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褚明月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褚明月

    宜兴市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佳伟

    东坡小学

    加入时间:2023-10-30

  • 曹歆予

    宜丰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碧云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旭佳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萍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瑛姣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邰欣仪

    湖㳇实验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汤婷烨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超峰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琴芳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亮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夏天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皎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由一题引发的数学小课题研究

作者:邵瑛姣  日期: 2023-03-08  点击:

[课前研究]

一、研究知识本质

《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一种计策、谋略,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节课旨在从计算的角度,借助几何直观,把分数连加计算转化为相对简单的分数减法计算,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策略的应用过程和特点,提高应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借助几何直观转化?为什么可以这样转化?还有哪些类似问题也可以这样转化?基于学生的现实基础和思维发展水平本着用足、用好例题的本意,笔者借助几何直观对例题进行深度挖掘,从而进行小课题研究,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调查学生起点

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已经接触解决问题的策略了,对策略的学习已有一定的认识和感悟。本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继续研究转化的策略。对于转化的策略,学生同样并不陌生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等等,都是转化策略的应用。而且例1已从平面图形的角度体会了转化策略的应用过程和特点。 但对于计算如何与转化相对应,学生还是断层的。所以本节课旨在把“术”“形”结合,从直观图上更好地体会转化的算理,并由此引发小课题的研究,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最终实现“术”“理”共融

 

[教学实践]

教学环节

课堂体现

一、具身感知,搭建思维支架

 1、出示例题:计算+++

 生1:先通分后计算。(全班无异议)

 师:那计算++++……+呢?你还打算先通分再计算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2:通分太麻烦了,必须另辟捷径了!

 2、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3:我们采用画图方法,从简单问题入手,先研究了+++如图1,发现可发现可转化成1—,那++++……+就可以转化成1—

  生4:我们在画图时发现,在表示最后1个分数时,会剩下和它相同的1个分数,所以求前几个分数的和,只要把1减去最后一个分数。

 

 

    

    在计算+++时,学生因为没有经验,所以首先想到的是通分计算,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当后面继续要加到时,通分计算显然已行不通了,这时学生在认知上遇到了障碍。“遇到问题就画图”这个方法提醒了大家。于是从简单问题入手,发现求前几个分数的和,只要把1减去最后一个分数。

    画图的方法帮助大家解决了这个难题,也让学生具身感知了用图形可以帮助解决计算难题。

二、由“点延“线”,体悟知识关联

 3、异中求同

(1)计算1-------

  (2)计算++++

  (3)计算+++++

   生1:第(1)题,把图1继续分下去,发现就等于最后1个分数。

   生2:把图1继续分下去不难发现++++=-=

   师:为什么不是把1去减去呢?  

   生3:因为不是从开始加的。

 师:的确,起始加数的改变,会引起减法算式的改变。

 生4:第(3)题,我们通过先画图(图2),发现可以转化成-

 师:像这样后1个数都是前1个数的的一列数相加,我们可以称它为“”问题。这类“”问题到底可以转化成怎样的减法算式呢?我们把原式和转化后的式子进行比较:

        原式

 

      转化成

    +++

      1-  

    ++++……+

      1-

    ++++

      -

  +++++

      -

 

     

   生5:我们发现了“”问题:++++……= ×2-

    

 

   这一部分安排了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面是异中求同,共安排了3道习题。

   第1题是把例题中的加法改成从1开始减;第2题是改变起始数,从开始加;第3题的加数都改变,3道题虽然从形式上都不相同,但在画图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其实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后一个分数都是前一个分数的真正体现了形散神不散。学生在算式与图形的结合中、在变与不变的辨证中深切感知了“问题的解决方法,真正体现了异中求同。

 

 

 

    4同中求异 

师:“”问题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规律呢?

计算+++

生1:我们参照“”问题画法,“”问题是涂1个空白2个,涂1个空白2个……如图3,这样分下去,最后整个图形就是由2个“+++”加1个空白分数合成,从而可以得到+++=(1-)÷2。

 

 

、由“线”拓“面”,揭示知识本质

    5挖深水井  

师:同学们,通过画图我们解决了“”问题和“”问题,那“”问题、“”问题……是不是有相同的解题方法呢?

    小组讨论后反馈。

    生1:我们组研究了“”问题:计算+++,从图4可以看出整个图形就是由3个“+++”加1个空白分数合成,所以涂色部分等于(1-)÷3。

    生2:我们组研究了“”问题:从图5中直观可以看出整个图形是由4个“+++”加1个合成, 涂色部分等于(1-)÷4。

    生3:我们把”问题、“”问题、“”问题和“”问题这些算式与图形结合进行比较,从而可以推出“”问题就等于(1-最后1个分数)÷5,“”问题就等于(1-最后1个分数)÷6。

   生4:也就是++++……=(1-)÷(a-1)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你们发现的就是当a为≥2的自然数时,关于几分之一的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第二层面是同中求异,重点解决后一个加数是前一个加数的即“问题。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又发现,它与“问题画的图不一样,显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这时探究的热情显然已被激发。

 

 

 

这时”问题、“”问题的探究已是呼之欲出了,学生自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在图与图的碰撞中,在式与形的比较中,同学们很快就得出了计算的方法,并找到了它们的其同点:

”问题可以转化成(1-最后1个分数)÷3

”问题可以转化成(1-最后1个分数)÷4,从而推算出”问题可以转化成(1-最后1个分数)÷5,“”问题可以转化成(1-最后1个分数)÷6……知识由点形成面。

    

 

“儿童的智慧都在指尖上。”当孩子们借助图形帮助解决这么繁琐的计算问题时,这种成功的喜悦是什么都比拟不了的。转化的策略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孩子们的心中,从而内化成数学思想,伴其学习一生。

 

四、由“面”架“体”,完善认知体系。

生5:老师,我们发现不光在分数中具有这样的问题,在整数里也同样具有这样的问题。

如:计算128+64+32+16+8+4+2+1,我们通过画图6发现128+64+32+16+8+4+2+1=128×2-1,符合”问题计算规律。

生6:我们发现,如果把这个算式倒过来看,整数的计算就是把“1”不断累加,上述分数的计算就是在把“1”不断分割。

师:同学们的发现太棒了!你们从数的整体关系网中感受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的建构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画图的过程中,孩子们又发现分数中有这样的问题,整数中同样也有这样的问题,由面架体,完善了知识体系,让自己的数学研究又上了一个层面。

[课后感悟]

一、借助策略,引发探究需求

策略是一种学习方法,是一种数学思想。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就可以借助策略来帮助理解。如计算++++……+,通分方法受到限制时,学生想到可以画个图,希望从图中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画怎样的图能表示这个算式呢?因为在表示这个分数时,是画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所以想到可以画一个正方形表示1”,于是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先研究+++发现可以转化成1-于是推算出++++……+可以转化成1-从而初步感知,像这样的加法算式可以转化成减法来计算。由一“题”入一“境” ,学生在这由“题”到“境”的过程中,感受到的不仅是由“加法”到“减法”、由“式”到“形”的思维的转化,更主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成功的乐趣。

 

    二、借助直观,实现术理共融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为实现借助图形来理解算理,在初步研究了例2后,我们又通过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的变式练习,重点研究了问题和”问题结合图形并厘清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课堂有了延伸才有了生命,数学的学习更需要的是突破浅表的知识层面,向更深、更广地教学延伸。这时”问题、“”问题的探究已是呼之欲出了,通过小组研究,“式”与“图的有机结合,发现”问题可以转化成1-最后1个分数)÷3”问题可以转化成1-最后1个分数)÷4,从而推算出”问题可以转化成1-最后1个分数)÷5,“”问题可以转化成1-最后1个分数)÷6……这个深水井挖得好,把知识由“点”向“线”横向进行跨越拓展既让孩子们学会了转化的策略,而且理解了为什么可以这样转化,从而真正理解掌握对象的本质内涵“图”与“式”的有效结合,让孩子们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为我们的深入探究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三、借助小课题研究,提升思维品质

    陶行之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教会学生怎样进行数学思考和课题研究,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课堂的行为落实。本节课上,从”问题延伸到”问题再到”问题”问题从而推算出”问题问题,直至整数范围的研究,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架体的过程,几何直观与计算的有机结合,让孩子们在由一道题的研究引出的一个系列问题的研究,并作为一个课题进行探索。孩子们在数学学习探究的过程中,积累了活动经验,使操作、思辨、概括总结等高阶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且引导学有余力的同学把这一课作为引子,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展开小课题的研究,最终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