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徐锋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徐锋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单敏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杭鑫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磊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科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天姝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万英

    环科园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珊珊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霄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魏露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涛

    培源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希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彩霞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菊仙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动态生成:让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课堂充满生长力

作者:王珊珊  日期: 2025-04-08  点击:

动态生成:让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课堂充满生长力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实录与反思

有人说,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就是一场充满智慧的探险。在践行新课程理念的课堂上,"生成" 如同探险途中的意外宝藏,既考验教师的教学机智,也为课堂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在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中,一段未曾预设的探索之旅,让我们见证了动态生成的课堂魅力。

【教学片断】

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顺利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三角形面积 = 底 × 高 ÷2),正准备进入例题应用环节时,一名学生突然举手:
     1:老师,我不用两个三角形,只用一个三角形也能推导面积公式!
    这个意外的声音立刻吸引了全班的目光。原本计划在练习课拓展的多元推导方法,此刻在课堂上自然生成。教师敏锐捕捉到这一创新火花,果断调整教学节奏:
    :太棒了!请你带着学具到讲台前,向大家展示你的发现。

方法一:中点分割,重组转化

1(边操作边讲解):我沿着三角形两条边的中点连线剪开,得到一个小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把它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 1)。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三角形的底相等,高是原三角形高的一半。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 × 高,所以三角形面积 = 底 ×(高 ÷2)= 底 × 高 ÷2。
(教室里响起热烈掌声,有学生补充:如果是直角三角形,这样剪拼还能转化成长方形!)

方法二:垂直中点,巧构长方形

2:我是沿两条边的中点作垂直剪开,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如图 2)。长方形的长是原三角形的高,宽是原三角形底的一半,所以三角形面积 = 长 × 宽 ×2 = 高 ×(底 ÷2)×2 = 底 × 高 ÷2。

方法三:拆分组合,多元转化

3(举着两个全等三角形):我把其中一个三角形沿高剪开,和另一个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如图 3)。长方形的长是原三角形的底,宽是原三角形的高,而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公式还是底 × 高 ÷2。
     4(展示折叠法,如图 4):我把三角形折成一个小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三角形底和高的一半,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的 2 倍,所以面积 =(底 ÷2)×(高 ÷2)×2 = 底 × 高 ÷2。
5(用分割法,如图 5):将三角形分成 4 个小三角形,选其中两个拼成平行四边形,底和高都是原三角形的一半,所以总面积 =(底 ÷2)×(高 ÷2)×2 = 底 × 高 ÷2。

在持续 20 分钟的生成性探究中,学生通过剪、拼、折、分等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验证了三角形面积公式。教师适时板书记录推导过程,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方法的共性:都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通过找新旧图形的联系推导公式

二、深度反思:在动态生成中培育数学思维

这场意外的 "生成之旅",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碰撞的舞台。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其价值远超公式推导本身,为我们理解新课程理念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

1. 珍视生成资源,重构课堂流程

传统课堂中,教师往往担心 "节外生枝" 会打乱预设节奏。但在本例中,教师果断抓住学生的创新发现,将预设的 "例题教学" 转为 "方法拓展",体现了对生成资源的深度理解:

生成是生长的契机:学生提出的单个三角形推导法,本质上是转化思想的高阶应用,与教材中 "两个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 的方法构成互补,丰富了公式推导的路径。

教师是课堂的摆渡人:当学生展现出超越预设的思维活力时,教师及时退居 "引导者" 角色,通过 "请你演示"" 还有其他方法吗 " 等追问,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个体的智慧转化为全班的学习资源。

2.多元表征建构,发展思维能力

学生在推导中呈现的多样化方法,实质是数学思维的外显表达:

操作表征:剪拼、折叠等动手操作,将抽象的面积公式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形变换,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

语言表征:学生用 "底的一半"" 高的一半 " 等语言描述图形关系,逐步提炼数学概念,实现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概括的过渡。

符号表征:最终统一到 "底 × 高 ÷2" 的公式表达,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建模。
  这种多元表征的互动,不仅让学生理解公式 "是什么",更明白 "为什么",有效培养了逻辑推理和数学表达能力。

3. 渗透转化思想,感悟数学本质

所有推导方法的核心,都指向数学中重要的转化思想:将未知的三角形面积转化为已知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面积,通过寻找新旧图形的对应关系,推导计算公式。教师在总结时及时提炼这一思想:
  :今天我们用剪、拼、折等方法,把三角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这是数学中常用的 "转化" 策略 —— 把新问题变成旧知识来解决。这种思想会陪伴我们探索更多未知的数学领域!
  这一归纳不仅点明了本课的核心价值,更让学生领悟到:掌握方法比记住公式更重要,数学思想是解决问题的 "金钥匙"。

4. 践行 "做数学" 理念,激活课堂生命

教育界有句名言:"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 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现了三个层面的 "做数学":

动手操作:剪拼、折叠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触觉、视觉的协同作用下感知图形变化。

动脑思考:从 "能不能用一个三角形推导" 到 "如何建立新旧图形联系",每一步都充满思维挑战。

动口交流:在小组讨论和全班展示中,学生分享思路、质疑补充,实现思维的外显与碰撞。
这种 "做中学" 的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舒展个性、发展创造力的空间,真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方式。

三、教学启示:让生成性课堂更有 "生长力"

1. 预设与生成:在平衡中寻找张力

教师需在课前做好双重准备:

深度预设:不仅要预设教学流程,更要研究教材本质(如转化思想的渗透)、学生认知(可能的推导方法)、课堂可能(预留弹性时间和空间)。

开放心态: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敢于打破预设框架,把课堂变成 "带着思考前行" 的动态过程。

2. 错误与创新:在包容中培育勇气

当学生提出看似 "偏离" 的想法时,教师首先应保护其积极性:

延迟判断:不急于评价方法对错,而是鼓励学生完整表达思路。

提炼价值:即使是错误的尝试,也能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积累经验,让 "错误" 成为学习的阶梯。

3. 知识与思想:在建构中提升素养

数学概念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

过程重于结果:本节课中,公式推导的多样化过程,比记住 "底 × 高 ÷2" 更有教育价值。

思想引领知识:通过转化思想的渗透,学生不仅学会计算三角形面积,更掌握了探索未知的方法论。

课堂上那一双双高举的小手、一幅幅充满创意的推导图、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让我们坚信:当教师放下对 "预设完美" 的执念,转而成为生成资源的捕捉者、学生思维的催化者,课堂就会成为充满生长力的生命场。在这个场域里,知识不再是灌输的 "现成答案",而是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创造获得的 "思维果实"。这,或许就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的应有模样 —— 让每一次生成,都成为学生深度学习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