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10-30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5-56页,例1、练一练,第58页第1-4题。
教材分析:运算律是小学数学中唯一以定律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中,计算教学在前,运算律教学在后,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对运算律的学习,特别是加法交换律的认识,在低年级进行加法验算中,学生已有初步感知,但运算律的价值并不仅限于的验算,更大的价值在于简便计算,这是需要学生对基本计算算法和算理熟练掌握的为基础。苏教版教材在四年级下册开始正式学习运算律,也是考虑到这一点。学生有了充足的计算经验和熟练的计算技能,再来学习运算律是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说明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掌握运算律的使用方法,初步感知运用运算律可以进行简便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理解归纳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渗透初步的代数思想,培养符号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息,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加法运算律并能运用。
教学难点:运算律的模型建构。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精心设疑
交流:同学们,在二年级下册我们刚学习二位数加三位数时,做完一个竖式计算后,书上问了这样一句话:“要知道算的对不对,可以怎样做?”还记得你们是怎么做的么?
指出:为什么交换加数再计算一遍就可以来检验计算结果对不对呢,这里面是什么原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揭晓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获得猜想
(1)初步感知
出示例1
提问: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求跳绳有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板书:28+17,17+28)
我们列出了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不同?
指出:这两个算式的两个加数位置不同,28+17第一个算式是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17+28是用女生人数加上男生人数。
提问:如果不计算,你觉得它们的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通过计算来验证一下。
指出:两个算式虽然加数的位置不同,都是回答了同一个问题,所以它们的结果应该是相等的。通过计算也验证了我们的想法。我们就可以用“=”连接它们,也就是说28+17=17+28。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紧扣数量关系列出不同的算式,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让学生先不计算,猜测算式结果的关系,初步渗透猜测、验证的归纳思想,同时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2)提出猜想
引导:仔细观察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说明:通过对这一个算式的观察,我们发现它两边都是加法,两个加数相同,得数也相同,但加数交换了位置。
猜想:任意两个数像这样在加法里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都会相等么?
2、正反例验证
引导:一个式子的说服力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能再写出一些加法算式,把它们的加数位置换一换,算一算得数是否相等,两个加法算式能否用等号连接呢。
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反馈。
质疑:同学们找到了大量的例子,都符合我们刚刚的猜想,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你能做出多少个算式来验证?
那换个角度再来想一想,你们找到都是符合的,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谁找到了?
3、概括规律
小结:虽然同学们写的加数各不相同,但是都包含着相同的规律。你能用文字来描述一下,两个数相加,有怎样的规律呢?
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追问:你还能把它表示的更简单么?
说明:在数学中,我们会选择用字母来表示一般规律,如果用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可以怎样写呢?
(板书:a+b=b+a)
4、数形结合再次验证
交流:数学是严谨的,仅仅通过举例验证还不够严密,还有没有更为一般的方法呢。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数形分离万事休”。我们不妨用图形再来验证一下这个规律。
出示线段图。
小结:结合图形我们可以确信,这个规律是成立的,对任何两个加数都普遍适用,我们把它叫做加法交换律。
5、回顾反思
交流:刚刚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先从一个算式中发现了一个特殊的规律,进而猜想,它对其他加数也成立么?然后进行了大量的举例验证,举正例还不够,我们还想有没有反例,举例还不够,我们还想用图形来验证。最终,对它的成立确信无疑,得出加法交换律。这就是我们数学中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规律的探索要重在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体会数学归纳的方法,以及严谨的思维。通过例题中寻找到的等式,引发学生思考,培养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接着通过让学生大量举例,和寻找反例,逐步清晰规律的模型,进而抽象为字母表达式。通过数形结合再次验证加法交换律的一般性,不仅让学生体会数学方法的多样,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而且能让学生感受更为一般的逻辑推理方式。)
三、加法结合律
1、引导发现
提问:要求跳绳和踢毽子一共有多少人?你打算怎样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板书:(28+17)+23=28+(17+23))
追问:观察这个式子,你发现什么?
说明:第一种方法先求跳绳的人数,再求一共有多少人;第二种方法先求女生的人数,再求一共多少人。两道算式加数都相同,排列顺序也一样,括号的位置不同,算式和计算的顺序不同。但结果都是跳神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所以得数相同。
2、提出猜想
提问:看到这一个算式,你有什么猜想呢?
猜想:三个数相加,先算前两个数的和,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和,结果一定相等么?
3、探索验证
提问:你打算怎样验证呢?
追问:可以通过图形验证么?
出示线段图,利用图形验证。
4、概括规律
提问:看来三个数相加,先算前两个数的和,与先算后两个数的和,得数相同,可以把这个也用字母来表示一下么?
板书:(a+b)+c=a+(b+c)
指出:这是加法的另一个运算律,叫做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四、练习巩固。
五、回顾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