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10-30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内容整合 知识融合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是概念课,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么?蒋碧云老师的这节课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带领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在实践操作中具体感知,收获满满。
1、利用生活模型,助力学生理解把握。
数是抽象的,数的概念更是抽象的,但蒋老师引入“装修材料”,让学生自己寻找“正好铺满”的方砖的边长和要铺的大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发现“1、2、3、6都是6的因数”,再到小组探寻“铺满大长方形的小方砖”,再一系列操作后发现要想“正好铺满”,选的6“都是”12和18的因数,进而引导出“公因数”这一概念。整个概念的探寻、知识的建立得益于蒋老师进行了知识内容的整合,找准了数学逻辑的“引入点”、学生思考的“转折点”、教育深入的“发力点”,围绕关键问题进行深度探究,获得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2、数轴体现数感、感知数感
在学生有“公因数”这个概念后,如何更好地理解“公因数”呢?蒋老师适时利用了集合圈,且有层次的让学生进行辨析“数不够,有没有更好的角度表达8和12的因数”,以问题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思考,一步一步,得出8和12的公因数如何在集合圈中表达。数轴,在数轴中一面了然发现“最大公因数”这个概念。
3、深度思考,知识迁移
蒋老师融合了当下“全员核酸”排队问题,将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进行融合,引领着学生全身心参与、体验成功。数学本身就是有逻辑的,蒋老师通过“如何选择小长方形拼大正方形”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推导两个数间有公因数,也许还有“公倍数”这个概念,促进了学生理解性的学习,获得发展的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