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徐锋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徐锋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单敏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杭鑫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磊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科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天姝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万英

    环科园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珊珊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霄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魏露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涛

    培源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希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彩霞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菊仙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小学数学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作者:周菊仙  日期: 2023-12-12  点击:
【摘要】目前,我国课程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更加注重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无法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没有做好教学预设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利用随机资源发展学生思维、抓住问题资源鼓励学生探索、重视错误资源引导学生反思、把握差异资源提高学生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成性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18)16-20-02


生成性资源是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产生的课程资源,有效利用这些生成性课程资源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生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一)生成性课程资源研究的意义
有效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对课堂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教学内容更有“灵气”,使学生富有生气。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有效关注并利用好生成性资源,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二)生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
多样性。生成性资源的产生并不是按照教师的主观意志进行的,而是伴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很可能是意外出现的,是不定性发生的、难以预设的。因此,这样的课堂生成性资源具有多样性。它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而且可以在师生的日常生活中产生。即在师生互动中,通过交流、对话、问答等活动,就可以产生新内容。
情境性。生成性课程资源主要是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产生,并随着教学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生成离不开师生的动态活动,因此具有情境性的特点。课堂教学中,情境复杂多样,也稍纵即逝,教师对生成性资源一定要及时捕捉,并善加利用,否则很难把握住其教学价值。
不确定性。生成性课程资源往往是计划之外产生的,受教材、媒体、教师与学生的影响,其产生的时间、因素、形式各不相同,所以即便是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也会有许多不确定的情况发生,教师再充分考虑学生的状况,也很难预知生成的内容、形式、方式,因此生成性课程资源具有不确定性。
二、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要想更好地对生成性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就要了解目前这种资源在实际教学中的状况,找到问题的所在,才能分析解决。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教师无法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想法往往视而不见,无法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错失课堂生成的良机。
二是教师没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预设,使得课堂中的许多“意外”无法解决。
三是有不少教师的课堂是盲目的预设,过度的预设也会错失生成性资源。
四是在课堂师生互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过于简单,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生成中的损失。教师的问题过于单一,对学生的启发性就不强;若问题繁琐,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的分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利用随机资源,发展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师生互动中学生随机生成资源的内容多,综合性强,有着不可预知性,能为教师提供宽广的教学空间,为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再对教材中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合理捕捉使用,以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讲解完“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后,教师可让学生读教材中的结语:“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这时,有个学生提出疑惑:“为什么会有两个通常,是不是重复了?”教师可依据学生的疑问,继续组织学生探讨是不是教材编排多写了或者是还有其他的意义。根据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
自主探究,学生得出结论:第一个“通常”是指分母扩大若干倍后,正好是10、100、1000……时,可以直接将分数化成百分数;第二个“通常”是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若“通常”之外有特定要求时,就按要求保留小数位数。在这样的字斟句酌中,学生很快掌握了分数化为百分数的方法,并能对其加以解释和分析。
(二)抓住问题资源,鼓励学生探索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不能视而不见,并且在学生提出疑问时,要抓住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让学生感受提出问题的价值,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勇气,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习题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工程队要挖一条水渠,长800米,甲队单独完成需要12天,乙队单独完成需要18天,?”由学生自己提问并解答。大多数学生都会提出一些基本的问题,如:“甲乙两队合挖需要几天完成”“甲乙两队合挖,一天能挖多少米”等,都是根据原先所预定的工程问题来解决的,但正当教师要进行下一题的讲解时,某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甲乙两队所用的时间比是多少,工作效率的比是多少?”该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具有挑战性,并十分有价值,教师要及时捕捉到这种生成性问题资源并加以利用,正确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不仅要对答案进行引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进而提升学生的相关能力。在学生得到正确答案时间比为2∶3、效率比为3∶2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其中蕴含的规律,并结合实际情况来对其验证,这时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很高,对新问题的探求热情也很高,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就能深刻理解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这样的问题生成,不仅让教师了解了课堂的学习效果,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实效。
(三)重视错误资源,引导学生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学生练习中的错题能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做题出错,说明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存在缺陷,对知识要领掌握得还不够全面,也有部分学生因为马虎、不认真导致出错。那么,如何正确利用错题,提升学生的能力呢?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并巧妙利用错题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做乘法练习时,有这样一道应用题:“文华小学三年级一班有12张单人课桌,18张双人课桌,这个班可以坐多少人?”这本是一道简单的乘法应用题,用两个步骤就可以解决,很多学生很快列出算式:18×2+12=48(人),但有个学生却列式:(12+18)×2=60(人),他因此被许多同学嘲笑,但教师并没有及时反对并批评,而是马上利用这种错误资源,启发该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该学生仔细读题后发现原来是自己将这些桌子都看成了双人桌,将12张单人桌也看成了双人桌,他不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2+18)×2-12=48(人)。这就利用了错题资源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从而提升学习实效。

(四)把握差异资源,提高学生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发育还未成熟,所以对某些数学概念掌握并不牢固;而且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背景各不相同,他们的认知水平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用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全体学生,实际教学效果不是太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遇到实际问题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的见解、意见,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数学技能。
在教学“长方形边的特征”时,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准备好教具:若干个分别是2厘米和1厘米的小棒。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组,再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小棒摆出长方形,通过巡视,教师发现,每组学生摆放的小棒各不相同,有的用六根一样长的小棒摆出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有的用两根长、两根短的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教师利用学生的不同摆放组织教学,让学生自己比较、交流,引导学生理解“长方形对边相等”这一特征。随后,有个学生用两根长度为1厘米的短小棒摆成宽,其中一条长有两根相同长度为2厘米的长小棒摆成,另外一条长由4根相同长度为1厘米的短小棒摆成,这种摆法不同于其他组的摆法,有的学生说“这不是长方形,因为上下对边用的小棒不同”,还有的学生说“挺像长方形的”。这时,教师就要合理地利用这种差异,引导学生充分了解长方形的边的特征。“不同长度的小棒也可以摆成长方形,只要它具有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些特征就是长方形”。这种差异使学生能积极自主地解题,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开发与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发挥现代教学的技术优势,就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创新教师教学方式,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作者单位:宜兴市官林实验小学,江苏宜兴,21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