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程名称:数学“阅读+”课程
课程类别:必修1
课程目标:
数学是一门逻辑清晰、推理严密的学科,由于其学科的特点正在生活中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不重视数学阅读,经常出现由于阅读不理解、不细致的因素导致解决问题出现困难或错误。我校开展数学“阅读+”课程旨在以阅读为主线,串联实验验证、动手操作、欣赏数学美、学习数学史等一串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促进学生活泼成长。将平面的知识变得立体化,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综合素养。同时,重视数学阅读,让学生学会数学阅读,拓展数学学习的空间,使数学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可以和社会、生活、家庭、网络等场域接轨。
年级:五年级
课时:10课时
课程内容
一般以某一单元内容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以某一基本知识即核心知识为中心,跨越单元组织材料。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阅读•欣赏
提炼单元教学内容中的数学美、数学思想,数学学科特点等,体会数学学科独特的美。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从中抽象出数学原理,建立数学模型。
阅读•求证
通过对本单元某一概念、公式、结论的阅读,引发学生思考,还原推理过程,进行实验求证,在动手验证的过程中加深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对概念、结论等知识的再认识。
阅读•创作
我们的数学学习总是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学科提炼又指导生活。依托书本《动手做》环节,为学生提供一个应用数学的机会,在用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发展学习创新力,促进思维进阶。
阅读•追溯
数学知识、结论的由来都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蜕变、优化的过程,小学生年龄小,接触到的是数学知识某一阶段的状态,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回头看看或展望一下未来,以书本《你知道吗》为载体,介绍数学家,数学史的故事。通过拓宽阅读渠道,对话古今,追本溯源。感慨中国文化的魅力并传承它。
课程实施:
一、阅读配套资源
学生通过阅读校本课程数学“阅读+”的阅读欣赏部分,在国家课程实施前对该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现象提前感知,并简要记录自己的感受。
二、课后开展实验
在本单元教学完关键的知识点后,教师布置实验要求,要求学生个体或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验证。请家长配合帮助用相机记录活动过程,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回校后进行集体汇报,共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三、进行个性创作
结合书本的知识点,教师提出创作的要求,学生围绕知识点要求,理解应用,进行个性化创作。融合美术、音乐、科学等学科知识,充分展示作品的个性化特点,体现作品科学性、欣赏性、实用性。
四、阅读延伸知识
学生阅读校本课程中相关延伸知识,进一步深入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走进数学发展史,感受先贤的伟大智慧,启迪心智,升华文化情感。做好文化传播的小使者,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或弟弟妹妹讲一讲这段历史故事。
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后,各备课组用拍照或视频等手段搜集资料,组稿完成,由学校公众号推送。
操作流程图
两看两读三做
阅读欣赏(一看谈感悟)阅读追溯(二看探历史)
阅读求证(求证前一读书本结论)(求证后再读书本结论)
阅读求证(一做求真知)阅读创作(二做创新作)阅读追溯(三做传佳史)
实施策略:
欣赏感悟策略: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图表的信息阅读,在欣赏中感悟。
小组合作策略:项目化合作让学生学会合作共赢,适应团体化运作模式,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
动手实践策略:通过做中学的模式,将静止的文本在动手实践中转化为个人的理解,内化知识。
创新应用策略:知识的习得表示最终的结果,它是学生学习的开始,学生终将灵活应用所学,融入个人个性化理解,输出创造作品服务于社会。
角色翻转策略:通过学生当小老师的角色翻转,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优化数学学习的方式。
配套资源:
阅读•欣赏内容及阅读•追溯部分资料。
课程评价
评选创作达人、史书小先生、最强合作小组、最佳创意班级等。围绕数学“阅读+”开展各类数学竞赛(例如数学史小报制作、学具制作、思维导图绘制),评选优胜个人,展出学生优秀作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