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徐锋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徐锋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单敏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杭鑫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磊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科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天姝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万英

    环科园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珊珊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霄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魏露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涛

    培源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希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彩霞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菊仙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滋静气 积底气 养灵气

作者:单敏  日期: 2025-04-11  点击:


                  ——谈谈我的读书之路


说到读书,教师应当是各个行业中与书最亲近,也是最需要以书滋养的职业了。从学生时对读书的懵懂,到现在对专业阅读的热忱,我经过了十几年的摸索。近年来,学校在书香校园建设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也惠及了一批爱读书的老师。我作为一名学校读书会的成员,对阅读于育人的推动,与个人成长的关系理解得越发深入。

读书——滋静气

工作和生活中,我还不算一个呆板的人,喜欢尝试新事物,接触新知识。近几年手机终端的迅猛发展让我们觉得世界如此新奇。我们能在方寸之间了解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每个人都能对这世界的一切指手画脚,包括教育;每个新颖理念能以几何级的速度在大众中传播。一切的流行便意味着落伍,没有新意的观点就没有围观的群众,一切都在大踏步地向前,但是似乎一切又都在原地踏步——在喧嚣里看得越多,似乎没有让我懂得越多。孤独的人们都在虚拟的圈子里寻找存在感,却忘了去修建安放自己内心的城堡。

我不想被这活力四射的世界落下,想追赶着乘着网络的快车,感受人声鼎沸的热闹。但是当我困惑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困惑为什么基础教育几十年来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困惑当我们没有更好的教育资源的时候,我们应该致力于改造现实还是适应环境;困惑各种百分率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到底有多大;困惑我和我的同龄人如何摆脱子女教育的焦虑的时候,这些来自网络的标题党们无法给我确定的答案。所有从这一方面看似有理的文章从另一角度都很快被更严密的逻辑推翻。来自四面八方的理念冲击着我们的大脑,原创越来越少,引用越来越多;论点越来越多,论据越来越少;围观越来越多,实干越来越少。

喧闹的手机时代,信息的繁荣映衬了大脑里思想的贫瘠。当我们把目光都投向外部这个日新月异的精彩世界时,恰是自己的内心荒芜的开始。碎片化的阅读除了吸引眼球,获取点击量,对丰富内在精神毫无帮助。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良师益友。有些问题,良师能帮你解答,有些道路,益友能陪你同行。但是更多的困惑,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时候,安静的阅读才能帮你拨开云雾,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恰是我想从纷乱中寻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人生诸多困惑的答案时,学校陶然读书会成立了。这个自发性的民间组织有章程,有领导机构,却少有规定的阅读项目。我们在一起交流自己读的书,分享自己的阅读经历和感悟,我们一起出行踏青,一起阅览城市。我在这里找到了一份安静与归属感,一种迫切的读书欲望汹涌地向我袭来。

《爱弥儿》里面,卢梭向我展现了一个常态下自然生长的儿童的样子。我顿时明白了“以生为本”之本乃是“以人为本”;曾经想通过所谓的技术,突破教学的难点,在卢梭的眼中就是在采摘早熟的果子;我自以为是的高效教学,在“生本课堂”观点看来既不美好,也不美味;我们以量化方式进行的教学评价违逆人的个性特征,是爱弥儿们最不能理解的价值观。我不再急切地想从外在的评价中寻找育人的价值,不再以别人培养孩子的轨迹培养自己的孩子,我也不再乐忠于围观各种教育的新闻。我开始学习顺应儿童的节奏,倾听孩子的需求。皮连生、苏霍姆林斯基、奥苏泊尔……在诸多大师作品指引下,我重新开始享受静静地教书育人的美好。

不宁静无以致远,读书,安静了我的世界,我的内心随之宁静,读书让教育工作变得隽永静美。任尔东西南北风,教师需要一份面对各种风的静气,这静气就是育人的底气,这静气只有从读书中来。

 

读书——积底气

读书滋静气,还只是教师泛泛的阅读,如果要做一个更优秀的老师,要提高育人的品位,则需要以书本为台阶,通过精读专业书籍积累专业知识,在专业上以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读书会的老师每学期都会进行推荐书目交流,从老师们的推荐中,我总能找到令我眼前一亮的读物。陈校长推荐的《课程的力量》是我对课程知识学习的开端;朱晓萍推荐的《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让我跳出教材看教学。每一本书都让我向更专业的数学老师靠近。近几年专业的阅读让我逐渐领会到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

某次上四年级上册的《射线、直线和角》。薄薄的两页教材,如何让学生理解难点,发展空间观念,这个知识的背后到底有哪些深刻的数学原理?十年前,我会大量地查找现成的教学设计,观摩教学录像,寻找一个最适合我的教学设计。现在,我把读书当做解答疑问的方式。我对比多个教材版本和课程标准,揣摩教材编者的意图。我翻阅了郑毓信、史宁中、金成梁、张奠宙等多位专家的著作,体会无限的数学思想在本课中的渗透,理解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深刻道理。当我站在课堂里和学生一起学习这一节课的时候,我清楚地知道应当把学生引向哪里,如何接住学生的每一个思维的火花。所有的底气来自我对本课的专业学习。

数学教学是不同于数学,也不同于教育学的一个专业学科。作为一个数学教师,专业的阅读不该是各花入各眼的个性选择,而是站在数学专业和教学法研究的交点上分别向纵深探索。读书会虽然没有规定的阅读书目,却有行之有效的阅读方向指导,暨读书求广博,专业求精深。专业的阅读和学习让我愈发体会到自身的浅薄。经过几年的探索,在读书会的推动下,我很幸运地找到了自己阅读的方向。专业的阅读积累指导了我的教学,提升了教育教学的质量,让我对如何发展学生素养,提升自己有了确定的答案。专业阅读,学无止境,我会始终在路上。

 

读书——养灵气

年届不惑,越来越多的家庭琐事开始纠缠中年的我,教育子女时的如履薄冰,陪伴老人时的小心翼翼,还有工作中不可避免的艰难。人生的辛苦,人性的复杂,人群中的寂寞都开始考验这个年龄的我们。每当在纷乱中没有头绪时,我习惯了用书暂时把所有的烦恼挡在门外。

当读到塞内加的那句“何必为部分的生活而哭泣,你难道看不到,所有的生活都催人泪下”,仿佛整个世界都清明起来。当读到王阳明说“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圣人”,又忽觉自己的四肢和头脑顿时都充满活力。当读到尼采说“当你与生命的痛苦抗争时,你将百倍的感受到生命的快乐”,令我心潮澎湃,进而对所有的艰难都能释怀。这样的读书体会非亲身经历不可得。

当我三十岁时,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得,什么都能学会;四十岁时才发现,自己经历太少,所学浅薄,是个无知之人。既然不甘心这单调的人生,便从他人的传记里体会别样的活法。乔布斯、褚时健、韩寒、李嘉诚、曾国藩……感谢现在发达的出版业和这些传记的作者,让我们从他们的人生中寻找可借鉴之处,用以观照我们的教育和自我的成长。

我喜欢在余秋雨精准的文字世界里沉醉,在周国平的细腻情怀里徜徉,和追风筝的人一起奔跑,和福贵一起赶着车送走一个个亲人。凭着自己兴趣的阅读总能打发很多的时光。

读书之时,我仿佛找到了另一个只属于我的世界,一个自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常问自己,我是谁,我要往哪里去?我像一个观者看着自己的模样,思索自己存在的方式和意义。这样的体验,我姑且称之为生命之灵气。

 

谁的人生不困顿迷茫,谁的世界不纷乱复杂?生活、工作、追逐理想,困顿复杂中,我愿和读书会的老师们一起,从书中借他人的慧眼,看到自己要走的路,不是负重前行,而是轻盈的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