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徐锋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徐锋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单敏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杭鑫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磊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科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天姝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万英

    环科园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珊珊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霄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魏露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涛

    培源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希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彩霞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菊仙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生成性课堂: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究之旅

作者:王珊珊  日期: 2025-04-11  点击:

生成性课堂: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究之旅

—— 一次非预设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捕捉与利用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本文以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为例,呈现教师如何突破预设框架,因势利导地支持学生通过剪拼、折叠、分割等多元方法自主推导面积公式。通过分析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教学片段,阐释生成性课堂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合作能力及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独特价值,为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提供可参考的实践范式。

一、课堂纪实:当预设遭遇 “意外”

有人说,数学课堂是思维碰撞的战场,而教师的教学智慧,就体现在如何将 “意外” 转化为 “惊喜”。在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中,当学生通过两个全等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的预设路径推导出面积公式后,一个意想不到的声音打破了课堂的平静:

1(举手提问):老师,不用两个三角形,只用一个三角形也能推导面积公式吗?我想把三角形剪开试试。

这个问题瞬间点燃了课堂的探究氛围。按照预设,多元推导本是后续练习课的内容,但教师敏锐意识到这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绝佳契机,立刻调整教学节奏:

(微笑鼓励):当然可以!数学的魅力就在于不断探索新方法。请你带着学具到讲台前,和大家分享你的发现。

(一)多元推导:在操作中建构意义

1 的演示拉开了多元探究的序幕(如图 1):

中点分割法:沿三角形两边中点连线剪开,将小三角形旋转后与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发现 “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原三角形的底,高是原三角形高的一半”,从而推导出 “三角形面积 = 底 × 高 ÷2”。

直角三角形特殊化:有学生补充,若为直角三角形,剪开后可直接拼成长方形,进一步简化推导过程。

在教师 “还有其他方法吗” 的追问下,更多创意解法涌现:

垂直中点剪拼法(生 2):沿两边中点作垂线剪开,拼成以原三角形高为长、底的一半为宽的长方形,通过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 迁移推导。

折叠法(生 4):将三角形折叠成小长方形,发现 “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三角形底和高的一半”,通过面积倍数关系反推公式。

分割组合法(生 5):将三角形分成 4 个全等小三角形,通过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间接推导,展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转化思想。

(二)思维碰撞:在交流中深化理解

每一种方法的展示都引发热烈讨论:

当生 3 用两个三角形拼长方形时(如图 3),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沿高剪开?” 引发对 “转化过程中保持面积不变” 的条件分析。

5 的分割法因涉及分数运算,教师适时引导:“这种方法和我们学过的‘平均分’有什么联系?” 将新方法纳入已有知识体系。

 

课堂从 “教师预设推导” 变为 “学生创造方法”,公式的得出不再是机械记忆,而是通过剪、拼、折、议等操作,在思维碰撞中自然生成。

二、深度反思:生成性课堂的教育价值

(一)捕捉生成:让课堂成为思维生长的孵化器

传统课堂中,教师常因担心 “偏离预设” 而回避学生的突发问题。但本例中,教师果断抓住 “单个三角形推导” 这一生成点,将其转化为深度学习的契机。这种转变背后,是对新课程 “以学生为中心” 理念的践行:

信任学生的探究潜能:允许学生突破预设路径,体现了对 “学生是意义建构主体” 的认同。

灵活调整教学节奏:暂停例题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时间,展现了 “课堂时间属于学生” 的意识。

(二)多元方法:在转化中渗透数学思想

学生的多种推导方法,本质上都遵循 “转化思想”—— 将未知的三角形面积转化为已知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面积。教师通过追问 “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提炼核心思想:

化归思想:从 “单个三角形分割” 到 “两个三角形拼合”,均体现 “将新问题转化为旧知识” 的思维策略。

变中抓不变:无论哪种方法,始终抓住 “底与高的关系” 这一不变量,渗透函数思想的萌芽。

(三)合作共生:在交流中发展多元能力

小组讨论与全班分享形成了 “生生互动” 的良性循环:

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需清晰描述操作过程,促进数学语言的精准化(如 “中点”“垂直剪开” 等术语的规范使用)。

批判性思维:对不同方法的质疑与补充(如 “这种方法是否适用于所有三角形”),培养了理性思辨习惯。

协作能力:在剪拼活动中,学生自发分工合作,体验 “集体智慧” 的力量。

三、教学启示:如何培育生成性课堂

(一)建立 “弹性预设” 机制

教师需在课前预设多种可能的探究路径,为生成留足空间:

学情预判:分析学生可能的认知突破点(如本例中 “单个三角形的转化”),准备多套应对方案。

问题留白:在教案中设置 “弹性环节”,如预留 10 分钟 “自由探究时间”,接纳学生的个性化思考。

(二)修炼 “课堂倾听” 能力

生成性资源的捕捉,始于教师对学生发言的深度倾听:

捕捉 “错误价值”:即使学生方法有误,也先肯定其探索精神(如 “你的思路很独特,我们一起看看哪里可以优化”)。

提炼 “核心问题”:从学生零散的发言中,快速提取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 “能否只用一个三角形推导”),转化为全班探究任务。

(三)构建 “容错性” 课堂文化

让学生敢于提出 “非常规” 想法,需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

延迟判断原则:对学生的新方法,先鼓励演示,再引导全班讨论,避免教师过早评价限制思维。

可视化记录:将学生的推导过程用板书、投影等方式留存,明确传递 “每一种思路都有价值” 的信号。

在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学生们用剪刀、纸片和思考,剪裁出比公式更珍贵的东西 —— 对数学的探究热情与创新勇气。这堂课的启示在于:真正的生成性课堂,不是对预设的彻底颠覆,而是在预设与生成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当教师放下 “教案执行者” 的角色,成为 “思维助产士”,课堂便会成为孕育智慧的沃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 “做数学” 的过程中,触摸到知识的温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