-20.
[3]刘雅兰.“双减”背景下关于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策略[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2(10):83-85.
[4]熊丽琴.“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减”与“加”[J].名师在线,2022(29):14-16.
[5]蒲明川.“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实践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2(24):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