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一、案例主题
(一)主题名称:认识平年和闰年
(二)主题背景:
数学与语文的融合:学生可以通过撰写小论文或研究报告,解释平年和闰年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提升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数学与科学的融合: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地球公转周期与平年、闰年的关系,增强科学探究精神。
数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利用Excel或其他编程工具,编写程序自动判断某年是否为闰年,提高计算技能和编程能力。
数学与美术的融合:设计与平年和闰年相关的主题画作,如日历插图,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丰富了艺术创作。
二、案例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平年和闰年的含义,知道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了解“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来历和原理,能正确判断某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了解“季度”的含义,了解一些天体运动常识、历法知识和数学历史、传统文化。进一步理解年、月、日的关系。
2.在探索平年、闰年分布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在将数学知识融入“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面对现实背景,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积累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
3.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查阅资料、深入阅读和思考,得出结论,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增强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体验数学知识的发展历程,感受先人的聪明才智,引发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
三、案例设计
(一)活动准备
课件,课前预学单,学习单,电子万年历插件
(二)活动过程
一、前置学习
课前阅读,查找资料,结合生活经验完成预学单。
二、暴露已知,展现疑惑
1、知识分享会
(1)课内知识
交流:分享上节课学到的“年、月、日”相关知识。
(2)课外知识
揭题:这节课继续研究年月日,认识平年和闰年。
交流:分享对“平年和闰年”的了解。
2、提出问题
交流:分享感兴趣的或者不明白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自主建构
1、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1)观察比较,验证发现
出示:2005年到2016年每年2月的月历卡。
活动:观察记录,比较分析,验证“四年一闰”的发现。
(2)强化认识,深化规律
提问:任意连续的4年里都有3个平年、1个闰年吗?
小结:每4年里都有3个平年、1个闰年,且每个周期里,平年、闰年的排列顺序是前后一致的。简称“四年一闰”。
(3)推理证明,自主理解
讨论:根据数据解释为什么每4年要出现一个闰年。
小结:把每年少算的6小时攒4年一起过,闰年起到调整误差的作用。
(4)运用规律,加深理解
提问:继续填出后面年份的天数。
2、解决“怎么做”、“为什么”的问题
(1)尝试判断,归纳方法
活动:独立判断平年、闰年,小组交流。
汇报方法:查一查,列一列,算一算。
提问:为什么会想到除以4呢?
验证:用表格中的年份数除以4,观察结果。
小结:计算确认1896年的判断结果并检验,小结方法。
(2)继续列举,引发冲突
提问:1896年的下一个闰年是哪年?再下一个呢?怎么想的?
检验引发冲突:1900年究竟是平年还是闰年?
(3)理解“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观看视频,交流梳理:闰年又发挥了调整误差的作用。
(4)整百年份的判断方法
提问:如果是整百年份数,该怎么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呢?
小结: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追问:用算一算的方法确认1900年的判断结果。
练习:2100年,2400年。
(5)完善发现,得到结论
检验:1904年是闰年。
提问:从1896年到1904年,过了几年才再有一次闰年的?
反问:现在你还认同一定是每4年都会有一个闰年吗?
小结:要加上“通常”二字。
四、课堂总结,回顾反思
1、交流收获
(1)知识
提问:回顾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问题解决了?
(2)方法
谈话: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观察比较、推理检验、阅读交流、归纳总结,解决问题。
2、形成结构
出示:时间单位结构图。
谈话:有很多时间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各不相同。还有很多知识等待同学们去发现、探索。
五、课后阅读,拓展延问
(机动)结合数学介绍农历。
(三)活动评价
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知识掌握:大多数学生能够准确判断平年和闰年,并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跨学科能力:学生在语文、科学、信息技术和美术等方面都有所提升,综合能力得到锻炼。
团队合作:小组合作顺利,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
四、案例反思
优点:活动设计合理,涵盖了多个学科,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了数学知识,同时提升了其他学科的能力。
不足:部分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较弱,需要更多指导和支持。
改进措施:增加信息技术的培训环节,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相关技能。
五、案例特色
1.跨学科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活动不仅强化了数学知识,还通过多学科的融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活动设计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环节增强了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制作,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