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徐锋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徐锋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单敏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杭鑫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磊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科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天姝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万英

    环科园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珊珊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霄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魏露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涛

    培源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希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彩霞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菊仙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成果分享

教育公平:最精彩的“课堂表达”

作者:任科  日期: 2024-04-05  点击:

教育公平:最精彩的“课堂表达”

 当前,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进行“课堂表达”的机会依旧比较有限,甚至还受到不合理的压抑。本文调查发现儿童对“课堂表达”呈现知行矛盾的消极状态,“课堂表达”的权利被过度规约,“课堂表达”后的体验总体负面。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紧迫的教学进度,一方面来自压迫的课堂氛围。可以从融解教师话语中心,落实学生“课堂表达”的权利;构造课堂激励环境,提升学生“课堂表达”的能力;采用包容开放策略,呵护学生 “课堂表达”的智慧等入手来预约孩子最精彩的“课堂表达”。

关键词教育公平  学生课堂表达  缺失  路径

 

随着课堂上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能够平等、自由地进行“课堂表达”是每个孩子不可剥夺的基本学习权利。在课堂文化转型下,教师应着力于和学生共享“课堂表达”的权利,将公平的精神根植于课堂,尊重儿童的表达和交流权利,倾听每个儿童的声音,让每个儿童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平等关怀。

一、直面课堂:儿童“课堂表达”权利缺失现象透视

(一)矛盾的知行:儿童对“课堂表达”呈消极态度

学生拥有在课堂上进行“课堂表达”的自由,但他们去不去实现,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这件事抱有怎样的态度。在笔者进行的一项关于学生“课堂表达”现状研究的调查中,被问及“在课堂上,你想要发言吗?”表示“非常想”和“一般想”的同学分别占 53%和 33%,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渴望在课堂上表达自己。表达对学生来说,是想要做的事。但在实际听课及与学生接触中,笔者却发现许多学生在表达这件事上存在顾虑,他们虽然想发言,却并不是总愿意发言,对于在课堂上进行话语表达,他们的态度甚至是消极和回避的。课堂上,教师总是会遭遇无人响应的尴尬局面。教和学出现脱节,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课堂教学。在访谈中,有些教师表示很无奈,即便做了很多努力,也还是不尽人意。

(二)规约的权利:儿童“课堂表达”权利实现情况不佳

1. 儿童进行课堂表达的机会缺失

“课堂上,你有机会把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吗?”这一问题上,选择“总是有”、“经常有”、“有时有”、“很少有”、“没有”的分别占 14%、24%、43%、14%、5%,这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表达机会不充足,在课堂上没有完全实现表达的愿望。对于“如果你的发言机会很少,你会觉得失望吗?”这一问题,仅有三成的学生表示不失望,而绝大多数学生因不能充分表达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消极情绪体验。在问到“你希望在课堂上的表达机会比现在更多吗?”,表示“非常想”和“一般想”的分别占 49%和 31%,共占 80%,这也反映出在表达机会上现实情况与学生期望之间不匹配的问题。

2. 儿童进行课堂表达的主动性不高

“课堂表达”的发起者一般都是教师,教师提出问题或让学生发问,然后学生来发问或回答,学生始终是个配角,配合着教师的教学。在有疑问或有想法时,总能够主动提出的学生仅占 9%。学生进行“课堂表达”实现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指名回答;一种是学生举手申请,在获得许可后回答。学生“课堂表达”的自主权只体现在老师允许的话语空间之内。然而,即便不考虑这一空间是教师提供的,还是学生自己争取的,从学生自身来看,他们的主动性也并不高。针对“在课堂上,你会主动发言吗?”这一问题,38%的学生表示只是“有时”才会主动发言,占 16%的学生很少或从不主动发言。看来,学生主动争取“课堂表达”权利的程度不高,甚至有些学生闲置或放弃自身的权利。

(三)负面的体验:多数儿童在“课堂表达”后自我反馈不足

“在课堂上,你觉得你的发言得到重视了吗?”“总是”占 13%、“经常”占 32%、“有时”占 36%、“很少”占 14%、“从不”占 5%,大部分学生觉得自己的发言并不是总能得到重视。有些学生发言后的感受甚至是不愉快的。调查显示,感觉每次发言都有所收获的学生只占 37%。无论从情绪感受、能力培养,还是知识获取上来讲,都体现出学生自我反馈的不足。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教师的反馈,教师对学生话语的反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我反馈。约有 60%的学生觉得老师对他们发言的评价很重要,但当他们的话语获得不当的反馈、不足的重视时,他们体会到渴望与现实间的落差,成就感无法获得,反而产生一些不良感受,对发言产生不喜欢、不感兴趣、甚至抵触的情绪。

二、多维定位:儿童“课堂表达”权利缺失现象原因分析

(一)紧迫的教学进度:教育大环境的影响

中国教育的大环境是一种紧迫的氛围。老师没多少时间让学生当主角,没多少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没时间考虑你的“课堂表达”的权利是不是充分实现了。如果教学任务完不成,反而要严重的多。在这种紧迫的教育环境之下,学生进行“课堂表达”的空间自然也被紧缩了。

另一方面,从教材的改革方面,我们也能看出,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材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不仅内容多了,难度也有所增加。但不难看出,这样的教材与一些地方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状况是不相适应的。虽然初衷是好的,但有时我们应适当放慢脚步,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才行。

(二)压迫的课堂氛围:教育小环境的影响

课堂教学的小环境也时常会存在一种压迫感。这种压迫感很多时候是随意的,甚至是无形的。是一种老师凌驾于学生之上,使学生内心感到压抑与恐慌的氛围。当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哪体会的到平等呢?课堂里不仅充斥着命令与要求,还常常听到呵斥、讽刺。教师分两种,一种是让学生“怕你”,一种是让学生“敬你”。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做了让学生怕的老师。很多教师说“不吼他们不听话”,往往在老师吼完之后,班级里确实鸦雀无声了,可这分明就是一种压制。在访谈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时,她说“现在有些教师,包括年轻教师,动不动就喊、就骂,要不然管不住,我当了几十年的班主任,我就没这么管,纪律也很好,你尊重学生,学生也会尊重你。”只有互相尊重,师生的地位才是平等的。而不良的课堂氛围会影响到学生的主观情绪及学习状态,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课堂表达”很难充分表达。

三、整体设计:儿童“课堂表达”权利实现路径构建

(一)融解教师话语中心,落实学生“课堂表达”的权利

“课堂表达”的权利要想由教师独自享有转为由全体儿童共同拥有,就必须消解教师的话语中心,使“课堂表达”的格局由带有等级秩序、封闭性、单向度的形态转向平等的、活跃的、多向开放的形态。教师不能再以自我权威为中心,要承认儿童主体的话语权力,给予儿童质疑教师的权利,参与讨论的权利,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提出建议的权利等,使儿童从过去依附教师话语的地位走向自我言说的自由,使课程教学活动因儿童的言说而存在,而富有意义。

【案例】“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片断

出示题目: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5厘米和5厘米,求他的表面积。

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个长方体的数据列式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1:(5×10+5×5+10×5)×2

2:5×10×2+5×5×2+10×5×2

3:5×10×4+5×5×2

……

4:老师,我还有一种算法,算法是5×5×10。

师: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4拿起一个长方体学具,指着说:“长方体的一个侧面积是5×10,我把它当做2个5×5,那么4个侧面就是8个5×5,再加上上下两个底面积2个5×5,这样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一共就有10个5×5,即5×5×10。

(短暂沉默后,教室里立即想起了掌声。)

又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也有一种新的解法,列式是5×10×5。”

师:方法是对的,这位同学根据乘法交换律,交换了因数的位置,其实方法师一样的。

6:老师,不对,我的解法和刚才不一样。

师:那你说说你的方法。

6:我是把底面积转化成侧面积来计算的,两个底面积的和刚好等于一个侧面积,长方体表面积一共有5个5×10,所以列式是5×10×5。

(掌声又一次响起。)

师: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这两种方法连老师都没有想到,谢谢你们!

【反思】“长方体表面积”教学顺顺当当进行中,前面几位学生的方法都很浅显易懂,生4的方法“5×5×10”将师生引向异处:这不是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此时的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威”立即加以否定,使课堂“一帆风顺”。值得庆幸的是,教师“耐心沉着地期待”,不但允许生4、生6把话讲完,还能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没有了“教师权威”的干涉,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课堂表达的机会,学生的思维在民主的气氛中得以碰撞与提升,课堂也完全因学生的智慧生长而灵动生成。

(二)构造课堂激励环境, 提升学生“课堂表达”的能力

大环境或许很难改变,但课堂这方天地却是可以驾驭的。课堂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空间,它可能成为思想的“禁锢之地”,也可能成为师生畅游的“神秘乐园”。把它变成什么样,它就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需要在课堂上构建一套师生之间的言说方式和规约。除此之外,还要在数学课堂上关注学生各项基本能力的培养,如提问与应答能力的培养,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话题的拾取,话权的获得,话语机会的把握等,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学习与掌握的能力。

【案例】“加法结合律”的教学片断

……

1:我觉得加法交换律等号左边的(a+b)+c,只要写成a+b+c就可以了,这儿的括号可以不加。

师:生1认为这儿的括号可以不加,同意他的观点吗?

一席话引起了全班的议论:对呀,反正先算a+b,括号不用也可以。

2:那现在该怎么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3:a+b+c=a+(b+c)

4:我觉得加法中谁和谁先加都可以,所以a+b+c=a+(b+c)=b+(a+c)

5:又有交换又有结合,看来不能叫结合律了,那该叫什么呢?

6:这条定律中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叫它加法任意运算定律!

7:那该怎么用文字来表述呢?

8:三个数相加,把其中任意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和不变。

9:我觉得不止三个数,更多也可以,几个数相加,先把几个数相加,再和一个数相加,和不变。

10:不好不好,不够准确。

11:可以这样说:几个数相加,先把其中一些书相加,再和一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真了不起!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而且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反思】在这里,生1根据自己在学习中的发现,设置“这儿的括号可以不加”这一话题,教师及时抓住了学生的话题,以“生1认为这儿的括号可以不加,同意他的观点吗?”把话题的掌控权移交给学生,生2、生5和生7又及时地转换话题,整个环节学生自由表达的权利都在学生自己手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机会进行思维上的交流,课堂也因此变得充满活力。

(三)采用开放包容策略,呵护学生 “课堂表达”的智慧

数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真正的课堂表达权”,还要正视学生的“不同”,鼓励学生同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同学交流,寻找对自己观点的有力支持,也可以寻找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同学理论,说服别人或修正自己。在这样的争论中,学生才有自己“课堂表达”的权利,才能在观点的碰撞中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案例】“轴对称图形”的教学片断

师:想不想知道以前学过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生(齐):想!

师:请同学们打开信封,拿出表格与图形,通过折折图形完成表格内的填空。

(注:表格里涉及图形名称、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三项内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老师巡视并参与到小组学习中。

结果,各小组再汇报的过程中,对于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分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另一种认为不是。

师:谁是谁非,大家来个辩论吧!认为是的为正方,认为不是的是反方。 现在,两方选代表来陈述你们的理由吧!

生(正方):大家看,我们组的三角形经过对折,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证明三角形确实是轴对称图形。

生(反方):同学们看好了,我们组的三角形折来折去,折痕两遍就是不重合,说明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不信,你来试试!(反方发出了挑战)

正方学生代表不服气地接过反方的三角形,试了半天,折痕两遍就是不重合。

这时,教室里可安静了!

生(台下):两个三角形不一样!(他的声音像一声响雷打破了沉静)

师(惊讶):怎么不一样了?

生(台下):正方的是一个等腰三角形,而反方的不是等腰三角形。

此时,学生们才发现,老师放在信封中的三角形是不一样的:原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而非等腰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完全正确,还有什么想法?

生:我认为等边三角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它应该有3条对称轴。

师(高兴):那我们快来验证一下吧!

【反思】上述案例中,老师在信封中放入不同的三角形,别具匠心地设置了自相矛盾的“陷阱”,巧妙地创设了一个学生争论的机会,每个孩子都可以陈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辩论”中知识得到重组,观念得到沟通,思想得到碰撞,情感得到交融。有争论,才能相互促进,这是课堂教学的“相生”之道。

当学生不是为教师而言说,而是为自己而表达的时候;当课堂上听到的不是一种声音,而是涌动着多种声音,交汇着多种智慧的时候,真正的自由民主发展与充满生命气息和创造力的课堂才会真正呈现,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是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也是我们真正期待的孩子的最精彩的“课堂表达”。

 

 

【参考文献】

[1]靳玉乐.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新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2]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学科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刘建英.“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思想之比较[J].教师,2010(4):122.

[4]申林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汇[D].华中师范大学,2008.

[5]欧阳林舟.课堂教学话语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6]吴周文.理解尊重是和谐教育的原点[J].班主任之友,2009(2).

[7]程晓云.“话语霸权”与“失语”现象的消解之路[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