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徐锋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徐锋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单敏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杭鑫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磊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科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天姝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万英

    环科园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珊珊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霄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魏露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涛

    培源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希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彩霞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菊仙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精准设问:点燃数学课堂的思维火把

作者:王珊珊  日期: 2025-04-11  点击:

精准设问:点燃数学课堂的思维火把

                —— 谈小学数学有效提问的实践策略

课堂是孕育思维的沃土,而提问则是播撒思维种子的关键农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如同精准投射的光束,既能照亮知识的重难点,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本文从把握提问尺度、捕捉提问时机、活用提问方式三个维度,探讨如何通过精细化的问题设计,构建富有思维张力的数学课堂。

一、精准把握提问尺度:让问题成为思维的脚手架

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问低效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问题质量低下,多为 "是不是"" 对不对 " 等机械性应答;问题碎片化严重,缺乏整体性设计;目标指向模糊,忽视学生差异;层次梯度不当,或浅白无深度,或深奥无头绪。这些问题导致课堂表面热闹却思维空泛,亟需从以下方面优化提问质量:

1. 提升问题思维含量,拒绝 "惰性提问"

摒弃简单的是非题,设计需要分析、综合、评价的开放性问题。例如,教学 "分数的意义" 时,不直接问 "分数是不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而是追问:"为什么 1/2 既能表示半个苹果,也能表示全班人数的一半?这里的 ' 整体 ' 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理解分数的本质属性。

   2. 统整问题结构,构建 "问题链"

围绕核心知识设计层次分明的问题序列,避免零散提问。如教学 "两位数乘两位数" 时,可设计递进式问题链:
① 如何用小正方形摆出 12×14 的计算过程?
② 竖式计算中 "48" 和 "120" 分别对应哪个摆法步骤?
③ 为什么十位上的 "1" 乘 12 得到的是 120?
通过具象到抽象的问题链,帮助学生建立算理与算法的关联。

3. 明确目标导向,实施 "差异提问"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分层设问:对基础薄弱学生,提问指向概念理解(如 "什么是圆的半径");对中等生,提问侧重方法迁移(如 "如何用圆规画一个半径 5 厘米的圆");对优生,提问聚焦创新应用(如 "如果没有圆规,如何在操场上画一个大圆")。通过靶向提问,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获得思维训练。

二、精准捕捉提问时机:让问题成为思维的引爆点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师需敏锐捕捉学生的认知矛盾点、知识衔接点和思维升华点,适时抛出问题,引发 "愤悱" 状态。

1. 在新知生长点: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

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在新旧知识衔接处设问。如教学 "百分数" 时,创设投篮比赛情境:"甲投 25 中 16,乙投 20 中 13,丙投 30 中 18,如何公平比较谁的命中率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自然引出 "百分数是特殊的比" 这一生长点,让学生在解决认知冲突中建构新概念。

2. 在思维疑惑点:突破理解瓶颈的关键

当学生出现认知困惑时,通过追问引导深度思考。如《圆的认识》教学中,学生用硬币画圆后,教师甩动拴球的绳子形成圆,提问:"为什么这次不能用硬币画?如何用数学工具描述这个动态的圆?" 促使学生从具体操作转向对 "定点定长" 本质特征的抽象思考。

3. 在教学重难点:直击核心本质的锚点

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指向性问题,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如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中,在得出 0.5:0.4=5:4=125:100 后,连续追问:
① 比的前项后项如何变化才能保持比值不变?
② 这种变化与分数基本性质、商不变规律有何联系?
③ 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为 0?

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性质,建立知识网络。

4. 在认知冲突点:激发探究欲望的引擎

创设矛盾情境,让学生在 "愤悱" 中主动提问。如《面积单位》教学中,让学生用 1 平方分米纸片测量教室地面,当学生抱怨 "纸片太小" 时,追问:"需要更大的什么?这个 ' 更大的单位 ' 应该具备什么特征?" 促使学生在体验中自发建构 "平方米" 的概念。

三、灵活运用提问方式:让问题成为思维的催化剂

多样化的提问方式能激活不同的思维路径,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配的提问策略:

1. 情境式提问:在具象中唤醒抽象思维

结合生活情境设计问题,降低理解难度。如 "长方体的认识" 巩固环节,教师托起一叠白纸逐层抽取,追问:"一张白纸是长方体吗?为什么叠起来就成了长方体?" 通过具象操作引发对 "三维空间" 的深度思辨,让抽象概念在情境中自然落地。

2. 递进式提问:在梯度中建构思维路径

按照 "感知 — 理解 — 应用 — 创新" 的认知梯度设计问题链。如小数乘法教学中,从 "4.38×1.3 的竖式计算步骤" 到 "如何验证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再到 "生活中哪些场景需要用到小数乘法",引导学生经历 "算法掌握 — 算理理解 — 实际应用" 的完整思维过程。

3. 启发式提问:在留白中孕育创新思维

通过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如果改变条件,结果会如何?""还有其他解决方法吗?" 等开放性提问,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如 "鸡兔同笼" 问题教学中,在讲解假设法后,提问:"如果鸡和兔都收起一半的脚,会出现什么新情况?" 引导学生发现 "抬脚法" 的创新解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4. 反思式提问:在总结中深化思维深度

课堂结尾处通过反思性提问帮助学生建构认知框架。如 "百分数的认识" 课尾,提问:"今天学习的百分数和以前学的分数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为什么说百分数是 ' 特殊的比 '?"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深化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集中体现。当提问精准把握知识逻辑与学生认知的契合点,就能成为点燃思维的火把:在知识的荒原上,它是指引方向的灯塔;在思维的迷雾中,它是穿透混沌的光束;在探究的征程中,它是激发潜能的号角。教师唯有深耕提问艺术,让每个问题都成为思维的种子,才能在课堂这片沃土上,培育出茁壮的智慧之苗,让数学学习真正成为思维生长的快乐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