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徐锋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徐锋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单敏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杭鑫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磊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科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天姝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万英

    环科园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珊珊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霄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魏露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涛

    培源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希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彩霞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菊仙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基于生活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王珊珊  日期: 2025-04-14  点击:

              基于生活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课程内容需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这一要求为小学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然而,长期以来,数学在大众认知中常被视为精确计算与纯粹推理的学科,学生普遍缺乏对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认知。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现状,使得学生难以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新一轮课程改革高度重视数学的实用性,充分认识到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原形,如购物、就餐、存款利息、租车等问题,都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为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拓宽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乐趣,将数学学习视为一种享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本文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相关见闻,深入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策略。

、重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教学实践充分证明,数学学习并非被动、简单的知识吸收过程,而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进行大胆猜测,积极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同时,要有意识地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

例如,在学习 “比例知识” 后,教师可以设计 “测量并计算出学校占地面积,并按一定比例绘出学校的平面图” 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比例知识,将实际的学校面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绘制在平面图上。这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生对比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小组合作绘制平面图的过程中,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也能得到有效锻炼。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周围事物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充分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切实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

、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手和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子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操作与思维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辩证关系。由于儿童的思维尚处于具体形象水平,他们在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时存在一定的困难,难以按照思维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比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操作活动的展开而不断深化,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

例如,在教学完梯形面积公式推导一课后的活动课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梯形图片,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动手拼一拼、剪一剪的方式,将梯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进而推导出新的梯形面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转化。有的学生将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得出 “梯形的面积 = 上底 × 高 ÷2+下底 × 高 ÷2”;有的学生将梯形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得出 “梯形的面积 = 上底 × 高+(下底-上底)× 高 ÷2” 等。通过观察比较,学生们推导出了多种不同的梯形面积公式。整个推导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了知识的创造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轻松愉快地获得了知识,而且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思维也处于极为活跃的状态。这正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迁移能力、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的最佳时机。

、上好实践活动课

苏教版教材与以往教材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每学期都精心安排了实践活动课,这充分体现了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高度重视。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认真对待,精心设计实践教案,合理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同时又不能局限于课本内容,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拓展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一方面,要认真上好课本上的实践活动课。例如,在上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十册 “数字与信息” 时,教师可以设计 “试一试施展你的才能” 的系列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数字编码知识的调查了解和研究发现,相互制作身份证,为全校学生编码,给新落成的宾馆房间编号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对数学编码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在动手尝试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培养了大胆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有效地激发了创造潜能。

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自行设计实践活动课。比如,在教学比例的知识后,设计 “测量大树的高度” 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提出问题 “你们能想出办法测量出绿化地中大树的高度吗?”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确定实践的方向;接着,引导学生探索 “太阳下,每棵树都有影子,那么影长和树高有什么关系呢?”;最后,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用长短不一的竹竿立在太阳底下,分别量出影长和竿长,得出在同一时间里,竿长和影长成正比例关系,从而算出树高。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巩固了正比例知识,还培养了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创新精神。

、鼓励参与社会性的实践活动

在学习完复式条形统计图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统计全校各个年级男女生人数情况,并制成统计图。根据本校教学班的数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再进行分工合作,统计某个年级各个班级的男女生人数,然后汇集成各年级男女生人数,最后制成总表,完成统计图的制作。在这个统计过程中,学生在实际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

此外,每逢节假日,各商家都会开展各种促销活动,如 “买 200 送 80”、打折活动等。教师可以建议家长带孩子去逛逛商店,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学生不仅可以为父母提供购物建议,做父母的好参谋,还能进一步提高学习热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社会是一个广阔的大课堂,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寻找数学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为学生提供展示数学才能的广阔舞台,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精心设计作业

课外实践作业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外作业形式,是对平时家庭作业的进一步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它以学生的主动参与、独立操作、积极探究为主要特征,旨在通过体验生活、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了 “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后,教师可以设计如下课外实践作业:收集 10 个硬壳烟盒,尝试找出包在一起的不同方法,并调查商店里 10 包香烟的包装方式,思考这种包装方法是否为最佳方案及原因。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在探索不同包装方法的过程中,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和批判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有效培养,实践能力也不断提高。

数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创新的学习内容与方式,对小学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习充满活力、贴近生活的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灵活运用教材,拓展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和研究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实施上述教学策略,我们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生动的数学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