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4-04-07
加入时间:2024-04-07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数学作业生活化
——以《认识千克和克》的作业设计为例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发展下,数学作业不再完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附属。每次的作业都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以促进学生思维为依托,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这就要求数学作业的设计需要具有知识性与开放性并存,实践性与创新性结合的特点。
【关键词】前置作业,实践性作业,评价,劳动教育,德育
【正文】
作业难,作业难,数学作业为哪般?传统的数学作业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形成相应技能技巧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布置作业的初衷是侧重巩固旧知。然而,传统的作业早已无法满足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发展,作业的改革早已悄然兴起。在新的发展理念下,学生每一次作业,都应该成为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生长点。这样的作业布置要求,使得数学作业的设计面临了巨大的挑战。教师再设计数学作业时,需要尝试更丰富的类型,将学生的主体活动性和创造才能放在首位。既要夯实数学基础,熟练数学技能,又要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布置实践性、开心性、活动性的小学数学作业成为大势所趋。
一、前置作业,丰富课程资源[1]
通常的数学作业都是在学习新知识以后布置,用于巩固旧知。在新的教学理念之下,作业的形式从时间的设置上也出现了多样化。课前、课中以及课后都可以布置作业。前置作业,顾名思义即是教师在本课数学课堂教学之前布置的作业,作业的内容必须紧扣学生新课将要学习的知识。前置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安排学生通过图书或者是互联网查阅资料,也可以安排学生实地考察、操作、感受和推理演绎。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主动地去了解一些有关本课数学知识的背景和知识的演变过程,开拓学生视野,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设计1】教学《认识千克和克》单元之前,感受“1千克”和“1克”的体验活动.
作业设计: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0页与第35页的“你知道吗?”,寻找生活中的秤;用秤称一称,感受1千克和1克,体会“千克”和“克”是两个怎样的重量单位。
作业反馈: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环境,结合“你知道吗?”板块的提示,通过不同的渠道寻找生活中各不相同的秤。在课堂上交流反馈秤重的实践经历。
重量单位是生活中常见、常用的数学知识之一。但是,根据生活中人们使用重量单位的习惯“市斤”和“两”,与我国法定的重量单位“千克”和“克”使用情况有所不同,学生对于重量单位的认知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设计这样的前置作业,使学生主动从不同的场景主动获取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不在局限于书本获得既定俗成的定义性知识,而是拓宽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学生收获了有型的知识,变被动为主动,同时为课堂教学增加了更多的课程资源。做这样有趣的作业如同玩乐般轻松,没有重复性也不会枯燥负担,一定是学生愿意完成的。学生乐做,一定事半功倍!
二、实践操作,感受数学的应用
数学是应用型的科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的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方面更是贴近孩子的生活情景,真正是无处不在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还应跳出课堂,面向生活,感受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放眼于生活情景,帮助孩子提炼出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再融入到数学作业的设计之中,利用学生在完成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过程经历,使学生感受所融入的数学元素的特征,加强对知识的巩固。数学实践性作业使学生不仅会在纸上做数学,而且能动手、动口、动脑做数学,运用所学知识去收集分析信息,综合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设计2】教学“认识千克和克”单元学习后
作业设计:寻找菜谱,按照菜谱准备食材,为家人烧一盘“红烧肉”。
作业反馈:说说做菜的流程。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3页的“你知道吗?”,感受合理膳食的标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烧一盘菜”这样的数学作业是就是典型的实践性作业。不论是从寻找到的菜谱中使用的重量单位、菜场买菜时的秤重,烧菜时配料的秤重,这些都是在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直观感受买菜时肉的重量,烧菜时使用调味品的重量,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表示他们。直观运用数学的知识,处理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同时建立了对于物体质量的直观感受,培养了学生的“量感”。跳出书本,回归生活,有了这样新奇的体验后,学生会更加乐于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让数学的学习充满生活的气息。这盘“红烧肉”也是融入了生活元素,在“做”这个数学作业的同时,培养的还有学生的生活能力。同时还可要求学生阅读了解“你知道吗?”中的内容,结合红烧肉的菜谱,联想居家饮食,看看自己的饮食是否科学,是否需要做出调整,给予孩子一定的生命健康教育指导。
三、整合教育,融合劳动教育与德育的熏陶
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之下,数学作业演变成数学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2]不局限于机械的重复与叠加,作业的立足点也可以是对人生意义的重建与提升。对于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不在局限于“分数”二字。对于作业评价的要义,“在于促进学生的自我观察与自我分析,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质所在、成长空间所在”[3],并为之提供发展提升的舞台。作业【设计3】显然是具备可行性操作的实践性作业,但是它应该发挥的作用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它的操作性,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在劳动教育和德育两个方面有进一步的思考。
【设计4】完成“作业3”后
作业设计:谈一谈做一盘菜的体会。
作业反馈:学生可以通过数学日记,数学小报,摄影留念等多种途径和形式表达。
给家人做一盘红烧肉这样的实践性作业的立足点一定要突破数学知识的范畴,提高到劳动教育和德育的层面。在学生做一盘菜的劳动过程中,感受母亲料理家务的不容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这样的生活性实践活动作业的完成,自然是离不开父母的帮助。那和家人一起分享、品尝“作业”这一实践活动的成果,由家长给予孩子评价和鼓励,有利于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学习关系,更给予孩子今后继续完成此类实践作业以长久的动力。教师收到学生的数学日记或者留影,可以做成美篇来于班级中的孩子分享欣赏,将来自教师的鼓励传递给学生,促进更多的学生更好地开展实践性作业。
新型作业的框架是自由民主的,面对学生的身心差异,作业的内容与目的需要因人而异;新型的数学学科作业正在走向开放,面对的是学生生活或者社会生活的延伸;合作性、探究性、实践性的数学作业成为学生作业的重要理念。无论何种数学作业的布置,其设置的理念和主旨一定是要紧扣所学或将学的数学知识,作业的设计需要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体现出整体性和协同性。但是,也不可因噎废食,认为传统的作业一无是处,完全放弃对于“训练性”和“温故性”的作业也是不可取的。
低学段简单的数学单元知识《千克与克》,在教学中的素材来源于实际生活中的质量单位。教师进行作业设计的侧重点是在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像这样针对一个单元的数学知识学习,设计的作业具有联系性和前后关联。每一次作业都是简单的作业,从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了课堂学习的资源;从结合书本知识设计的连续性思维问题,促进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从烧一盘红烧肉与家人分享的实践作业,体现了学生作业的多元发展,丰富而有意义。完成每次作业,学生都有着不简单的经历,在生活中去找一找、称一称,做一做,逐步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加深对“千克”和“克”的体验,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在‘做’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既能掌握学习和生活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能学会思维和创造,进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的能力。”[4] 体现“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
【参考文献】
[1]张晓刚.《数学作业可以这样布置》[J].小学教学设计(数学),2020,12:1.
[2]刘娟娟.《小学数学教学技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36~237.
[3]林洁玲.《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评价内容、层次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与学,2020,7:57~60.
[4]胡才燕.《“多型交互没,多元发展”的作业设计——以〈圆〉的作业设计为例》[J].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2020,0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