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10-30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因数与倍数》评课稿
今天沈老师在课堂上带着学生深入探讨了“因数与倍数”这一重要数学概念。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抽象性强,沈老师精心设计,思路清晰,讲练结合,注重观察比较、总结提升,学生在经历思考、交流、探索的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本质,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基本方法。我认为今天这节课,亮点主要有三:
一、教学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因数与倍数”的核心概念展开,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逐步揭示了因数与倍数的内在联系。教师首先通过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一实例,得到三个乘法算式,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随后,教师进一步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等数学工具,深入剖析因数与倍数的数学本质。接着,在寻找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因数与倍数。最后,在趣味性的练习中,巩固对因数与倍数的认识。环环相连,结构紧凑,使学生在动态学习中不断深化理解。
二、注重学生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沈老师通过动手操作、游戏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在互动中主动探索因数与倍数的奥秘。在探究“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同时,教师还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知识。
三、练习设计合理,注重知识应用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非常合理,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四、建议与展望
我认为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1. 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试着回忆一下,我们认识了哪些数?”要知道“因数与倍数”不是一种数,而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建立在整除概念基础上的关系,当然现行教学不再强调整除的概念。建议可以换成实际生活中的关系的例子来导入比较合适。例如,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性,使抽象概念更具体化。
2. 在通过算式列举12的因数时,可以适当渗透找因数的方法。根据一个乘法算式或者除法算式一般可以找到两个因数,一对一对写,这样不重复不遗漏。为后面找36的因数提供方法指导。 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不知道是否可行,三年级在教学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的时候,是按怎样的顺序列举的?是否可以从摆成一排,每排12个;摆两排,每排6个;摆三排,每排4个……这样的有序列举,和后面写因数的列举相互呼应。
还有就是在通过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初步认识因数与倍数后,是否先将方框里的数判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这个练习放在之后进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表示的两个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接着再来列举12的因数。这样感觉更合理一些。
这些只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