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徐锋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徐锋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单敏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杭鑫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磊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科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天姝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万英

    环科园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珊珊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霄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魏露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涛

    培源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希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彩霞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菊仙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科研聚焦问题  课题协同发展

作者:万英  日期: 2025-03-28  点击:

科研聚焦问题  课题协同发展

——环科园小学教育集团“课题进课堂”的思考和探索

 

一、集团科研现状分析

环科园小学教育集团由三所不同的学校组成,具有不同的师资队伍、经验背景、办学条件和发展需求,如何让集团教师们在同一个话语平台上展开研究,从而摆脱过去经验化、碎片化的状态,提升研究的品质和水平?

通过分析三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寻找共同的突破点,立足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进行集团科研协作发展。为了形成研究的整体合力,集团的科研行动需要集团内部不同学校和不同部门的配合,例如教导处、德育处与教科室要相互协作,把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优势和特点彰显出来,这样才能让集团化科研赋能教学的功能得到良好发挥。

目前正在申报以集团内骨干教师为核心成员的课题,当下,集团还没有共同的课题,为了发挥集团中心校的引领作用,以总校立项在研的课题为抓手,开展好“课题进课堂”活动。

二、探索课题进课堂的路径

正如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陆启威所言,不是任何课题都适合进课堂的。我校目前有两项无锡市规划课题在研,一项是刚刚立项的无锡市“十四五”规划工程教育专项课题《指向小学生工程素养培育的环保课程项目化学习研究》,课题组刚刚于4月份集中开题。另一项是无锡市“十三五”规划课题《观察故事:小学“成长课程”实践建构的行动研究》,这个课题是在去年结题的无锡市“十三五”规划课题《“绿色教育”小学成长课程建设研究》的基础上的一个深化研究。说实话,成长课程如果定位为校本课程,想要在国家课程的课堂教学时间实施“课题进课堂”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因此,我们在研究中构筑了一体三翼的成长课程体系,即扎实文化根基的基础型课程、弘扬个性发展的拓展型课程、促进素养生成的研究型课程。首先通过观察故事这一抓手对基础型课程进行课题进课堂之路的研究。

三、“课题进课堂”的探索

1.再读课题方案

我们理解的“课题进课堂”并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上一节课,它必须紧扣我们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用课堂作为实证取材的场所,验证我们的研究假设。

通过反复研读理解我们的课题方案,打算从课程的建构者、组织者、实施者抽离出来,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审视学校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关注矛盾冲突,并记录分析这些现象。了解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案例、故事的形式呈现课程建构实践的全过程。在观察反思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不断调整、修正“成长课程”体系。

2.制定观察量表

首先课题组成员在课题主持人的带领下领会研究任务,分阶段推进课题研究。观察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 需要有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具体观察的“抓手”或“支架”, 否则将使观察陷入随意、散乱。通过查阅、学习文献资料,课题组尝试从两个维度: 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构建这样一个课堂观察框架。

教研、科研不分家,各课题组成员在教研活动时,带领大家一起研读课程标准,依据各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设计合理的学科课堂观察记录表。(附语数英学科观察量表)

3.进行课堂观察

结合我校集团青年教师展示课,我们邀请集团各学科教师参与课堂教研,课题组成员深入课堂,按各自分工进行课堂观察,并记录课堂观察量表。参考崔允漷教授的观点,主要采用表格描述方式, 即在一定分类框架下对观察目标进行的除数字之外的各种形式的描述, 是一种准结构的定性观察的记录方法; 例如,对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观察量表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来描述: 育人目标的全面性、主题情境的真实性、问题设计的思维性、学习活动的综合性、主题意义的探究性等。对学生学习的观察量表从已知激活的程度、学习理解的程度、思维参与的高度、迁移运用的效度、主题认知的程度来记录,也可进行现场的主观评价。综合以上两表,后续形成观察报告。

4.观察会议反馈

通过搜集上课老师的教案、说课稿(或教学反思)、观察量表、观察报告,课题组成员再次对课堂进行全面的诊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依据课程学业质量和成长课程目标提出改进的意见。这一步,是我们实践下来较困难的一步。老师的观察报告还是凸显了教研的特点,缺少些科研的味道。但是,我们有了一次、两次的尝试,我们复盘这一次“课题进课堂”的成败,总结经验,一定会有更好的下一次。当然,也希望能向其他优秀学校学习,取得更宝贵、更成熟的做法。

5.形成理性分析

课题组成员通过观察课堂,发现问题,思考改进,关联研究目标等一系列活动后,寻找相关理论的支撑,尝试形成论文,支撑研究步步深入。今年3月,市教科研中心组会议在我校召开,我校吕教作《年月日分享会》课堂展示。这是她主持的宜兴市专项课题《“好课堂”背景下优化三年级数学开课五分钟的实践研究》的一次“课题进课堂”活动实践。这堂课较好地落实了新课标、好课堂的理念,以生为本,通过学生自主分享学习成果,激起了学生对新知探究的欲望,自主提出问题,并围绕问题,结合史料学习,数学推理、计算很好地回答了学生自己的问题,这样的开课形式对整个新知的学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优化作用。因此,分享会这一成功的开课尝试,验证了她对该开课形式的预判,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她本人也将这些开课策略写成论文,进行了发表。

“课题进课堂”活动和集团青年教师课堂展示活动紧密相融,使集团科研协同真正落地,科研指导教学,教学检验科研,通过双向的互动指向落实立德树人和学科育人的根本任务。努力探索三校科研协同发展的机制,以制度建设推进科研协同的落实,在课程育人、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的要求下,积极推动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发展。(2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