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徐锋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徐锋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单敏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杭鑫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磊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科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天姝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万英

    环科园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珊珊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霄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魏露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涛

    培源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希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彩霞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菊仙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探索新课程标准,推动核心素养落实

作者:王珊珊  日期: 2025-04-11  点击:

探索新课程标准,推动核心素养落实

——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和应用,使得核心素养培养成为当前基础学科教学研究的重点课题。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教学来说,新课程标准给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机遇,教师应该积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思维,创新当前的数学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动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去,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本文从新课标的具体条款和要求出发,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从巧设教学情境、善用设疑手段、组织合作学习、整合学科内容和营造互动氛围这五个维度进行探索,找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核心素养;落实策略

为了培养满足新世纪、新时代要求的未来人才,教育部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同时,对各个基础学科的教育教学进行有效改革,并先后推出各个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为各个学科的教学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路线。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教学来说,教师应当仔细探索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认真阅读每一条适合教学实践研究的标准,贴合班级学生学习成长的实际需求,以更优质、高效、科学的数学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知识、实践技能、思维方式和情感价值,从而推动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达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最根本目标和任务。

一、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落实意义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是从新时代对基础学科教育的需求作为出发点,是从新时代小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成长的需求作为突破点,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进行仔细分析、划分、设计、探索,总结归纳出最适合新时代的课程执行标准和要求,来推动小学数学的深化和发展。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进行新课标的落实,将会对班级学生的学科基础和最近发展区进行调查了解,以多元化、多角度、多形式的数学教学活动,来给学生构建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这样的落实策略将会有效带动学生的情绪和热情,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探究和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更优质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水平。

(二)有助于落实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将新课程标准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进行落实,完全符合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方针,也能够达到新时代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新要求和新标准。基于此,将新课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能够有效提升具体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推动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并以贴合学生发展的教学任务为背景,完成数学深度学习模式的创建和应用,让学生在数学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去掌握数学的知识结构、应用技能、数学思维、空间能力等,以此来达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分析

第一,重知识、轻技能。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知识多是基础范畴,因此部分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往往从教材内容和考点出发,总结和归纳出数学的知识点,然后以统一的灌输式教学来进行单方向输出。但是因为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能力差异极大,对于那些能够理解解题方法和思路的同学,就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点讲解来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但是对于那些逻辑思维能力差的同学来说,就只能采用死记硬背和刷大量的重复习题的方式,来完成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认知。这样的数学教学方法,过于注意数学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学生实际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技巧的培养,最终造成“理论上的巨人、实践上的侏儒”。

第二,重结果、轻过程。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年龄小,活泼好动,而且精力很容易分散,这就会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开小差、说笑话、学习节奏出现卡顿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教师为了提高所谓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会让学生将很多做错的习题进行多次重复抄写,以肌肉记忆来完成数学习题的结果记忆,这样的做法能够短时间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是从长久的发展角度来看,缺乏解题过程的讲解和认知,会造成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将解题过程进行拓展和发散,迁移到同类型的数学习题练习中,无法到达提高学生长久的学习能力和效果。

第三,重计算,轻思维。从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知识结构来看,其中包括了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及混合计算,且占据了小学数学教学课时的很大一部分。于是,部分教师在进行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时,将教学重点落实在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上,利用大量的重复计算,来提升小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度,进而在阶段性的学科考试中将计算部分的分数纳入囊中。但是小学阶段的数学并不只有数字计算,其学科本身的思维培养,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这种重计算、轻思维的教学模式,不仅会造成学生的数学素养出现偏差和漏洞,还会影响后续的数学学科学习,造成基础不牢、思维不正确的不良情况发生。

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兴趣是他们学习数学的第一生产力。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构建数学的教学情境,联系学生的周边生活,以贴近实际生活的内容和素材,来调动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为推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而打下牢固的基础。

比如,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中“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活动为例,在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时,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寻找导入素材和内容,巧妙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情境:马上就到十一国庆节了,小明和爸爸一起去综合市场采购一些水果,走进市场之后,小明发现原来水果有这么多品种,同一类的水果居然价钱也存在很大差别。他们先后选了三种水果:2箱单价为100元的蓝莓、3箱单价为75元的丑橘和4个单价为20元的西瓜,问小明和爸爸买这些水果一共花了多少钱?这个多媒体视频构建的教学情境,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也能够从水果的挑选过程中,找到自我探究和学习的兴趣,以此来快速投入到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去,以更好的状态来获得更高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二)善用设疑手段,梳理学生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重,善于从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质疑之处,教师应该将这种质疑作为一种教学的重要突破点,完成数学学习思维的引导和梳理。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学生的基础学情和学习反馈,将具体的课时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拆分,抓取其中存在的思维关键点,巧妙利用设置疑问的手段和方法,以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数学知识的推导和应用进行分析,并将所有的知识内容进行整体连贯和分析,以此来完成学生数学思维的梳理和强化。

比如,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活动为例,在讲解和推导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质疑的手段,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获得提升:首先,教师将实际生活中的篮球场作为教学素材,设问“如果对其进行抽象处理,这个操场是什么形状?”让学生指出篮球场的抽象图形是个长方形,完成图形的抽象认知,并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其次,通过设计开放式问题“如果要给这个篮球场地拉警戒线,我们可以怎么计算需要用多少米?”引导理论联系实践的同时,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想象能力,找到各种不同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然后,教师选择其中一种方法来进行思路推导,将两个长边和两个宽边进行引导而出,让学生通过自己已知的四则运算方法来完成公式的推导。这样步步质疑和引导的教学方法,必然很好地让学生完成学科思维的梳理,有效提高自身的数学综合能力。

(三)整合学科内容,搭建知识结构

传统的数学教学会过于依赖教材的设计,将每个单元的教学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种唯“教材”论的做法,不仅会限制学生的数学知识视野的拓展,还会影响学生学科结构的搭建。在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内容中,很多知识存在着很深的关联性和前后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可以在新授课的准备阶段,将相关的旧知识进行回顾和迁移,为学生整合数学学科的相关内容,有效搭建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

比如,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中“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在讲解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之后,可以在复习课的准备阶段,将“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知识内容进行回顾和迁移,让学生回想乘法的计算方法。然后将乘法和除法进行板书对比,让学生对这两种计算进行直观地分析,意识到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并将验算方法引入其中,既能够完成知识内容的巩固,提高乘除法的计算准确率,还能够有效建立完整的数学计算方面的知识结构,达到整合学科知识的作用。

(四)营造互动氛围,完善学习效果

师生互动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展示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程度、调整教学方向的一种重要手段。基于此,教师应该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改变过于严肃的教学态度,构建更为平等、自由、民主的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和环境,让学生敢于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将从学生的反馈效果出发,完成教学活动的调整和改良,以此来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比如,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中“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教学活动为例,为了营造更好的师生互动氛围,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能力、能够快速回答出答案的数学游戏,像“快速说出哪个选项是平移结果?”“根据图形的变化方式,快速连线搭桥”等,用这些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从学生的真实反馈中找到教学的遗漏点,进行有针对性地精讲特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这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长期的教学、吸收和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需要尊重班级学生的实际条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创新和优化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有效、积极地互动和沟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学习的活动中,不断突破自己的原有境界,获得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