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徐锋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徐锋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单敏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杭鑫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磊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科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天姝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万英

    环科园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珊珊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霄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魏露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涛

    培源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希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彩霞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菊仙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认识平年和闰年

作者:吴涛  日期: 2025-04-11  点击:

一、案例主题
(一)主题名称认识平年和闰年
(二)主题背景

数学与语文的融合学生可以通过撰写小论文或研究报告,解释平年和闰年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提升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数学与科学的融合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地球公转周期与平年、闰年的关系,增强科学探究精神。
    数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利用Excel或其他编程工具,编写程序自动判断某年是否为闰年,提高计算技能和编程能力。

数学与美术融合:设计与平年和闰年相关的主题画作,如日历插图,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丰富了艺术创作

二、案例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平年和闰年的含义,知道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了解“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来历和原理,能正确判断某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了解“季度”的含义,了解一些天体运动常识、历法知识和数学历史、传统文化。进一步理解年、月、日的关系。

2.在探索平年、闰年分布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在将数学知识融入“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面对现实背景,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积累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

3.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查阅资料、深入阅读和思考,得出结论,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增强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体验数学知识的发展历程,感受先人的聪明才智,引发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

三、案例设计
(一)活动准备

课件,课前预学单,学习单,电子万年历插件

(二)活动过程

一、前置学习

课前阅读,查找资料,结合生活经验完成预学单。

二、暴露已知,展现疑惑

1、知识分享会

1)课内知识

交流:分享上节课学到的“年、月、日”相关知识。

2)课外知识

揭题:这节课继续研究年月日,认识平年和闰年。

交流:分享对“平年和闰年”的了解。 

2、提出问题

交流:分享感兴趣的或者不明白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自主建构

1、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1)观察比较,验证发现

出示:2005年到2016年每年2月的月历卡。

活动:观察记录,比较分析,验证“四年一闰”的发现。

2)强化认识,深化规律

提问:任意连续的4年里都有3个平年、1个闰年吗?

小结:每4年里都有3个平年、1个闰年,且每个周期里,平年、闰年的排列顺序是前后一致的。简称“四年一闰”。

3)推理证明,自主理解

讨论:根据数据解释为什么每4年要出现一个闰年。

小结:把每年少算的6小时攒4年一起过,闰年起到调整误差的作用。

4)运用规律,加深理解

提问:继续填出后面年份的天数。

2、解决“怎么做”、“为什么”的问题

1)尝试判断,归纳方法

活动:独立判断平年、闰年,小组交流。 

汇报方法:查一查,列一列,算一算。

提问:为什么会想到除以4呢?

验证:用表格中的年份数除以4,观察结果。

小结:计算确认1896年的判断结果并检验,小结方法。

2)继续列举,引发冲突

提问:1896年的下一个闰年是哪年?再下一个呢?怎么想的?

检验引发冲突:1900年究竟是平年还是闰年?

3)理解“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观看视频,交流梳理:闰年又发挥了调整误差的作用。

4)整百年份的判断方法

提问:如果是整百年份数,该怎么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呢?

小结: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追问:用算一算的方法确认1900年的判断结果。

练习:2100年,2400年。

5)完善发现,得到结论

检验:1904年是闰年。

提问:从1896年到1904年,过了几年才再有一次闰年的?

反问:现在你还认同一定是每4年都会有一个闰年吗?

小结:要加上“通常”二字。

四、课堂总结,回顾反思

1、交流收获

1)知识

提问:回顾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问题解决了?

2)方法

谈话: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观察比较、推理检验、阅读交流、归纳总结,解决问题。

2、形成结构

出示:时间单位结构图。

谈话:有很多时间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各不相同。还有很多知识等待同学们去发现、探索。

五、课后阅读,拓展延问

(机动)结合数学介绍农历。

(三)活动评价

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知识掌握:大多数学生能够准确判断平年和闰年,并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跨学科能力:学生在语文、科学、信息技术和美术等方面都有所提升,综合能力得到锻炼。

团队合作:小组合作顺利,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
四、案例反思

优点:活动设计合理,涵盖了多个学科,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了数学知识,同时提升了其他学科的能力。

不足:部分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较弱,需要更多指导和支持。

改进措施:增加信息技术的培训环节,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相关技能。

五、案例特色
1.跨学科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活动不仅强化了数学知识,还通过多学科的融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活动设计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环节增强了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制作,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