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徐锋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徐锋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单敏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杭鑫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磊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科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天姝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万英

    环科园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珊珊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霄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魏露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涛

    培源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希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彩霞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菊仙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搭建魅力课堂

作者:王珊珊  日期: 2023-02-14  点击:


   小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节点,而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之下,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中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以及教学内容来开展灵活的实践活动,从而在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同时完成核心素养的培养,并在获得知识体验的同时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可以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数学活动,便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来参与实践活动,从而完成活动项目,获得生活体验和数学体验。在数学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问题,在此期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所以,老师需要对数学活动进行深入分析,利用数学活动的实践性来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整体成效,进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对于数学活动的实践性来说,表现在学生的直接经验之上,以此为基础。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其实就是教授前人所实践得出的知识经验,以前人的教学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创新和拓展。而数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最好便是学生的已有直接经验,将知识利用数学活动,在已有经验上不断累积经验,实现知识的积累;同时,数学活动的实践性直接表现在学生的身心参与上,数学活动的本质便是互动,据了解,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时,若只依靠思想互动来参与是不能更好地完成活动的,需要身体互动践行和尝试,也通过互动来提高活动体验,在活动中实现创新;数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以学生的思维为基础,正如缺少身体活动时思想活动难以践行一样,思想活动缺失,那么学生则无法产生高级认知,自然也无法更好地接受和转化知识,以及在活动中获得感悟和创新。在数学活动中,学生需要通过大脑思考来活动内容转变为认知内容,所以身体互动和思想活动都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必要条件。

在实践中融合生活化元素学生思考

对于小学数学来说,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可以融合生活化元素,这种方式能够利用生活化元素作为学生认知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媒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数学活动状态中,也可以成为数学活动的主题内容。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往往需要一定知识作为支撑,而对于学生来说最具象化,也最可靠的支撑物便是生活化的经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化元素以及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数学活动效率。而在设计数学活动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局限于教师的思想逻辑中,而学生又有没有相对应的生活经验,只有学生们熟悉的事物融入到数学活动中才能发挥更明显的作用。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寻找与知识内容有关的生活化元素,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操场的周长进行预估,估算值在1km左右即可。之后让学生根据预估的结果来亲身走1km。在数学活动开展之前,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1km大概有多长,多数学生都会认为1000这个数很大,所以也会觉得1000米也很,若想走上1000m,需要很久的时间。之后根据先前的估算结果,让学生们根据学校操场周长规划出一个1km距离的活动场地,让学生们亲自走完1km,从而获得对于1km距离的切身感受,并对1km的距离长短在心中有了新的衡量。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明确10m、100m的具体概念,通过这些理解加上和1000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预估1000m,可以让学生11个人手拉手并排站立,让每2个学生之间的间距维持在大约1m左右,从而获得10m的具体认知,并通过的关系概念来推导出100m、1000m的估算距离,具有更加直观且灵活的认知。

、在实践中深入探索,搭建活跃思维的桥梁

数学学科的许多知识点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够理解,因此数学活动不仅要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概念,同时还要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动手操作思考分析的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身体与思维两个方面的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源于实践操作和对比,以及对活动内容所创造出的新的现象,而老师则需要在数学活动的设计上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如可以设计一个“公平比赛”的数学活动,在活动开展前,可以事先准备一些活动道具,寻找一些塑料瓶盖和硬币,在活动设计上,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验证猜硬币与塑料瓶盖正反面的比赛是否公平,让学生以2人为一组分别尝试着参与抛硬币和瓶盖两种比赛活动,并将结果进行记录,最后进行统计。学生们在操作过后通过数据结果的比较能够发现,抛硬币的方式正反面出现的机率基本相差不多,但塑料瓶盖却相差比较大。之后引导学生想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根据瓶盖正反面的出现特征来进行猜测,并试验一下自己的猜想,最终学生都猜测会不会是因为瓶盖并不均匀,一面是空的,在向上抛时会影响到结果。通过这种方式在引导学生利用实践与分析来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了实践是获得结果最可靠的方式,从而对数学活动有着更加深入的探索,以及更加全面的认知。

三、在实践中感知,发展思维能力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活动若想取得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还需要重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对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活动的设计方面,老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分析,提高其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可以结合知识难度来开展小组合作探索的数学活动,如在教学《比例》时,便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一下生活实际,如自行车的基本结构、自行车的骑行方法,再逐步深入到自行车的运动方式,比如引导学生联想一下“自行车链轮转动一圈,车轮转动多远?”这一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联想到圆的相关知识,如周长等。之后可以根据链轮与后轮的周长来设计比例问题“如果链轮转动一圈,后轮也会转动一圈,链轮周长为25cm,后轮周长为200cm,那么在行驶1000m时链轮会转动几圈?”也可以根据链轮的齿数与后轮链轮齿数来进行设计让学生找到大小齿轮的比例关系,便能够算出具体的小齿轮转动圈数。

数学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重视数学活动的开展,并在活动过程中充分贯穿本理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作为主要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