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4-04-07
加入时间:2024-04-07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设计
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课堂,而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的教学设计应重在教学环节的策划和重难点的突破上。有效的教学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能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 大胆质疑,让师生在互动中实现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和思想的交融,使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发展能力的沃土。
一、 准确把握学情,确定合理目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基础知识掌握与否。只有对学生的一切“了然于胸”,开展的教学活动才有意义。
1、依据学情,调整目标
如果学生整体理解水平较高,应适当调高教学目标,增加过程性目标,增加数学应用以及人文情感目标;如果学生整体理解水平较低, 应适当调低教学目标,在减少应用目标的同时,增加技能性目标。
例如,在“小数除法”一课的课前学情调研中,超过75% 的学生都能够正确计算 16.8÷3 的结果,因此,这节课的目标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正确计算”上。同时,教师在调研中关注到很多学生会在竖式计算过程中给除数和商的乘积加上小数点,因此,将“理解小数除法计算的算理”定为本节课重点,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2.依据学情,调整策略
如果课前了解到学生掌握了方法而忽略了过程,可以考虑教师指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如果大部分学生解决问题时有过程但对意义缺乏理解, 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挖掘数学现象背后的本质; 如果学生的水平比较一致,可以采取教师引导、齐头并进的学习方式;如果学生差异比较大,可以小组合作、以优带差。
二、 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童趣课堂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创设情境时,首先要明确创设情境的主旨是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的,要注意避免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力求“精”“准”“启”——只有精心、准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为促进学生顿悟而创造的教学情境,才算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情境
【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平均数”时,创设的虽然是静态情境,却起到了生动的效果。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这样从现实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区间范围,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三、 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熏陶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教学方法,使之有效地为教学双边活动服务。教学方法的选择一般应做到:要有助于调动学生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不同需要。
当教学设计融入教师个人深刻的思考时,教学过程中执教者对难点的突破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常常有妙不可言之效。我校李老师在学生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后,出示了 5、9、3,5、9、14 两组小棒,让学生借助“任意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判断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学生判断后,教师质疑:5、9、( )括号里应该填几? 第三根小棒应该多长就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议论纷纷,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教师适合时宜地出示了几何画板。在几何画板上,随着第三边的变长,发现接近14 时不能等于 14;随着第三边的变短,发现接近 4 时不能等于 4,从而直观地给了学生第三根小棒的取值范围,利用课件突破了教学语言描述上的空洞,令人意犹未尽。
四、 科学设计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地,有效性的教学必须要把握住课堂学习时间,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并获得数学方法的有效培养,例如《圆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
(一)动态演示,实现知识迁移
教师可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式,以调动学生的知识回忆。教师可以用电脑为学生演示,“把平行四边形沿着一个顶点所做的高剪下来,并将其移动至另一边,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通过这样的动态演示过程,给学生启示,引导学生思考圆形能否通过这样的割补方法计算面积, 以此帮助学生知识迁移,而这将成为有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二)动手操作,自主推导公式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只有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才能真正推动学生数学进步。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学、做并不是三件事情,而是一件事情,教与学,都应该建立在做的基础上。鉴于此,在有效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概况出圆的面积的推导公式,这是保障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引导学生分割圆,并拼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公式。
五、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切实提高作业效率
课堂练习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知识的掌握、方法与技能的获得以及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课堂练习这一基本活动。课堂练习的设计不仅要有利于知识点的落实,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完成,还要考虑练习内容的层次性、延展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这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和动手能力。
传统数学课堂的练习设计注重对新授知识的巩固,注重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形式上讲究练习 设计的层次和多样性,以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展现。 有效教学的数学课堂注重学生与已有经验的自主建构。 所以,在设计上更加注重实现知识链的衔接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形式上往往分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如一老师在教学《平行与垂直》时,当分类得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交与不相交(平行)后,设计了一组判断题,其中最后一题出现的是一种异面关系。 结果引起了学生讨论,是平行还是相交? 从而引出完整的平行线的定义,实现了知识链之间的衔接。 当教学结束后,又设计了一组练习, 猜一猜,两条重合在一起的直线,旋转其中一条后会形成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以此来构建本节课平行、相交、垂直的知识体系。
通过习题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同时也可以检测学生的知识漏洞。
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紧扣新课程理念,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落实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