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在百度上搜一下“磨课”这个词会有九十几万个词条,有些是教师的磨课心得,有些是专家的磨课指导。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经历过磨课的老师才会真正明白,磨课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磨课=魔课。我听过最恐怖的磨课是一节课上了97遍,就是这样的毅力,成就了全国一等奖第一名——夏庆峰,磨的内容是《圆的认识》。一轮磨课,会经历几次三番的推倒重来,但是坚强的我们,不会在磨课的过程中消磨信心,而是在磨课中磨练了意志,磨厚了脸皮,磨大了胆量,磨出满口莲花,磨出曼妙身材,磨得魅力四射。下面我将分这样几个部分来分享我的磨课经历。
接下来我所讲举的案例都是在课的目标已经明确清晰的基础之上的。而且都是数学案例,其他学科的老师觉得无聊可以暂时失聪一下。
一、“磨”课的框架——让课有“身材”
我们听一堂好课,第一遍听所获得的应该是这堂课优质的框架结构——逻辑严密,合理灵活的。我们拿到一个课题,首先考虑的也就是这一课我按照什么样的逻辑流程安排教学内容,从什么问题引入新课,先教学哪个内容,再教学哪个内容,安排几个随堂练习,而不是提出哪个问题,用哪一句评价语,最后怎么收尾。
案例分享:《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材是这样的。我曾经两次按照这样的结构试教,结果都差强人意,尽管我已经精心设计了每一个问题,周到地准备了学生的所有操作材料,课件也精心设计,可是每次试教下来,总是有种没有触及知识本质和学生灵感的尴尬,似乎隔靴搔痒,很不舒服,(播放课件)原因在哪里呢,就是课的框架不合理。教师看教材是很清晰的,但是学生不知道老师一会让学生这样摆,一会那样摆,学生是模糊的。
面积的计算本质不是操作归纳,而是来自测量,计算是对测量过程的优化,学生如果不断进行测量,操作得多了,自然就体会到了面积测量的本质——计算长方形内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所以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推翻原来所有的设计,重新设计框架。教研员谢老师给了我们一个意见,放弃操作,让学生数长方形中的面积单位,一直数到学生不愿意数了,自觉地用算的方法计算面积,学生就学会了。这一两句话,大概地勾勒出了这节课的另一个框架,我按照这个框架重新备课。至于到底数几个,怎么呈现长方形中的小正方形,什么时候揭示面积计算的公式,都涉及到了课的血肉部分。
有了一个合理的框架,后来的每一次试教,尽管学生会有差异,自己的临场应变和状态都会不同,但是效果都差不多,用这个框架上课,学生的生成是水到渠成的。
这个磨课过程我写的案例获得了江苏省三等奖。
后来,这个教学框架被我用在了体积计算上,效果也不错。
简单地说,“磨”课的框架,就是确立一个清晰合理的逻辑结构,让课经得起推敲。这是一节好课的基础。
再比如我在磨《乘法分配律》这一课时,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个困难来自教材。所以我无奈地加了一个例题,学生表述也容易得多。尽管进行了这样的修改,教学效果还是不好,原因在哪里?我认为就是两个例题的数学模型不同,学生会糊涂,难以从两个不同的模型中概括出相同的运算律来。也就是说,课的框架不合理,老师磨再多遍,也难上好。庆幸的是,后来的修订版教材终于把这个例题改了,成了现在这样。(播放教材)所以我又重新设计框架,再上这节课。
这节课的磨课过程我撰写的案例获得宜兴市三优化论文评比一等奖,无锡市教科研论文二等奖。
磨课的框架,最重要的是领悟教材的意图,就是磨教材。你需要有正确的教材观,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进行广泛的阅读,了解课中的知识从哪里来,最终走向哪里去。一般我们不轻易改编教材的框架,但是如果经过分析推理,发现教材的确不合理,那么要大胆提出自己的主张。所以磨好一节课的框架是很难的。
一节课的框架如果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灵活,一般来说,很难上糟糕,如果说,一节课的成功还依赖学生能不能在这里说出你想要的结果,那么我认为课的框架是有问题的。
二、“磨”课的血肉——让课有“颜值”
听一堂好课,如果第二遍听我们就会关注到教师的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应对学生的回答,如何从一个环节过度到下一个环节等等,如何安排学生的活动。这就是在课的框架已经确定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让课丰实,此时的磨课的重点在语言的锤炼、活动的细节。
《有余数的除法》小组活动设计:
这一课需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第一次遍备课,我试图让活动更有趣,让想让学生分糖果,先用手抓一把,然后平均分给组内的4个人,在表格里记录分的结果,当时帮我磨课的老师都认为,这样的安排情境太复杂,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教材上的总数是不变的,第二遍备课,我用了一样材料,10支铅笔,从一组内的第一个同学开始,让学生依次分一分。然后试教时发现学生的活动比较乱,表达思路不够清晰。第三遍磨课,我们认为需要一个活动示范,以及一个思维脚手架,把活动的过程进一步细化,(播放课件)。效果好多了。最后一遍正式执教,我又进行了更细致的安排:组长做在固定的1号位置,安排一个副组长专门进行记录或播报分的结果。效果好多了。
《分数的意义》问句的设计;
分数的意义是“把单位一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要从学生口中说出这句话是比较困难的。在第一次试教的时候,学生对这句话很陌生,不能自觉使用这个意义回答问题。老师不可能把这句话直接塞给学生。怎么一步一步让学生步入老师的预设,比较严谨地说出来呢?我在磨课中边反复听课堂录音,边设计问题:
在教学四分之三的含义时,我提问:这里的单位一各不相同,为什么可以用四分之三来表示呢?
学生回答,因为都是把它们平均分成四份,表示这样三份的。
这里我引导学生说出它们都是“单位一”。
再提问:既然单位一可以各不相同,那么还可以把哪些物体看做单位一,平均分一分,表示四分之三呢?
学生语塞了,因为这个问题跳跃性比较大。然后我就加了一个小问题:还可以把别的物体看做单位一平均分一分,表示四分之三吗?学生往往齐答,可以!这时再问,谁来举个例子?(注意提问的语气)(播放课件)
这就是磨师生活动。
引导学生完整说一说,第一个学生一定要让他完整地说一说,还可以把一个班的同学看做单位一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就是四分之三。数学课就是这样,学生会领悟到,原来要这样说才完整的啊。然后,第二个,第三个同学都说对了。
让几个同学说一说这个环节,看似重复,其实已经把分数的意义埋伏其中了,同时让学生体会了单位一的丰富性。这些问题中重音词的设计,问题的次序,最后听起来很顺利,但是一遍是成功不了的。我虽然只试教了三遍,但是在家里看着课件试讲了很多遍。
《乘法分配律》一课,乘法分配律文字表达式是“a加b 的和乘c,等于a乘c加b乘c。”这句话之复杂,上过这一课的老师都有体会。在磨着节课中,一开始,学生完全摸不着头脑,根本不会用文字表达。但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语言的凝练准确对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重要不言而喻。怎么突破这个难点,(播放课件)我在试教和试讲的时候,反复推敲学生回答的语句,觉得对这句非常抽象的话的表达,必须从具体的情境中来,才是最适合学生的水平的。我让学生齐读这个算式,接下来的算式也让学生读一读,有了这些读的直接体验,学生后来在写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式子时能同时用语言顺利表达出来。看起来这些不经意的小动作其实都是磨出来的,似乎只是让课上得顺一点,但是我们的教不就是让学生轻松地学吗。
“磨”课的血肉,让课的内容完整扎实,经得起品评,一般需要在试教前思考和设计,同时需要在试教后自我回味反思。我建议要磨课的老师自备录音设备,甚至是录像设备。华应龙说,他曾经在他的教室里架了一个录像机,每天拍自己的上课过程,我想这绝非他成名之后的噱头,要想让自己的上课水平迅速提高,反复听自己的课,是必须的。
三、“磨”课的精气神——让课有“气质”
一堂课如果只是让听课者觉得流畅顺利,内容丰富,往往不能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堂课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总是一两个精彩的点,一句小结,课件的一个画面,板书的一个块面,因为那些精彩往往指向了学生的发展,让听课者看到学科的深度。
比如长方形面积计算一课:
(板书图片对比),老师对着板书提问:小朋友们,我们今天的学习是从哪里开始的?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从什么知识中推导出来的?学生回答,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推导出来的。教师说:对啊,从长方形的面积出发,我们将来还可以学到更多的图形面积计算方法,数学的知识就是这样从最基础出发,一步一步向上走啊。
顿时有没有觉得课特别有厚度。老师的一句小结,给学生头脑中留下了一颗知识的种子,让这节课成了一节扎实的种子课。
《分数的意义》小结语。
在分数的意义一课的这个环节,当学生说出了这几个图的单位一不同,但是都是把单位一平均分成了相同的份数,表示了相同的份数,所以分数也是相同的。我在这里小结:对啊,在相同的事件里找不同,又在不同的现象里找相同,这是数学常用的思维方式。一句小结让学生感受到不是在学习分数,而是在研究数学,比较高深的数学。再此给学生心中种下一颗数学思维的种子。
如果一节课中有一些让人回味的亮点,会让人印象深刻,但是这些亮点大多不是灵光乍现的神来之笔,而是在课堂里不断思考,磨出来的。
“磨”课的精气神,让课的影响深远,经得起回味。磨好一节课的精气神,需要自己对课堂有更高的追求,对教学充满理想,饱含热情。
这三个方面“磨”课虽然看起来各司其职,但是无法各自为政,往往相互打扰。比如一节课的时候,往往头脑里的信息是纷杂无序的,有时正在想课的框架,突然会想到一个好的习题;有时正思考一个习题的设计,突然会想到一句非常妙的过渡语。有些灵感需要及时记录下来,否则稍纵即逝。虽然如此,但是一般来说,以上三个方面完成的次序最好不要乱——总不能在思考问句的语气的时候还对这个问题要不要问而纠结,在设计环节小结语了,还依然对下一个环节做什么拿捏不定。
我们的教育从来不缺乏理念,减负风,素质风、学力风,助学风······但是任尔东西南北风,好课总在磨砺中——不经历磨课的好课,反正我上不出来。磨课虽然辛苦,甚至痛苦,但是乐趣也是显而易见的——我这样问,学生就答不出来,我换个语气,学生就领会了;我这样上学生学不会,我略微调整环节,学生就学得轻松。愿我们的老师在磨出有身材,有颜值,有气质的魅力课堂。像这幅照片所表达的一样,低头找幸福,做一个有成就感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