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徐锋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徐锋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单敏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杭鑫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磊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科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天姝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万英

    环科园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珊珊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霄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魏露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涛

    培源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希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彩霞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菊仙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徘徊在文化的十字路口

作者:单敏  日期: 2024-04-07  点击:


——读《朱小曼与朱小棣的越洋对话》

    

我们是幸福的一代人。我们幸运地生活在一个稳定的、开放的国家。说稳定,因为自我们出生起,国内就没有战乱,身边的一切都在越来越好;说开放,因为在一个一党专政的国家,国内的绝大多数人都能自由地出入境,能待在国内心安理得地购买海外的产品,吸收海外的信息,还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接受发达国家的教育。中国用四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的历程。非常了不起。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书是《朱小曼和朱小棣的跨洋对话》这本书。朱小曼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她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教授。朱小棣是朱小蔓的弟弟,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对这本书的关注源于我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在出国之前,我想,很多人应该对西方文化缺少感性认识的,这本书恰好从是言说中国和西方国家教育差异的一本书。其中不乏对教育根本意义的探讨。

书中有一些能撼动我心灵的观点,读来觉得热血沸腾,在此和大家分享几段:

在对话二:教育的终极目的:培养健全的人,第40页,朱小蔓说:“人的发展水平可以有多个层次,肯定有高有低,你不可能要求所有儿童都发展到同样的水平。但不管做什么职业,都需要身心发展平衡、协调。”朱小棣说:“素质教育古已有之,但究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而不是仅局限于培养人才和尖子”。

在我看来,这就是在解读基础教育基础在哪里。

读了他们的话,再反观一下现实生活。哪一个家长、地方长官甘心就让孩子们做身心平衡发展的人?在应试大潮中,我们被裹挟着,越来越焦虑地拉着孩子向前赶,眼前似乎只有无数需要被超越的人,却没有自己的孩子。好像我们让孩子把所有能学的都学完了,能做的题都做完了,就能战无不胜,干掉同类,胜出了,成才了,这显然是对素质教育的背道而驰。

与中国现状相对应的美国的教育观点呢?文中说到,美国政府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其宣传和观点常常被用作竞选的说辞,相对于其他方面,政府在教育方面经费投入很有限,同样的,也没有对学校和老师进行观念改造和思想输出。文中说到哈佛流行的一句笑话:“我们哈佛有啥了不起,无非就是把世界上最好的学生都招来,然后保护他们在校期间尽量不受到伤害而已。”重点在于后半句:在哲学上认定人的潜在本能和特质——教育的根本在人,而不是学校有什么特别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传授给学生。

读到此处,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现状,我认为:要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能,所学习的基础教学内容不刻意太难。因为对于不擅长某样学科的学生来说,过难的知识会挤占他的其他方面发展的可能。相对的,西方的课本知识内容比我们的要浅显,是否就是这个原因?

在在对话四:究竟什么才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中,朱小棣便讲到了美国基础教育的数学难度明显地低于中国,但是注重阅读和写作的文科教育比中国的文科教育要难得多。比如高中阶段的学生要求读文学作品要进入文学批评的层次,简直达到了我们大学本科的深度。相比较,很多中国本科学生的表达水平还是很不理想。

对待人文素养的差异我想也是中美教育哲学差异的体现,所以不能简单概括为美国的基础教育比中国的弱。

我个人觉得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学校窄化了认知教学,学生的想象力空间被挤占,也阻断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课程改革关注了这个问题,但是目前并没有得到解决。

从以上两段内容来看,要发展学生的素养我们的基础教育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的。很多发达国家的大学、甚至中学都乐于招收中国学生,是他们博爱吗,显然不是。站在现代西方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十字路口的家长们,一边眺望着均衡发展的西方基础教育,一边依恋着儒释道传统文化的中国血脉,有时候万分纠结,甚至手足无措,尤其在孩子的学习发展跟不上自己的预设的时候。

作为教师的我们似乎也是如此。我们有时候一边和学生扎扎实实地刷题,一边也在批判,这样的教育是学生想要的,我们所乐见的吗。作为一个办大教育的穷国,我们乐于看到,教育的改革从未停止脚步。国际经合组织的PISA 考试中,中国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素养三个项目中连续两次居于前列,就学生综合素养来看,这样的成绩应该不会让我们高兴起来,反而忧心。尤其2015年的成绩比2012年大幅下滑。一个上海的校长说,这个成绩恰恰说明中国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了,而不是应试水平的胜出。参加2015PISA考试的学生不就是第一批在课程改革中成长起来的吗?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我们的基础教育体现了非常强的国家意志,这和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可比性。优质教育资源稀缺,而我们有数亿学生,教育选拔的功能就不会少,我们和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都要坦然地面对同类的竞争。所以重点不是要不要竞争,而是以何种方式胜出。是考试的成绩,还是个人的品德,还是综合素养?

有对国外教育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去看一看这本书,虽然朱小蔓是教育专家,但是这本书并不生涩,丰富的案例读来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