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10-30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认识三角形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5-76页例1、例2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第80页练习十二第1-4题。
教材简析:学习苏教版四下《认识三角形》之前,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一些表面呈三角形的物体,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能画出三角形。因此,本节课是利用学生的原有认知,把学生对三角形外形的感性认识抽象成理性概念;引导学生理性认识三角形的高,并将三角形的高从生活中高矮的概念里剥离出来,感受生活物体的高矮与三角形的高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学会画高。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具体的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和探索多边形的相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画图等活动,认识并能说明三角形的特点,了解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高,能画出三角形底上的高,体会三角形高和底的对应关系。
2、使学生借助操作、观察等活动抽象、概括三角形特点及三角形高的特点,提高观察、感知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数学是客观事物的抽象,产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发展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点以及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找一找。
课件出示例1的场景图。
引导:仔细观察一下,你能在图中找到三角形吗?请你找一找,在图中画出你找到的三角形,并和同桌交流。
交流:展示学生找出的三角形,并指名说说已经了解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说一说。
提问: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也见到过三角形?
学生举例。
小结:看来,生活中到处都有三角形。
3.揭示课题。
谈话: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特点呢?三角形还有哪些知识需要我们去探究
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研究它。(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从教材提供的大桥图入手,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既唤醒了学生对三角形的有关认识,也为学生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特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新问题,指明研究方向,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画一画
引导:先在头脑中想象出三角形的样子,然后用直尺在本子上把它画下来。
(2)比一比
呈现几位学生画的三角形。
提问:这些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各不相同,但是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指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
(3)辨一辨
出示一些图形依次让学生辨析。
明确: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4)看一看。
教师示范画三角形,并在图中标出顶点、边、角。
指出:同学们非常认真地观察并发现了三角形的特点,知道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大家还说到三角形的角、边和顶点,这就是三角形的角、边和顶点。
(5)说一说。
引导: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能和同桌互相指着你画出的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吗?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小结:三条线段首位相接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
2.展开练习,巩固概念。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先独立判断。
交流: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为什么?
强调:只有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2)出示“试一试”的方格图。
谈话:三角形有3个顶点,是不是任意3个点都可以画一个三角形呢?从上面4个点中任选3个点作为顶点,试着画一画。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提问:从这 4个点中任选 3个点作为顶点,都能画出三角形吗?哪 3个点不能?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3个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不能连接成三角形,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3个点,都可以连接成一个三角形。
(设计意图:一般来说,学生画出的三角形尽管各不相同,但都符合三角形的基本特点。这时,仅有正例是不够的。教师出示一组反例,通过正、反例的对比,能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接着的练习环节,及时巩固了相关知识,又从另一个侧面,也就是“怎样的3个点可以连接成一个三角形”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特点的认识。)
3.动手操作,认识底和高。
(1)量一量。
课件出示例2中的人字梁图
提问:你知道图中画的是什么吗?
引导:这个人字梁是三角形的,你能量出人字梁图的高度吗?先在作业纸上 量一量,再和同桌说说你量的是哪一条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
交流:你量的是图中的哪条线段?长度是几厘米?它有什么特点?
(2)看一看。
演示:如果我们把人字梁所表示的三角形画下来,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强调画高时用虚线,标出直角符号,并在所画的线段旁注明“高”),这条对边就是三角形的底。
追问:对着图形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和底?
(3)画一画。
出示例2后的“试一试”
提问: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吗?
学生画高,教师巡视。
交流:你是怎样画的?这条高和已知的底是什么关系?
强调:先找到与底相对的顶点,然后向底边画垂直线段,并标出直角符号。
4.巩固画高方法。
出示“练一练”第2题
学生量底和高,记录数据。
交流: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追问:这 3条高的位置,怎么有竖有横,还有斜的?
指出:高和底是相对应的,底的位置决定高的位置,同样高的位置也决定底的位置。三角形的任意一条边都可以看作是底,从这条边相对的顶点到它的垂直线段,就是这条底上的高。
(设计意图:从观察人字梁到量人字梁的高度,突出了量高的方法,以及所画的线段与横梁所在线段的关系,为学生自主建构三角形的高的概念打下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边画图边讲解,使学生对三角形的高与底的认识更加到位。接着让学生亲历画高的过程,在模仿中探索,并通过师生交流理解并掌握画高的方法。最后,组织学生量三角形的底与高,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三角形的高。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操作技能,培养观察和操作能力。)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画高,教师巡视。
交流:先展示正确的画法,并指名说说是怎样画的。然后,出示错误的画法或画得不准确的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怎样就可以避免错误或画得更准确?”
提问:第三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它的底和高有什么特别之处?
指出: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把一条直角边作为底,另一条直角边就是它的高。可以说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
2.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要求:在方格纸上分别画一个底5厘米、高3厘米和一个底3厘米、高5厘米的三角形。
先让学生按要求画三角形,再检查画出的三角形的底与高是否符合要求,然后交流是怎样画的。
拓展:出示两个等底等高但形状不同的三角形,提问:“这两个三角形的底相等吗?高呢?它们的形状相同吗?像这样的三角形能画多少个?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的习题资源,合理用好用足教材习题,让练习活动层层深入,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画一画、说一说、议一议等具体的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对三角形基本特点的认识,积累操作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四、回顾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我们今天再一次认识了三角形,你有什么新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