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徐锋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徐锋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单敏

    陶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杭鑫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磊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任科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天姝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万英

    环科园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珊珊

    和桥二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霄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魏露萍

    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涛

    培源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希

    二实小

    加入时间:2022-05-25

  • 薛彩霞

    城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菊仙

    官林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精设有效提问  点燃智慧火把

作者:王珊珊  日期: 2023-02-14  点击:


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贯彻教学意图、师生之间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一个个有效的数学问题就像是点燃火把的火种,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提问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那么,怎样优化数学课堂提问、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质量呢?笔者认为提问作为一门教学艺术,与其他学问一样,同样具有自身的规律。教师要熟练掌握并自如运用这一规律,就必须精心设计、悉心揣摩,用心把握课堂提问的尺度,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和提问的方式,使问题既有针对性又有挑战性,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一、把握提问的尺度

如今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普遍存在低效甚至于无效的现象,也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优化数学课堂提问是我们在数学课堂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课堂中所提问题应避免出现以下情况:

1、质量低下,流于形式。大部分教师没有深入研读教材,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都是些低水平的、简单的问题,学生通常只需要一两句话便能回答。如“是不是”“对吗”之类的问题,学生只需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这样的课堂表面虽然热闹,但由于提问流于形式,缺乏思维含量,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2、问题过小,次数不当。有些老师总喜欢把问题掰开揉碎,讲深讲透,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听明白。这实际上降低了教学内容思维价值,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尽可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创设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问题。另外,有的老师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设计教学提问,提问过多,则必然会降低问题的质量,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太少,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影响教学效果。

3、目标不明,对象不分。在一些数学课上,经常有老师会提这样的一些问题,如“你们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往往折腾了半天,学生就是提不出一个数学问题来,关键就是教师的问题缺乏明确的目标,在问题中数学信息指向性不明。有些教师在选择回答问题的对象时,出现了一些偏差。如只提问好学生,或专提问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部分学生;或对后进生进行惩罚性的提问,让他们难堪。

4、层次不清,坡度不准。教师本身教学思路不清晰,不能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教材的重难点进行设问。所提问题过于直露浅显,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或过于深奥,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找准提问的时机

古语云:学起于思,四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适时抛出问题,启发、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涌动生命的灵性。

1、 在新知的生长点问

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每个新知识的形成都有其生长点,当学生处于新知的生长期时,教师若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用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便能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出心理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例如,在教学“认识百分数“一课时,百分数的意义是由表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的新知生长点是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知生长点引出百分数,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师:六年级要举办投篮比赛,我们班三位同学报名参赛,在一次选拔赛中,甲同学投了25个,投中16个,乙同学投了20个,投中13个,丙同学投了30个,投中18个。你会选择哪位同学代表班级参加比赛呢?……

师:大家都赞同选派命中率高的学生代表班级参加比赛,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命中率,如何求命中率,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百分数。

这样教师由于抓住“百分数”这一新知的生长点,从实际生活中寻找题材,用“派谁参加比赛”投石问路,把解决实际问题和学习新知有机地结合起来,用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指明了学生的探究方向。

2、 在知识的疑惑点问

课堂中,如果学生感到有疑难、困惑时,能适时抓住问题的本质,选准突破口进行追问,就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启迪思维,突显本质,开拓思路。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画圆这个环节时,通过层层设疑,激起学生探究高潮。

师:你们会自己画一个圆吗?怎样画?

生:会。可以用硬币比着画,用杯子盖子比着画……

师:好,那现在你能画出这个圆吗?(用力甩动线拴着的小球,形成一个圆)

生都摇头。

师:看来不是所有的圆都能比着画,告诉你我这根线长5厘米,要画出这个圆就得借助工具,能看书自己找办法吗?

学生迫不及待的看书自学,沉浸在自主探究的乐趣之中,一会儿争先恐后把自己画的圆呈现给老师。当老师再问“怎样画一个半径是6米的大活动圆圈”?更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3、 在教学的重难点问

重难点是一节课的核心和精华所在,也往往是学生最疑惑的地方,也是教学关键之处。教师首先应该深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使设计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其重点是归纳,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观操作,得出0.50.4=54=125100=0.050.04后,围绕教学重点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1)这组比的前项、后项变化了,为什么比值大小不变呢?规律是什么?(2)从右往左,或从左往右,比的前项、后项怎么变化,比值的大小又怎样?(3)比的前项、后项都乘以或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4)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起来?(5)比的基本性质与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联系?举例说明。这样的提问明确、具体,又富有启发性,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4、 在认知冲突点问

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认知冲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教学过程围绕着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展开,始终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激活和开放状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

例如,在讲授《面积与面积单位》时,先设计一个独特的比赛:让两个学生分别涂画一个小长方形和整个黑板面,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涂小长方形比涂整个黑板面容易得多,很自然地引入到“面积单位”的教学上,使学生产生神秘感、好奇心。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分米”后,通过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物、跟大人手掌比大小等活动,使学生形成“1平方分米”的数感,然后让全体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测量教室地面的面积,有问题的同学可以向老师求助。当有的学生还在撅着小屁股卖力地测量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已经跑到老师面前,“老师,这张纸太小了,有没有更大一点儿的?”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教师因势利导 “需要大一点儿的什么?”,从而使学生冲破那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思维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较大的面积单位——平方米,自然而然地被学生在发现、体验、感悟中理解、接受,正如波利亚认为的那样“对你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只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现实的、有趣的、有用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便会唤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疑问,提出问题。

可见,课堂提问的实机把握非常重要。因此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才能鼓起学生的信心;通过分层启发,才能水到渠成。

三、活用提问的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把握好提问的技巧,采用多种提问方法。因为只有恰到好处的提问,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课堂提问的方式很多,笔者列举几种如下:

1、导入式提问。在讲授新课时可以从学生的质疑开始引起深思,教师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新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只有当学生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学生进行“开其心,达其辞”的最佳时机。小学生已初步拥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特别感兴趣,充满着好奇,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触动学生的情绪,唤起心理共鸣,设计新颖问题引入新知。

2、情境式提问。这种提问依据教材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设置的情境之中,切中时机发问,有助于学生回答问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体味到思考的快乐。一位老师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节课,当课堂教学已进行到巩固应用阶段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教师用手托起一叠白纸,提出一个问题情境:“这是长方体吗?”学生齐答:“是。”教师把白纸抽走一部分,问:“还是长方体吗?”学生仍答:“还是。”最后,教师抽剩一张白纸,问:“还是长方体吗?”这下,学生们愣住了,大多数学生说:“不是。”个别学生认为是。此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教师让两方开展辩论。一方说:“因为长方体有长、宽、高的特征,而一张白纸只有长和宽,没有高,所以我们认为它不是长方体。”另一方说:“这张白纸其实是有长、宽、高的,只因为它的高不明显,好像看不到,但还是有高的,不然那么多白纸叠在一起就不会有高了。所以我们说这张白纸也是长方体。”这一方那么富有思辩的回答,使对方也服了。教师经过创设情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展开思辩、争论,最后得到了正确的结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递进式提问。递进式提问就是甲问题是乙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乙问题是甲问题的深入和继续。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有很强的逻辑性。如:学习小数乘法4.38×1.3时,在小数乘以小数法则推导过程中,可这样提问:(1)这道题被乘数和乘数各有几位小数?(2)怎样使被乘数和乘数都变成整数?这时,积会发生什么变化?(3)要使积保持不变,应如何处理积的小数点的位置?(4)你能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说说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吗?这四个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准确地概括出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法则。

4、巩固性提问。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常在讲授完新课后对本课程及相关内容提出几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深化是发展学生记忆力、思维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巩固性提问是进行教学的重要方法。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课尾布置1分钟计算10道口算题,然后提问,要求学生以站立的方式表示回答:“计算完80%的题的同学,错误率为10%的同学;还剩30%的题的同学;100%完成的同学;100%正确的同学。”多角度的提问激发学生快速思考,达到了全面巩固知识的最佳效果。

善教者,必善问,实效性的课堂教学更能呼唤教师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教师在教学时不在于多问而至于善问、巧问。只有教师时时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效运用课堂提问策略,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