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一、作业概述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认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这两个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纸笔作业主要通过解题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检验学习效果,学生少有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现实生活中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应用与数学习题中的长正方体不同,精确的计算并不能真正提升学生对复杂生活问题的认识。本案例中通过多层次多学科融合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余体会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多元智能。
二、作业内容
1、整体架构,知识承载素养
为帮助学生完整架构长正方体知识,我们根据教材的设置安排了如下系列实践作业,用活动的外壳包裹知识核心,延展能力素养。
表一:
|
教学内容 |
作业设置 |
对应知识 |
发展素养点 |
融合学科 |
1 |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
1、切一切:用土豆、萝卜等切一切,切出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图形。 2、搭一搭:用橡皮泥和若干给定长度的小棒做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框架。 3、在做成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上面摸一摸、数一数点、棱、面。 |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面、棱的特征。 |
发展形象思维,培养空间观念,培养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物体的眼光。 |
以数学为轴心融合劳技、美术、语文学科。 |
2 |
长、正方体展开图和表面积 |
4、做一做:给电视遥控器制作一个收纳盒。 5、回顾制作收纳盒的过程,你有什么经验和体会,整理下来和同学交流。 |
掌握长方体的展开图,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反思意识,发展数学表达能力。 |
|
3 |
长、正方体的体积 |
6、算一算:你能计算一张A4纸的体积吗? 7、写一写:把你的想法用数学日记记录下来并和同学分享。 |
掌握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 |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培养策略意识;发展数学表达能力。 |
|
4 |
整理与练习 |
8、理一理:用思维导图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和同学交流。 |
掌握本单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
发展元认知能力。 |
以上作业设计并非完全交由学生在一天内独立完成,而是根据教学进度,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相关知识,并且给予学生充足的作业时间,两天、三天、甚至更长实践完成作业;可以同学互相合作交流完成。每一项作业都紧扣数学核心知识,同时又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动用其他学科知识来完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作业热情。以上通过主题来组织学生的作业和实践活动,学生所经历的作业过程也是知识的内化过程,通过高度结构化的主题作业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2、逆向设计:目标引领发展
为确保以上主题作业不流于活动形式,而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借鉴了格兰特·威金斯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采用的逆向设计模板,用目标为主题作业定向。[4]
表二:
主题作业设计模板
主题:有趣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学科:数学
实施年级:六(上) 作业次数:4次
阶段1——预期结果 |
|
所确定的目标: 1、学生将进一步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其展开图的构成,体验体积的推导过程,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 2、学生将通过动手实践,提高学具制作水平,学会改进学具设计,积累学习和实践的经验。 3、通过学习丰富对立体图形的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
|
我们要思考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1、本单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哪些? 2、本主题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理解单元基本知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有哪些作用? 3、如何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设计实践活动? |
学生的预期理解是什么?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的设计是根据物体的大小形状以展开图为基础进行合理设计的。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可以帮助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理解立体图形的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的。 |
作为本主题学习的结果,学生将获得哪些重要的知识,发展哪些重要的能力? 通过画一画、做一做、拼一拼、倒一倒、理一理等活动,形成对本单元的知识的整体感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数学审美能力,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提升阅读兴趣和能力,获得对本单元知识的结构性认识。 |
|
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
|
什么能够用来证明学生理解了所学习的知识? 表现性任务:能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能设计并制作一个长方体的遥控器的收纳盒,并解释设计的过程;能用小棒和橡皮泥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框架,并说明制作的步骤方法;能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能用思维导图整理本单元所学习的知识。
|
|
根据阶段1的预期结果,还需要收集哪些证据? 其他证据:能对自己的实践成果和本单元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恰当的评价,能在和同学的交流合作中对同学的学习进行恰当评价,填写自评、互评表。
|
|
阶段三——设计作业过程 |
|
(作业内容略) |
3、学科关联:实现全科育人
上表可见,本单元的主题作业设计并不仅仅限于数学知识来完成,而是需要学生充分调动学习经验,启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主题作业不再是和生活脱钩的抽象单一的知识解题,而是让作业和生活相连,补偿了单科接受式学习的单调性,又避免了学习的肤浅化,将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的作业进程,是全学科育人的积极尝试和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的踏实践行。
4、项目式实施:变革学习方式
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知识,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让主题作业具有知识生长力,我们采用项目化实施的策略。作业过程一般包括情境创设 、方案研究、实践操作、回顾反思的过程。[5]以上面作业2为例:
(1)链接情境,确立知识基准点。教师根据长方体的展开图和表面积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给遥控器做一个既实用又美观的收纳盒的主题作业。该作业要求学生从数学角度关注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长方体包装盒的设计方法,又从实用角度观察材质、外观、开合方法等。
(2)方案讨论,定向知识体验点。本作业任务是学生初次接触立体图形的制作,不经过方案研究,学生的作业过程将缺乏条理和深度思考。在作业之前,师生一起讨论分哪几步、如何完成这个作业,然后把学生的讨论意见整理成操作步骤建议。在这个环节,学生在头脑中经历了方案研究和取舍,选择工具材料的过程,是形成个人认知,发展高阶思维的重要历程。在学生多次经历这样的实践作业后,可以逐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作业方案,撰写操作建议等。
(3)实践操作,增值融合能力点。做好了前置准备后,学生独立进行收纳盒的制作,这是融合了数学知识的劳动技术和美工设计活动。多感官参与解决问题,学生将具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积累融合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让学科融合的主题实践活动为数学能力增值。
(4)回顾反思,内化素养着力点。学生经历作业过程,完成作品之后,组织学生对作业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在主动反思之下,学生积累的经验将内化固着为其对数学知识的深刻认知和对自己经历的感悟,这种认知将在以后的学习中主动迁移,成为能力发展的着力点和启发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主题作业整体设计,激活了学生的作业热情,激发了教师的作业开发意识,多学科融合尝试为教师进行个性化、综合化、实践化作业改革提供了新的视野。我们将把主题作业建设成学生素养发展的磁场,让学生在这场域中主动学习,积极作业,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