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双减”是2021年出现的新词。在最近二十多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不断出现新的名词,从“素质教育”到“减负增效”,从“五严规定”到“高效课堂”,无不体现出国人对效率的追求。一切“慢”的改革,似乎都不能称为改革。然而改革的潮头不断涌现新的理念,很多常态化的教育行动却还在原地踏步。当“双减”出现在老师们眼前的时候,最初大家并没有把它作为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和践行的内容。而逐步的五项管理、新《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出台,让老师们感觉到,“双减”不是停留在口号上的,而是一盘实实在在的“大棋”。教育的创新与改革,需要国家政策的立体支撑和教育实践者们的集体深耕。
“双减”减去的是机械重复的作业和拔苗助长的培训负担。教育不应该是追求效率的工业流程,而应当是顺应儿童天性,符合自然规律的农业耕种。当我们一味追求学生做题的速度,计算课堂上可量化的学习质量,那么教育就异化成了程式化的训练,这与全面发展的育人观是背道而驰的。“双减”让教育的参与者们停下匆忙的脚步,进入思辨和自我剖析:“双减”的内涵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双减”,“双减”究竟应该如何减,“双减”下我们该如何调整之前的教学行为和教育目标?这一连串的问题让老师和家长们焦虑和无措。随着“双减”的逐步推进,政策的逐渐落地,之前的焦虑和无措渐渐散去,“双减”背景下的教育实践路径逐渐清晰起来:少,然后才能多。“慢养”与“深耕”,即是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当着力践行的教育改革方向。
如何“慢”?慢体现在不急于求成,帮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反复探索,实现对知识的自主深刻建构。所有在学习过程中只追求进度和效率,而忽视学生的自我实践和体悟的教学,都是违背儿童认知规律的伪科学。慢还体现在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架构,而不是线性推进。学科内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学科间知识是融通交叉的。那么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全貌,只有慢下来,以主题式的教学展开学习,才能让知识在学生眼前完整展现。
如何“深”?“深”体现在教学中学生主体的深度参与。学生只有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学习中来,他们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学习进程是教师展开教学的依据。教师应当用教材,而不是唯教材,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教学起点和归宿,实现因人而异的个性化分层式教学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当做同一个学生来教学。“深”还体现在,学生通过“慢”而获得的对知识本质的深刻理解。
只有让教育慢下来,深下去,才能启迪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素养,才能避免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待填满的容器,才能真正实现五育并举,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