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生量感素养的培养
作者:史天姝 日期:
2025-04-09 点击:
次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量感素养作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发展数学思维具有关键作用。本文深入探讨了小学生量感素养的内涵与重要性,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培养策略,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助力学生量感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引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量感则是学生理解和把握数量关系的基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将量感纳入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体系,凸显了量感培养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量感素养不仅关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对其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深远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小学生量感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生量感素养的内涵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具体而言,它涵盖了学生对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角度等各种量的敏锐感知和准确把握。具有良好量感素养的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迅速判断出合适的度量单位,合理估计物体的量的大小,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准确的度量和计算。例如,在描述教室的大小时,能准确选择平方米作为面积单位,并对教室面积有一个大致合理的估计;在购买水果时,能根据经验判断出水果的大致重量,从而选择合适的称重方式。
三、培养小学生量感素养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数学概念的理解
量感是学生建立和理解数学概念的重要基础。许多数学概念,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等,都较为抽象。通过培养量感,学生能够借助直观的体验和感知,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和本质。例如,在学习 “1 厘米” 的长度概念时,学生通过观察直尺上 1 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指比划、测量身边 1 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 1 厘米的实际长度,进而深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与量有关的问题,如购物时计算商品的价格和重量、装修时测量房间的尺寸、安排时间等。具备良好量感素养的学生,能够快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量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例如,在装修房间时,学生能够根据房间的面积和家具的尺寸,合理规划家具的摆放位置,以达到空间的最优利用。这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增强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的认识。
(三)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量感的培养过程涉及到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判断等多种数学思维活动。学生在对物体的量进行感知、估计、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运用这些思维方法,从而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例如,在估计一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学生需要运用转化的思维方法,将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进行计算;在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时,需要运用推理和判断的思维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将对学生今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和解决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小学生量感素养培养的现状分析
尽管量感素养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学生量感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教师在量的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往往只是简单地讲解度量单位的概念、换算和计算方法,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练习,而忽视了学生对量的实际体验和感知。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量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缺乏对量的直观感受和生活经验,难以真正形成量感。
(二)脱离生活实际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没有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学生在学习量的知识时,无法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建立联系,导致对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足。例如,在学习面积单位时,学生只是死记硬背面积单位的换算公式,而不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根据不同的物体和场景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
(三)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足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在量感培养过程中,学生对量的感知和理解程度也各不相同。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使得一些基础薄弱或量感发展较慢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影响了量感素养的整体提升。
五、小学生量感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丰富的量感体验情境
利用实物教具: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物教具,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操作等方式,直观地感受物体的量。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可以准备不同长度的纸条、小棒、绳子等教具,让学生亲自用手比划、测量,感受 1 厘米、1 分米、1 米的实际长度。在教学重量单位时,可以准备不同重量的物品,如 1 克的砝码、1 千克的大米等,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体验不同重量的感觉。
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测量教室的长、宽、高,计算校园内花坛的面积,称一称自己的体重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抽象的量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量的理解和认识,提高量感素养。
运用多媒体资源:借助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动画等,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量感体验情境。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时,可以通过动画展示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的大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体积单位所表示的空间大小。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生活中与量有关的视频,如建筑工人测量土地面积、厨师称量食材重量等,让学生了解量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量感意识。
(二)加强度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教学
注重度量单位的形成过程:在教学度量单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度量单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统一度量单位以及不同度量单位之间的关系。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可以通过讲述古代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如手臂、脚步等作为测量工具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由于测量工具的不统一,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的问题,从而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再逐步介绍厘米、分米、米等现代长度单位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强化度量工具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度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是准确测量物体量的关键。教师要详细讲解各种度量工具,如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天平、秤等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实际操作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使用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使用度量工具进行测量。
开展度量单位的换算练习:度量单位的换算是量的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教师要设计形式多样的换算练习,如填空、选择、判断、计算等,让学生在练习中熟练掌握不同度量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同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换算的原理和意义,避免死记硬背公式。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的换算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画图、摆小棒等方式,直观地理解 1 米 = 10 分米、1 分米 = 10 厘米的换算关系。
(三)注重量感的估计与应用
培养估计意识:估计是量感的重要体现,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引导学生对物体的量进行估计,如估计一本书的长度、一张桌子的高度、一个苹果的重量等。通过不断地估计和验证,让学生逐渐积累估计经验,提高估计能力。
教授估计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估计准确性,教师要教授学生一些常用的估计方法。例如,在估计长度时,可以采用 “以已知推未知” 的方法,先确定一个已知长度的物体作为参照,再根据物体之间的比例关系估计其他物体的长度;在估计重量时,可以通过手感、比较等方法进行估计。同时,要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计方法,并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的调整。
加强量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师要设计丰富多样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量感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例如,在购物问题中,让学生根据商品的价格和重量,计算出每千克商品的价格,比较不同品牌商品的性价比;在行程问题中,让学生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计算出行程的距离或所需的时间。通过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不仅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的量感知识,还能提高学生运用量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教师要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测试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量感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分析每个学生在量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势,为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依据。
制定分层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量感发展较好的学生,可以制定较高层次的目标,如能够灵活运用量感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测量和计算;对于量感发展一般的学生,制定中等层次的目标,使其能够掌握基本的量感知识和技能,正确进行度量和简单的应用;对于量感发展较弱的学生,制定较低层次的目标,重点帮助他们建立量的概念,掌握基本的度量单位和测量方法。
设计分层教学内容和练习:在教学内容和练习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学习内容和挑战性的练习题,如探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方法、解决涉及多个量的综合问题等;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能力的提升,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练习题,如计算家庭水电费、测量房间面积等;对于低层次的学生,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大量的直观演示和操作练习,帮助他们逐步建立量感。
进行分层评价:采用分层评价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情况。对于高层次的学生,评价注重其思维的创新性和问题解决的灵活性;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评价侧重于其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评价以鼓励为主,关注其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六、结论
量感素养作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量感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深入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的培养策略。通过创设丰富的量感体验情境、加强度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教学、注重量感的估计与应用以及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量感素养,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量感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持续关注学生的量感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支持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