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褚明月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褚明月

    宜兴市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佳伟

    东坡小学

    加入时间:2023-10-30

  • 曹歆予

    宜丰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碧云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旭佳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萍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瑛姣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邰欣仪

    湖㳇实验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汤婷烨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超峰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琴芳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亮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夏天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皎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经历操作过程 建构概念模型

作者:邵瑛姣  日期: 2023-03-08  点击:

[课前研究]:

一、研究知识本质

《认识厘米》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1-63页的内容。从知识的本质角度来看,这是小学阶段学习计量单位的起始。教材要求学生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学生尺,认识1厘米,几厘米,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用直尺来量物体长度,了解和运用身体尺,掌握研究长度单位的一般方法,为下一课认识米,以及下学期认识分米和毫米做铺垫。

二、调查学生起点

学生虽然具有初步的“比较物体长短”的经验和基础,但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对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因此“认识厘米”的教学需要遵循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生动且深刻地认识厘米。

[教学实践]:

教学环节

课堂体现

一、 学生经历类似于数学家建模的再创造过程——初建模型

1.出示两根随意摆放的彩带(能一眼看出长短的)

师:比一比,这两根彩带哪根长,哪根短?

师:很明显,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两根彩带的长短。

2.出示随意摆放的另两根彩带

师:你能一下子看出这两根彩带谁长谁短吗?

出现不同意见,指出:要想准确知道谁长谁短,我们可以把彩带的一端对齐,这是比较物体长短的重要方法。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借助手掌等来测量......

师:你们真聪明,古人在比较物体长短,测量物体长度时,就借助了别的工具。

3.借助不同工具测量彩带长度,引起统一标准需要

师:老师把其中的一条彩带请到了我们身边,它到底有多长,也就是它的长度是多少呢?老师借助数学书来测量了一下它的长度。这条彩带大约有两本数学书长。

师:接下来,请小朋友借助手边的工具来量一量彩带大约有几个这样的物体长。

学生交流

师:刚刚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根彩带的长度,为什么他们说的数量不相同?(指其中不相同的)

生:用来测量的工具(物体)长度不一样。

追问: 是啊,用来测量的物体长度不一样,得到的数量就不一样。

师:刚刚我们用来测量的物体不一样,为什么得到的数量是相同的?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比一比。

师:原来他们用来量的物体长度一样。看来,测量的标准不统一,得到的结果答案不统一。为了得到一致的结果,那么用来量的物体长度就要一样,也就是要统一测量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长度单位。

4.引出直尺

师:下面我们就把这样长的一根小棒作为统一的标准,它的长是1厘米。我们就用它来测量长度。

师:这根彩带有几根小棒长?用小棒去量,可以摆3根1厘米长的小棒,它的长度就是3个1厘米,就是3厘米。

师:这条?(5根小棒长)

出示很长的线段,师:你们还愿意这样一根一根地摆下去吗?(生:不愿意)是呀,太麻烦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用尺量。

师:你们真聪明,古人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也遇到了刚才的麻烦,他们就把很多这样(1厘米长)的小棒一根一根连在一起,再加上一些细线,就变成了一把尺子,这样测量起来就比较方便了。

师:小朋友们,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尺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请大家从台肚里拿出你们自己的尺,认真观察,看一看,尺上有些什么?

师:这一条一条的竖线(课件出示),它们叫作刻度线。

师:对,还有数。直尺上不同的数表示的其实就是不同的刻度。(出示课件一起读出来:刻度0,刻度1......)

师:刻度0,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还有什么?这两个英文字母是厘米的英文缩写。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

    

 

 

课始,通过两组彩带比长短,从能一眼看出长短的两根彩带,再到差不多长,无法直接判断长短的两根彩带,由浅入深,自然地产生借助其他工具的需要。

 

 

 

 

在自主探索“彩带的长度是多少”的过程中发现测量的标准不统一,得到的结果答案就不统一,这样子就会有很多麻烦,从而真真切切地产生要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引出厘米尺的时候,让学生经历类似于数学家建模的再创造过程,他们把很多这样(1厘米长)的小棒一根一根连在一起,再加上一些细线,就变成了一把尺子,这样测量起来就比较方便了,初建出数学模型。

 

 

 

 

 

二、学生参与探究学习——深化模型

(一)认识1厘米

1.认一认

师:你们能在尺上找到1厘米吗?

师:我们找着找着,说着说着,发现什么啦?

小结: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 比一比

师:1厘米究竟有多长呢?想不想自己来比划比划?

师:请从学具筐里拿出最短的小棒,它的长度是1厘米。大家感觉1厘米长的小棒怎么样?

师:为了记住它的长度,我们一起做一个小游戏。

师:握紧拳头,变成孔雀,小嘴张开,放入小棒。手指不动,抽走小棒。看一看,1厘米大概有多长,把它记在脑子里。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厘米有多长。

师:记住了吗?睁开眼睛。游戏继续。握紧拳头,变成孔雀,小嘴张开,张开1厘米。比划的对吗?放进小棒,进行验证,适当调整。

小朋友们比划的可真准。记住1厘米的长度了吗?

3. 找一找

师:接下来,请带着1厘米的眼光,想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也可以在学具筐里面找一找。找到后,用刚才1厘米的小棒比比看找得对不对。

师:感受到了这么多的1厘米,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呢?

师:是的,1厘米很短,所以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二)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1厘米,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几厘米。请小朋友们在尺上找一找2厘米有多长?

师:有没有不一样的?

追问:为什么它也是2厘米呢?原来,有2个1厘米,长度就是2厘米。

师:请小朋友们继续在尺上找一找5厘米有多长?

发现5个1厘米就是5厘米。

师:小朋友们,通过在尺上寻找几厘米,我们发现: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几厘米就是有几个1厘米。

师:刚刚找到这么多不同的5厘米,观察这些数,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用右边刻度减去左边刻度可以算出线段的长度。

(三)量一量

师:老师这儿有一支蜡笔,它有多长呢?怎么知道?拿出作业纸,自己试着用尺去量一量。

展示两种不同起点(0-6,1-7)

师:比较这两种量法,你们喜欢哪一种?

小结:用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一般把物体左端对着0刻度,看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出现错误量法(如斜的和没有对准0的情况)时,及时纠正。

师:用尺测量物体长度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小结:尺要贴紧边,从零开始量最方便,只要看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请小朋友们拿起桌上的橡皮,你能来估计一下这块橡皮有多长吗? 估得准不准,我们来用尺子量一量。(四)画一画

师:刚才小朋友自己动手试一试,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下面老师要请大家画一条长度正好是4厘米的线段,你能画出来吗?

反馈交流:你是怎样画的?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小结:沿着尺的直边,摁住直尺,从刻度0画到刻度4就是4厘米,还要标上端点和4厘米。

 

通过认一认,比一比,找一找,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到了新知的生长点。

认一认,学生通过在尺上寻找一厘米和动手比划出一厘米,能很好地建立起1厘米的空间观念和概念模型。

 

比一比,特别在用手比划1厘米这一环节,学生开启了正确感知1厘米的进程,闭上眼睛就是建立1厘米表象的过程,还要利用表象再次进行动作操作,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找一找,到身边寻找1厘米的生活原型,更是活学活用,加强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深化了厘米数学模型。

 

 

学生在形成1厘米的空间观念和模型后,因势利导与学生多维度地来认识2厘米,5厘米,从而发现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几厘米就是有几个1厘米,并适时延伸到用右边刻度减去左边刻度也可以算出线段的长度!

 

 

 

 

 

 

 

量一量和画一画的过程就是对1厘米和几厘米等长度认知再次调节和加强巩固的过程。动作操作和表象操作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帮助学生强化了对厘米的认识。

 

三、学生运用数学模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模型

师:小朋友的身边还有2根小彩带呢!先来看到这根红彩带,到这是1厘米长。不用尺,你能来估计一下这根红彩带的长度吗?

生1:利用1厘米的身体尺。生2:和之前橡皮的长度差不多。生3:和彩带上的1厘米比较,大约有4个1厘米长。

师:我们继续看到蓝彩带。你能估计一下它有多长吗?

生1:利用1厘米身体尺量。生2:和上面4厘米彩带比照。生3:折一折。

师:找到了这么多的方法,老师都有点佩服你们了。看来在估计物体长度的时候, 可以借助脑海中的一厘米,借助身体尺,还可以通过和其他物体的长度比较得来。

 

 

 通过对红彩带蓝彩带的长度进行估测,可以利用身体尺,可以利用其他物体的长度对比等等,进一步巩固了对1厘米长度的认识,练就了度量的操作技能。

 

四、全课总结,梳理知识结构

师:学到这里,让我们放慢脚步,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师:小朋友们,你们真了不起,不仅知道了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还会用学生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你们都是小能人,你们想不想接受老师的挑战,来帮老师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如果用学生尺量一个毛线团(实物)的长度,你觉得怎么样?用厘米作单位还合适吗?

师:长度单位的学习才刚刚开始,以后我们会学到更多的长度单位,会接触到不一样的尺,从而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在全课总结的环节,通过“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历程,感悟知识结构。

最后的挑战操作,蕴含了长度模型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为后面学习“米的认识”建立了可操作的、实用性的模型基础。

 

[课后感悟]:

一、注重实施观察、操作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

课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1厘米和几厘米模型的建立,遵循了观察实物、动手操作、形成表象、强化图像的科学认识过程,实现了生活数学到学科数学的巧妙过渡和有效链接。在认识1厘米时,安排了三次操作: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牙齿、鼻孔、眼睛、纽扣、校徽的宽度等等,这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操作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学的过程和知识产生过程两条线索巧妙的并行、发展,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深度。

二、注重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这节课秉承《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特别是引导学生由1厘米到几厘米的认识过渡上,流畅、自然,“发现”的学习方式,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研究能力。动手操作和表象操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相互结合,在用手比划1厘米这一环节,学生开启了动手操作正确感知1厘米的进程,闭上眼睛就是建立1厘米表象的过程,还要利用表象再次进行动作操作,在此过程中两者互为补充,促进和强化了对厘米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注重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生活数学化的过程就是建模的过程,而数学生活化的过程就是用模的过程。到身边寻找1厘米的生活原型,就是活学活用,加强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深化了厘米数学模型。

在建模完成以后,注重模型的应用,通过设计的估测红蓝彩带等活动,不但体现了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也使学生对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了深刻的体验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