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备课,有备无忧
作者:周菊仙 日期:
2023-08-30 点击:
次
摘要:备课作为课程的最关键环节,是每位教师的本职工作,影响着整堂课的走向。教师作为课堂的发起者和主导者,需要在前期进行充分的设计和筹备工作,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立足于”两论“和“三思”的核心理念,借助身边的可利用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总结,合理规划思维路线和课程进度,打造一堂集趣味性、系统性、衔接性和开放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课堂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浅谈;小学数学;深度备课;有效措施
教育的改革如春风般席卷课堂,为教育带来希望的同时,也为教师们带来新的课题和挑战,传统教学的弊端也逐渐的显现出来,教师们不得不改变教育思维和方式,摒弃照书宣本式的授课方式,努力的跨出舒适区,向着未知领域进发。在这场战役中教师们做了很多的尝试,虽略有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致命问题。就以“备课”而言,以往教师在备课时,通常都是跟随教材的走向设计的,且大部分的课堂都大同小异,缺乏新鲜感和创意性,再者就是,很多教材中的知识较为零散,若一味的按照教材设计备课,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接受能力和兴趣点存在差异性,流水线式的备课方案无法适用到每个学生身上,效率和质量也很难保证。鉴于此,教师在备课之前,要将教学资源进行深入的探究、挖掘和整合,并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作为核心工作,尤其是小学数学这门学科,要更加注重堆学生思维的引导,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自主意识为主要任务,利用有限的时间发挥出学科的最大优势。同时,将教学的目标及方向进行定位,尽可能关注到每位学生,最终制定教案并细化到每个环节,确保课堂的有序进行。
一、小学数学备课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整体规划,学生实际需求未满足
大部分教师在备课时都习惯依据自己的经验来设计教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也缺乏整体规划,很少将学生的实际需求考虑其中,对于教材内容的知识体系也未经雕琢和深究,容易导致知识体系的混乱,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性,与最初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这种备课方式注定是一场教师的“独角戏”,最终的结果就是教师“苦口婆心”学生却“云里雾里”,无法保证课堂的质量。
(二)缺乏创意创新,学生学习兴趣未激发
很多教师习惯借鉴优秀的教案,但在借鉴的过程中缺乏创新,甚至有的教师直接照搬优秀案例,没有考虑到该教案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最终的结果不尽人意,打个比方,当多媒体走入课堂后,教师们便前赴后继的加入其中,导致整个课堂都是被各中图片、视频、课件等包围,眼花缭乱的视觉盛宴占据课堂,未免喧宾夺主,学生也很难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反而容易产生疲劳感,得不偿失。
(三)缺乏深思熟虑,学生实际能力未挖掘
众所周知,备课是为了更好的完成课堂教学,凸显出课堂的价值。但很多教师将备课作为一种硬性任务,抱着应付的态度敷衍了事,对于教材内容、课程目标缺乏深思熟虑,使得教案流于形式,无法真正的带动课堂,更无法挖掘学生的实际能力。真正的备课是要静下心来认真钻研教材,设计具体的教学纲要和思路,结合本班的实际学情,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方案。
(四)思维过于保守,学生思维发展受阻碍
很多教师在备课中常常出现如下问题,首先在思维上过于保守,被框定在一个怪圈中无法走出,反观很多教案我们不难发现,部分教师过分依赖现成的教案,认为优秀便是好的,殊不知这些对其他人有用的案例却不一定适用于任何人,一味的照搬照抄未必能延续他人的成功,过分追求表面的热闹,却犹如镜花水月般虚无缥缈、不切实际。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克隆的课堂丧失了原本该有的精彩,知识渗透力不足,教学的质量令人堪忧
(五)课堂重心偏移,学生自主意识未开发
很多教师备课时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讲”上,留给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少之又少,无法实现自主意识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遗留的问题越来越多,长期的积压下不仅影响学习进度,更影响学生的心态,更会阻碍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此外,很多教师也反映,在授课时总是不知道要从哪里下手,这是由于教师对教材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导致在讲课的时候思维处于混乱之中,而学生们听完之后也总感觉迷茫,焦虑情绪也随之增加,影响了整堂课的进度。
二、小学数学深度备课的思考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场战役若想打得漂亮,就要做到思维清晰。若是将课堂比作战场,那么教师就像是手握兵权的将领,作战前势必要对整场战役做出预判和分析,最终制定作战路线,教学中亦是如此,小学数学教师不妨在备课时引入“思维导图“,用简单的图像、线条、颜色和符号绘制宏图,首先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搜索关键词和重要信息,将这些内容简洁化、精准化、通俗化,然后总结教学的重难点,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为了最大化的发挥课堂的公平性原则,不妨采取分层教学、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等开放性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再有就是,备课时要将学生的实际需求贯穿其中,只有抓住核心需求方能带动情绪从而激发兴趣,因此,可以将游戏教学、情景教学等带入其中,用心创建集高效性、趣味性、启发性于一体的小学数学课堂。
三、小学数学深度备课的具体措施
(一)着手于“两论”思维,完善课程体系
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了解其重难点知识和目标,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核心,立足于“两论”思维,创建高质量的教案。所谓“两论”包括“系统论”和“方法论”,前者从字面意思可理解为,教师在备课前对整个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挖掘并了解所授知识在整套教材、整册书、整个单元的作用,将重难点知识罗列出来,对知识的特点和规律有清楚的认知,并将每个知识点进行完美的衔接,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效率。由此,笔者认为不妨借助“全景图”的方式,让知识更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后者 “方法论”,实际上是对“系统论”的补充和细化,二者共同贯穿课堂,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例如在备课《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首先确定了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逻辑思维,而教学的重难点则是教会学生分别掌握和判别这几个物体运动和图形的技巧。教师在设计课堂时要先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再加入一些趣味性元素,比如游戏教学、随堂演练等等,这些教学方法都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课程的体系更加完整。小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只停留在简单的线条和轮廓之上,而平移、旋转等更偏向于空间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预留出更多的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空间,引导他们用眼睛观察、用手触摸,培养眼、脑、手的配合。还可以加入“设问”环节,用探究性的问题引发思考,让学生们说一说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例子,思考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和梯形中那些是轴对称图形。帮助学生在实际探索得出结论,明白真理是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取的。
(二)着眼于“三思”教学,建立思维导向
教师在备课时要勇于创新和突破,不拘泥于单纯的文字和图片形式,要立足于“三思”策略,用简单易懂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思维导图设计教案。例如,在备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先确定学生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了解情况,有的学生可能提前预习过,教师可以简单的带学生过一遍,通过一个简单的“手工”游戏,帮助学生认识这些形状的特点,在正式授课时,尤其是计算面积和周长公式时,要有意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注意对这些公式进行区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师可采取分层教学,问题的设置也要具有层次性,再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加入一些趣味元素,激发学生对未知知识的好奇心,利用游戏教学和情景教学微课堂增加童趣色彩。若想培养自主能力自然离不开探索式教学和合作教学,若想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可利用鱼骨图展现知识脉络,利用空白艺术,让学生将剩余的部分填充,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前提是要预留出充足的思考和探讨时间。
(三)致力于“两抓”,坚持学习兼顾
实践是理论的升华和补充,是整节课最关键的环节,教师在备课要“两手抓“,兼顾知识结构与实践相结合,使教与学处于平衡状态,让课堂的每个环节呈现递进状态,同时也要起到很好的衔接性,将书面理论转化为实践认知,成为自己的知识。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先带领学生就这些图形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回忆和梳理,比如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等面积公式分别是什么,再结合趣味性的道具如七巧板、课件、模型等,分析学生的实际学情,有的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尽人意,有的学生对于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易混淆等等,这些因素都是备课环节所要考虑到的,然后就要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教学目标等内容,教师要根据知识点的走向设计具体的活动,利用视频、动画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这些图形特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梯形的周长计算为例,学生对于公式很难理解,教师可以利用“七巧板”,让学生用工具拼出题型,引导学生得出梯形的面积,随后推翻之前的结论然学生也能够逆向思维去推算出梯形面积公式。
总而言之,深度备课是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质量的最佳途径,也是每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深度备课重在吃透教材、摸清教育背景,并且对学生实际需求、学情以及具体环节设定都要兼顾,这是我们永恒的任务和不变的话题,教育永无止境,我们的研究也永不间断,在之后的备课中要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问题,为实现有效备课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爱英. 网络环境下开展小学数学集体备课的优势及途径[J]. 中小学电教,2022,(02):61-63.
[2]王英翠. “带着问题”来备课——小学数学集体备课实效性策略研究[J]. 新课程,2022,(03):12.
[3]赵雪花. 关于“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备课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 考试周刊,2021,(93):88-90.
[4]曹晓榕.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要注重“课”“生”“心”三者合一[J]. 文理导航(中旬),2021,(1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