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徐锋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徐锋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单敏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杭鑫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磊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科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天姝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万英

    环科园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珊珊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霄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魏露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涛

    培源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希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彩霞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菊仙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

作者:王珊珊  日期: 2023-03-24  点击: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27~29页的例1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所求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进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策略价值,增强策略意识,进一步发展分析、比较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初步领悟从问题出发思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谈话导入,出示情境图1

提问:从图中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提出要求:请你选择两个条件提出一个问题,你会想到哪些问题?

小结:这么多同学想说,说明根据这些条件,我们能提出很多问题。

出示例题:小明和爸爸带300元钱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设计意图:先呈现情景图,让学生根据条件提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根据这些条件能提出很多问题。这样便于学生在后续教学中感悟到:解决这类有多余条件的问题时,从“问题”想起能排除多余信息的干扰,很快地在问题和条件之间建立联系,解决问题的效率较高。

二、教学例,体验策略

1.首次体验新策略

1)理解问题。

提出要求:小声把问题再读一读,怎样理解“剩下的钱最多”呢?

启发: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可以怎么买怎样选购才能使“剩下的钱最多呢”?(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结果。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明白了“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

设计意图:“从问题想起”首先要理解问题的含义。由于“最多剩下多少元”这个问题的问法独特,较难理解,教师便引导学生从“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可以怎么买”入手,独立思考,交流讨论,从而正确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

提出问题要求“最多剩下多少元”该怎么来解决呢,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进一步启发:根据你的经验,要求剩下的钱,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就可以了

启发交流:根据数量关系,再对照题目条件想一想,要求“剩下的钱”,什么已经知道了?什么还不知道?(知道了“带来的钱”,不知道“一共用去的钱”)所以,要先算什么?(先算“一共用去的钱”)

学生展示说说解题思路。教师总结板书。

设计意图:“从问题想起”是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这种推理的基本思路是:先根据问题列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对照条件确认什么已经知道了,什么还不知道,从而确定需要先算什么。这一环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思路,并且通过让学生多想、多说,加深对新思路的印象。需要指出的是,因为学生此前基本没有“从问题想起”的相关经验,上述过程看起来一气呵成,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很费周折。

3)列式解答。

要求学生各自列式解答。交流展示

学生解答后追问:求一共用去多少元时,为什么选择“130元”和“85元”这两个条件?(突出:要根据问题选择条件,用去的钱最少,才能使剩下的钱最多。)

明确:原来我们是根据问题去选择条件的。

(4)回顾揭题

启发: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从哪里开始想起的?

明确:从问题想起,分析了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揭题:像这样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和思考来解决问题,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从问题想起的策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惯性的“从条件想起”的思维方式极易对新策略的学习产生干扰,因此首次教学“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要加强对学生引领的力度,凸显思路的特点与方法。具体的讲,就是在新策略的体验上,要“一步一回头”“步步为营”,注意及时总结、归纳新思路的特点和方法。比如,列出算式后,通过追问,突出“抓住问题想,根据数量关系式确定先算什么”,从而使新策略逐步明晰起来。】

2.再次体验新策略

出示例题中的“想一想”

提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指出:要使找回的钱最少,就要买价格最贵的帽子。

启发:根据你的经验,要求找回的钱,知道哪两个条件就可以了?

进一步启发:你根据问题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要求学生自主交流讨论、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最少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使学生再次经历“理解问题—得出数量关系式—确定解题步骤”的过程,进一步积累“从问题想起”的解题经验。

3.揭示、感悟新策略

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连续解决了“最多剩下多少元”和“最少找回多少元”这两个问题。现在回顾一下,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是怎样去想的?

点拨:抓住什么想?怎样去想?这样想有什么好处?

突出:抓住问题去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式,根据数量关系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像这样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和思考,是一种常见的解题策略。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加以应用。

设计意图:回顾与反思是提升解题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策略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在经历了两次体验之后,对新策略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新策略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学习,学生还不甚明了,需要教师明确揭示和进一步引领。这里,教师在学生已经明白了要“抓住问题想”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怎样去想”,感悟“这样想有什么好处”。通过回顾、反思和感悟,学生明确了新思路的方法与特点,体会到了学习新策略的意义。

三、想想做做运用策略

1.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出示问题: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相机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吗?

出示条件:桃树有52棵,梨树有3行

进一步启发:解决这个问题,什么已经知道了,什么还不知道?

检验条件是否合理。

【设计意图:通过将问题和条件分开,逐步呈现。进一步强化“从问题想起”的基本思路—抓住问题想数量关系式,对照条件确定“中间问题”,进而思考要求“中间问题还缺少什么条件。】

2.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

依次出示两个问题,先让学生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再要求他们依据数量关系说说各应先算什么。

男生女生各做1小题。学生列式解答后,交流质疑。

【设计意图:熟悉的生活情境,简明的数量关系,注定这是一个平淡的问题。但是通过两次追问,突出了“从问题想起”的好处,是能快速建立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对新策略的体验。】

3.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要求学生各自独立解答。解答后学生交流解题思路,进一步突出可以“从问题想起”。

【设计意图:这道题只提出“从问题想起”的总要求,不再进行细节帮扶,给予学生独立运用新策略解决问题的机会。事实证明:回顾与反思是提升解题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策略】

四、回顾反思,感悟策略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什么策略?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