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摘要:学校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平台,全心全意为孩子们的身心服务。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在孩子们的成长中起着主导作用,为孩子们的身心发展保驾护航。但学校教育只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因其局限性不能在空间和时间上全方面满足孩子们的成长需求,这就需要借助家长的力量,家校合作,形成合力。只有相互协调,取长补短,齐抓共管,结伴育人,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为孩子们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坚固的基础。本文我将以乡村小学为例,积极探究家校合作共赢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家校合作;结伴育人;取长补短;美美与共
孩子们到了学龄年段,学校便成了他们第二个温暖的家。自迈入校园大门起,孩子们便开启了快乐的校园生活,孩子们的成长离不开老师们的悉心引导,离不开学校这个育人大环境的呵护关爱,但更离不了家长这第一任老师的温暖追随,时刻关怀。家校的初心是一致的,培育目标也是一致的,我想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只有两者心心相印,形成合力,共同把目光聚焦于孩子们,才能打造育人共同体,为孩子们的身心发展助力。纵观教育现状,在家校共育时,双方由于缺失积极的沟通,或是缺乏科学的教育机智,有时易发生一些冲突分歧,使得家校合作陷入困境,家长与老师开始迷茫。
因此,如何打造积极的家校合作模式,如何让双方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取长补短,协作共赢,我做了如下思考:
一、打造“交互式”家校合作平台-------双向奔赴
家校合作平台犹如为老师与家长搭建了一条面对面沟通的的绿色通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也因这便捷式的通道双向互补,相互交融。因此,这种“交互式”的家校合作平台为老师与家长间的有效沟通指明了方向,也为他们之间的相互协作提供了重要保障。我们所指的交互就是指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能够在思想上形成合力,在行动上双向奔赴,在孩子成长中遇到问题时愿意真诚沟通,协商共育,通过这种双向奔赴式的关系,相融共育,共同打造“交互式”式的育人平台。我相信随着这种“交互式”的家校合作模式日趋成熟,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也将更加和谐,他们必将在这样一个有效的育人平台中思想共融,互学互通,共建教育新机制,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助力。
家长和老师之所以走到一起,皆因为那句:“一切为了孩子”,目标一致,自然步伐也将一致。我校地处宜南山区,是宜兴地区一所较偏远的农村小学。近几年来,随着家校共育活动的建构在实现共同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因地处农村偏远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到制约,相对滞后。近几年我校外来务工子女居多,据调查发现很多家长很早就走上打工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缺乏科学的家教理念, 文化素养的参差不齐,教育观也截然不同。在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在共同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家长与老师之间很容易引发矛盾冲突。试想如果双方之间不能达成共识,齐头并进,双向奔赴,那么共同教育问题始终是“纸上谈兵”。 我班很多家长坚持“棍棒教育”,一旦孩子犯错或成绩不理免不了口头上厉声训斥,有时甚至还要动起手来“棍棒教育”,在孩子们眼中爸爸妈妈俨然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很像家中称霸的“老虎”。孩子们在周记中吐露心声,很多时候他们哪怕遇上困扰的问题,也不敢走近与他们最亲的父母,更不敢与他们倾诉,所以很多同学从不与家人分享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宁愿把内心的秘密告诉老师与伙伴。根据此种情况,我想教师应牢牢抓住一切可以与家长朋友面对面交谈的契机,适时把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与家长共享,使家长对正确的教育观有所感知,慢慢吸收内化,有效付之行动。教师应提醒家长在教育孩子前首先自己要摆正心态,多找孩子的闪光点,本着“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与孩子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只有真正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咱们才能量体裁衣。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学校和家庭必将达成共识,携手共进。 因此家校可进行有效协商,合力规划设置统一的目标与要求,缩小步子,逐步携手并进。家访中了解到班里有些家长不好意思与老师交际,特别是一些后进生的家长,有太多顾虑。我想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家长开放日”这一活动契机积极创造条件,主动走近这些家长,真诚交流,增强有效互动。当然以“胆大的家长”带动“胆小的家长”也是个妙招。双向奔赴模式一旦形成,教育必将形成合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校互动的途径有很多,从最简单的电访到最直接的家访都能有效沟通。在沟通中教师应注意方式方法, 家长的信任是实现共育的基础,家长的支持及配合,是实现共育的有力保证。
二、营造积极的家校合作氛围----齐头并进
1.家校共育中学校领导的职责
家校共育中校领导始终是“领头羊”,他们似引路人,全面为孩子们考虑,为全体教师树立榜样,与家长委员会积极沟通,详细的制定切实可行的家校共育计划,同时打造浓厚的家校育人环境,在他们的指导下,老师和家长们目标更加明确,行动上也更加一致。很多老师感叹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通情达理的领导班子,才让我们在教育中遇到困惑时,步履更加坚定,内心更有力量,对教育教学的热情也与日俱增。很多家长也称赞校领导把每一位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处处为孩子们着想,看在眼里甜在心里,对学校工作自当全力配合。
2.家校共育中班主任的职责
在家校共育中,班主任是“外交官”,他们不仅是班集体的引导者、协调者、指南针,他们更为家校互动架构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他们似一头老黄牛,遇到教育问题时,不仅有高敏度的判断力,更应具备极强的执行力。在平时实际工作中,班主任要巧妙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平等的倾听每一位孩子的心声,积极真诚的与家长沟通,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文化素养及沟通技巧,为实现共同育人献计献策。
3.家校共育中家长的职责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作为孩子们的启蒙教育,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影响力极大。当孩子们迈入校园生活,开启学校教育时,有些家长往往有所松懈,家庭教育就停滞不前了,顾此失彼,自然孩子的教育开始缺失,慢慢的暴露出很多的习惯问题。这就需要敲起警钟,孩子的教育需形成合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家长再忙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应与学校积极配合,经常督促孩子的作业情况,时时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平时有空可放下手机,陪孩子一起亲子阅读,在陪伴中了解孩子,走近孩子。
三、创建美美与共的家校“生态圈”-----携手共助
如何将家庭教育构建成学校教育的基础,有效成为学校教育的后备力量,使家庭教育慢慢融入共同育人这一大主题中?如何唤起家长的行动自觉,使他们积极参与育人工作中,建构家校共育稳定持久的“生态圈”?
(一)组建“家长委员会”形成共建共管制度
每学年秋季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学校便牵头制定详细方案,组织班主任共同学习,利用班队课班主任在班集体中进行宣传,由孩子邀请家长,家长先自愿报名,逐步成立家长委员,参与到学校工作中来。我们发现在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中,一批文化素养好、思想觉悟高,处事能力强的的家长成为了家校共育的重要力量。他们热情真诚,任劳任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校服务,为其他家长树立了好榜样。很多家长在他们的带动下自觉参与到我校“家长护学岗”中来,更让我们惊喜的是,在遇到教育孩子们的“头疼事”时,家长们更有耐心,他们会积极主动的与老师沟通,与家长委员会的成员沟通,共同商议,形成合力,教育效果自然得到了提升。家长委员会的建立为生生、师生及家校构建起坚实的桥梁。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每一步保驾护航。
(二)开启“教师访千家”活动,落实积极沟通交流制度
家校共育,静待花开,为了拉近家与校的距离,让家校教育形成合力,我校每年十月都会举行“教师访千家”活动,这是我们二实小的老传统,但我们一直坚持着,用科学创新的教育理念去带动每一位家长,校长还每年在德育处的协调组织下,在班主任的陪同下,利用休息时间走访六年级的部分家庭,她用赠书的方式勉励孩子们认真阅读、勤奋上进。在我们华小的每一位老师心中,家访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访完,我们全体班主任认真总结交流,共同分享教育新策略。
(三)紧抓“活动节日”契机,“邀请家长齐参与”制度
我校只要一有大型活动,如重阳节向老人献礼、爱心义卖活动、校园文化节、故事妈妈进课堂等大型活动,都会主动向家长朋友们发出邀请函,让家长们一起参与活动,一睹二实小学子的新风采。在活动中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感恩之情,集体荣誉感,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文明有礼的二实小娃在茁壮成长,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传递正能量的契机,也是加强家校联系最有效的途径。孩子们说每一次看到爸爸妈妈和自己一起参与学校活动,心里都会特别开心,特别自豪。家长们也笑着说这样有意义的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在家中看不到的一面,一起见证了孩子成长的每一步,这些都是育儿路上最宝贵的记忆。
(四)有效利用网络互动,建立“悄悄话邮箱”制度,
如今我们正进入一个网络新世界,网络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老师与家长,老师与学生沟通起来丝毫不受约束,反而更加便利,我们学校在网站上建立了一个“悄悄话邮箱”,如果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不方便与老师或校领导直接交流,家长或学生就可以把自己的建议或困惑写下来发至“悄悄话邮箱”,对于大家的问题,校长都会认真阅读,与老师们积极沟通,制定最佳解决方案,给家长和学生一个明确的答复。自从“悄悄话邮箱”开展以来,解决了很多学生与家长的困惑。
建立科学有效的家校共育机制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学校主动,家长配合,必将形成合力,各美其美不是美,美美与共才更美。我校将以最真诚的态度,欢迎家长朋友们的献计献策,结伴育人,整合一切教育力量为学生打牢和谐稳定的成长“生态圈” 。
参考文献 :
[1] [ 苏 ] 苏霍姆林斯基 .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 .
[2] 石中英 .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年版 .
[3] 魏书生 . 班主任工作漫谈 [M]. 漓江出版社,2016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