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徐锋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徐锋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单敏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杭鑫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磊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科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天姝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万英

    环科园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珊珊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霄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魏露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涛

    培源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希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彩霞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菊仙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主题学习的内涵与价值

作者:单敏  日期: 2023-12-31  点击:

2022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在课程标准板块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设立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的综合化实施。[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主题活动是综合实践的学习方式,分为融入数学知识的主题活动和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主题活动两类。[2]从这些纲领性的文件中可以看出,“主题学习”正作为与传统分科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即将正式地进入到小学数学的课堂和日常学习中。本文探讨的是上述第二种——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主题活动,即是以小学数学核心知识为中心,同时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的一系列学科融合的学习过程。

一、主题学习的内涵与价值

1、主题学习的内涵认识

“主题学习”即是围绕某一主题的学习,是对传统的分科学习的突破。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围绕自身感兴趣的一些学科、社会、生活主题完成如资料整理与阅读、学习计划制定、任务设置与分配、实践合作、总结互助等一系列学习过程,实现对主题的深入理解。主题学习具有主题情境化、内容设计结构化、内容选择整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任务化、组织操作活动化、评价反馈多元化等特点。[3]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普遍认为,通过主题学习能发展高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4] “主题学习”成为现阶段备受关注的学习方式,并非近年来的一次课改潮流,而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趋势必然要求。

2、主题学习的价值分析

1)主题学习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儿童的眼中的世界不是严谨的分科的世界,而是各个事物相互关联,真实具象的有机整体。尽管数学学科有其高结构的抽象性特征,但是小学儿童学习数学知识依然需要真实的情境,与现实世界建立关联。绝对的分科学习不利于儿童感知知识和世界的联系,发展多元智能。故数学学科特征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存在必然的矛盾,而顺应儿童是课程“以人为本”的体现。正如怀特海说的“必须根除科目之间毫无关联的状态,这种各自为营的局面扼杀了现代课程中的生动性”。 [5]在主题学习活动中,儿童将面对现实的背景,接受真实的问题挑战,在解决低结构的现实问题中理解知识,提升技能,在认识“树木”的过程中认识“森林”,提升综合素养。

2)主题学习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随着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信息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学习”不再是校园的专利,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不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近年来国际前沿科技成果获得者的跨学科背景,或者交叉学科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正以事实告诉我们,在各个领域获得杰出成就的人才往往不是单科学习的优秀者,而是善于解决现实世界的复杂问题的专家。主题学习的过程让学习者通过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提升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符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3)主题学习契合教育发展趋势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囿于一个领域的素养,而是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下学生表现出来的共同的素养,同样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不仅表现在数学学科内部,而是打通数学学科和现实世界的关联,让学生获得一种认识、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能力,这需要一种更为开放的课程观和更广域的学科融合的实践勇气。正如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指出的:人类思维要想互相补充并达到统一,必须要进行跨学科学习。[6]主题学习视域下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融合将让学生达成对实践的全局性理解,这将为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2022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在课程标准板块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设立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的综合化实施。[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主题活动是综合实践的学习方式,分为融入数学知识的主题活动和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主题活动两类。[2]从这些纲领性的文件中可以看出,“主题学习”正作为与传统分科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即将正式地进入到小学数学的课堂和日常学习中。本文探讨的是上述第二种——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主题活动,即是以小学数学核心知识为中心,同时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的一系列学科融合的学习过程。

一、主题学习的内涵与价值

1、主题学习的内涵认识

“主题学习”即是围绕某一主题的学习,是对传统的分科学习的突破。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围绕自身感兴趣的一些学科、社会、生活主题完成如资料整理与阅读、学习计划制定、任务设置与分配、实践合作、总结互助等一系列学习过程,实现对主题的深入理解。主题学习具有主题情境化、内容设计结构化、内容选择整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任务化、组织操作活动化、评价反馈多元化等特点。[3]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普遍认为,通过主题学习能发展高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4] “主题学习”成为现阶段备受关注的学习方式,并非近年来的一次课改潮流,而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趋势必然要求。

2、主题学习的价值分析

1)主题学习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儿童的眼中的世界不是严谨的分科的世界,而是各个事物相互关联,真实具象的有机整体。尽管数学学科有其高结构的抽象性特征,但是小学儿童学习数学知识依然需要真实的情境,与现实世界建立关联。绝对的分科学习不利于儿童感知知识和世界的联系,发展多元智能。故数学学科特征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存在必然的矛盾,而顺应儿童是课程“以人为本”的体现。正如怀特海说的“必须根除科目之间毫无关联的状态,这种各自为营的局面扼杀了现代课程中的生动性”。 [5]在主题学习活动中,儿童将面对现实的背景,接受真实的问题挑战,在解决低结构的现实问题中理解知识,提升技能,在认识“树木”的过程中认识“森林”,提升综合素养。

2)主题学习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随着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信息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学习”不再是校园的专利,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不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近年来国际前沿科技成果获得者的跨学科背景,或者交叉学科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正以事实告诉我们,在各个领域获得杰出成就的人才往往不是单科学习的优秀者,而是善于解决现实世界的复杂问题的专家。主题学习的过程让学习者通过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提升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符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3)主题学习契合教育发展趋势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囿于一个领域的素养,而是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下学生表现出来的共同的素养,同样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不仅表现在数学学科内部,而是打通数学学科和现实世界的关联,让学生获得一种认识、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能力,这需要一种更为开放的课程观和更广域的学科融合的实践勇气。正如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指出的:人类思维要想互相补充并达到统一,必须要进行跨学科学习。[6]主题学习视域下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融合将让学生达成对实践的全局性理解,这将为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