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10-30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课前准备】
小正方形若干套。边长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
【设计理念】
1.设计体现学科育人,注重知识的整体建构,从唤醒因数的概念到引出公因数的
概念,再到联想公倍数的概念;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从本节课研究公因数概念的活动经验迁移至学习公倍数的研究方法。
2.通过铺图形引出新的数学概念,活动中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在研究时联系实际体会公因数的含义,从感性认知中生发理性思考。
3.注重思维可视化的展示,充分利用板书展示学生的思维和知识的关联。
课前情境创设:
师: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我们先到兰兰家的新房参观一下,不错吧!其实这只是装修公司设计的3D装修效果图!
效果图中兰兰的钢琴背景墙打算使用正方形玻璃砖进行装饰,客厅的电视背景墙打算用正方形大理石装饰(本段录音)。今天我们这节课要请同学们帮兰兰家选材料的尺寸,有信心吗?
一、 初步感受:铺图形和因数的关系
1.师:电视背景墙是个边长6米的正方形。用这6种规格的正方形大理石来铺,
为了便于研究,背景墙看作大正方形,大理石看作小正方形。哪种能将背景墙正好铺满呢?
师:同学们,怎样理解“正好铺满”?对,还要全部用一种规格的铺。
想一想或者算一算:边长几米的能正好铺满呢?
2.课件结合交流展示。
(1)每行铺了?个,铺了几行?师:你是怎么算的?的确正好铺满。
(2)每行铺了?个,铺了几行?师:你是怎么算的?
3.师:想到这4个答案的请举手,你们怎么一下子想到边长1米、2米、3米、6米的正方形能正好铺满的呢?不选4米、5米的呢?(板书1、2、3、4)
生:因为6除以1、2、3、6都能除得尽。联系上节课学的知识,还有别的想法吗?
也可以说1、2、3、6是6的? 4、5呢?是6的因数吗?铺时有剩余。
(同时闪除法中的1、2、3、6)
师:很会总结,用到了上节课中因数的知识来解释。是的,小正方形边长的米数是6的因数时,就能正好铺满。这4种规格的兰兰家可以选择。
录音:感谢同学们的建议,兰兰家将会根据颜色和美观程度作出最后的选择。请同学们再帮他们选一选钢琴背景墙的彩色玻璃砖的尺寸呢!
二、 活动探究:铺图形和公因数的关系
1. 出示例9:
师:哪种砖能将长方形背景墙正好铺满呢?
想一想、算一算,有困难的也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在研究单上铺一铺或画一画。四人小组开始吧。
2.交流:
(1)边长6分米的正方形能正好铺满吗?
生1 :能。 师:你铺或者画了吗?那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1:每行铺3个。你是怎么算的?18÷6=3
铺了2行。你是怎么算的?12÷6=2
的确正好铺满
(2)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正好铺满了吗?
生2:不能正好铺满。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2:每排铺4个,还有剩余。用算式怎么表示?(铺一排,一个算式)
可以铺3行。用算式怎么表示?(再铺2排,一个算式)
不能正好铺满。
4.师: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砖也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生1:3分米。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18÷3=6 12÷3=4
生2: 2分米。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18÷2=9 12÷2=6
生1:1分米。解释一下?
5.师:为什么边长1厘米、2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正方形砖都能正好铺满?(板书连线)同桌可以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师:我们来看看图和算式,是不是这样?“既是”“又是”是什么意思?
这么简洁、凝练的总结,真了不起!
看来,只要边长的分米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就能正好铺满。
在数学上: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会是12和18的什么呢?
6. 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出示边长4的铺的那幅图)
4虽然是12的因数,但它不是18的因数,所以4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
7. 回顾:同学们,刚刚我们进行了两次铺图形的研究,铺时我们都发现了问题;接着我们就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能正好铺满?有时不能正好铺满?在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时,发现了公因数这个新知识。新的数学知识往往就要在这样研究过程中发现。既然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怎么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呢?
三、基于概念,自主探索,形成技能
师:比如:
1.出示例10:
师:先想一想:怎样的数是8和12的公因数呢?
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到8和12的公因数呢?试试把找的过程写在研究单上。
(2) 交流:
*分别列举出8和12的所有因数,再找一找(1、2、4上下合在一起1个椭圆圈,一共3个圈)……。这样就找到了8和12的公因数有1、2、4,其中最大的是4。
师:你是怎么想到先分别列举出8和12的所有因数,再找的呢?
*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12的因数。(找的过程圈一圈)
师:为什么从8的因数中再找12的因数,就会全部找到了呢?
因为公因数一定在8的因数中。
*同样道理,也可以。先找出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8的因数。……
师:这些公因数中,其中最大的是4。4就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
那前面12、18的最大公因数是几呢?
揭题:这是我们今天学到的第二个新知识,最大公因数。
2.同学们表现这么出色,接下来奖励同学们玩个游戏:帮数找家。
(1)之前我们会用集合图表示一个数的因数,还记得吗?谁来分别把8和12的因数全部领回家。
师:齐了吗?那怎么办?
(2)相机出示韦恩图。
(3)看得懂吗?5次亮图(8的因数、12的因数、8和12的公因数、8独有的因数、12独有的因数,师分别问:这表示?这表示?
(3)师小结:这就是数学的魅力,简简单单一副图就能表示出那么多的信息,掌声送给 。
3.小结:同学们,会找两个数的公因数了,还会用集合图来表示公因数了。带着这些经验,要请同学们帮我们学校出出主意了,这是我们学校的寻访活动,新一轮寻访活动又开始啦!
四、解决实际问题,深化认知。
1.播放寻访小队的视频。
五(1)班有15名同学报名了,五(2)班有25名同学报名了,将各班分成人数相同的小队去参加活动,每个小队可以有多少人?
(1)想一想:每个小队的人数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呢?
(2)每个小队可以有多少人,就是求15和25的公因数。
在数轴上怎么找呢?
师:你是怎么找的?
在15的因数上画三角形,在25的因数上画圆。
15和25的公因数有1、5。
每个小队可以有1人、5人。
师:你有什么好建议?
2. 我们在数轴上找到了15和25的公因数,前面两组数的公因数也表示在数轴上。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1)生1:每组都有公因数1。师:为什么每组都有公因数1呢?如果是别的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有1吗?(结合因数的特征来思考,真不错!)
(2)生2: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师:很会观察和联系,因为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所有两个数公因数的个数也是有限的。
师:再请同学们观察最大公因数和它的因数,你们又有什么新的发现?(一次一对对的闪)
是啊,还有这么有趣的关系的啊!1、2、3、6是最大公因数6的因数;1、5是最大公因数5的因数;1、2、4是最大公因数4的因数。
小结:结合因数的特征,我们又发现了公因数这么多的特征。同学们,相关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想是不是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3.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教育局给我们学校配的采样小屋,有两个采样窗口,去采样的同学可以这样排成两队(采样小屋标出来)。左边小路的长度是42米,右边小路的长度是24米(标出长度)。前后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整米数)要相等,前后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可以是多少米?
师:先想一想,间隔距离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出示1米线贴好的样子。这就是常态核算采样的要求
※出示2米间隔的图,小圆圈代表人。这就是封控区核算采样的要求
※出示3米间隔的图,小圆圈代表人。
※出示6米间隔的图,小圆圈代表人。
师:问题解决了,可以有4种方案呢。
录音:感谢同学们提供这么多的好建议,我一定会向学校防疫小组转达同学们的好建议!
五、全课总结:形成知识结构图。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课件4副图:因数、公因数、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公因数的应用)今天的学习过程,你有哪些收获?
1、最后运用新知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解决了学校中的问题。
2、收获了研究生活中数学问题的一般步骤。
今天我们研究了小正方形铺图形,如果有要用小长方形铺图形呢?哪种正好铺满?
师:两个数之间如果有因数的关系,就会有倍数的关系。其实在铺图形时有的同学还想到了倍数的知识,你又能联想到什么知识呢?
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同学们可以试着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先去研究一下两个数的公倍数。
六、手写板书。
板书:
铺图形
小正方形的边长
大正方形的边长
小正方形的边长
长方形的长
长方形的宽
除法算式
因数
倍数
公因数(这是标题字大点)
最大公因数(这是标题字大点)
2个数
3个数
发现问题(黄色的字)
提出问题(黄色的字)
研究问题(黄色的字)
预备课内容:
1、练习8、12、18、15、25、24、42的因数。
学生的格式 8的因数(或直接8):1、2、4、8。
2、聊一聊因数的特征: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本身,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3、用边长1厘米、2厘米的铺一铺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问一问,为什么1的能铺满? 2的不能?
这是教育局给我们学校配的采样小屋,有两个采样窗口,去采样的同学可以这样排成两队。左边小路的长度是42米,右边小路的长度是24米。前后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要相等,前后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可以是多少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