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褚明月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褚明月

    宜兴市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佳伟

    东坡小学

    加入时间:2023-10-30

  • 曹歆予

    宜丰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碧云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旭佳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萍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瑛姣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邰欣仪

    湖㳇实验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汤婷烨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超峰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琴芳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亮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夏天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皎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在经验中生长 在比较中建构

作者:邵瑛姣  日期: 2023-03-08  点击:

[课前研究]

一、研究知识本质

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单元的教学内容。它前承两步混合运算,后接小数混合运算。教材并没有直接给出运算法则,而是让学生联系具体的情境,结合三年级已经学过的运算法则,探索三步混合运算,并通过具体的商店购物情境,体会运算顺序及简便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运算的本质即是算理的理解以及算法的掌握。三年级时,学习的是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现在要学习的是三步混合运算,其运算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从两步升级为三步,但其算理与算法是统一的。

二、调查学生起点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大都掌握了基本的运算法则,算式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或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学生感到困难的是对算理的理解和表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结合情境沟通算理与算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计算的过程做出合理性的解释,让学生在理解中进一步掌握运算法则。

[教学实践]

教学环节

课堂体现

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课前热身:

算24点:2、4、10;4、4、7;6、2、8。

1.回顾。

说说下面每题的运算顺序。

(1)240-69+120      50÷10×6

引导回顾:算式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1)12×3+5         36-120÷6

引导回顾: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或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 引新。

    谈话:这是我们三年级时学的知识,现在我们已经四年级了,要迎接更大的挑战。老师把这算式变化一下(把复习题中12×3+15后面添上“×4”,并隐去其他算式)。

揭题:原来的两步计算,现在变成了三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课前设计经典的“算24点”游戏,既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敏捷性,也复习了不含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通过两组算式,快速回顾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两步运算式子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引出本节课的三步混合运算,衔接自然,启发之后运算法则的迁移应用。

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一)研究乘加(乘减)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1. 根据经验猜想运算顺序

启发:你觉得这道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12×3+5×4)

引导:到底你们的想法对不对呢?让我们到具体的情境中去寻找答案。

2. 出示例题

(1)找条件

提问: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条件?

根据学生回答,以表格的形式有序呈现条件。(谁

来补充)(老师把这些条件整理在表格里,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

(2)列分步算式理清数量关系

提问:这道题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你会分步列式解答吗?在学习单上尝试列一列。(请你们在学习单上试试看。)

交流:谁来说说你的算式。(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列的?)

【预设一:先算3副象棋的价钱12×3=36(元),再算4副围棋的价钱15×4=60(元),最后求它们的和,36+60=96(元)】

【预设二:直接列式12×3=36(元),15×4=60(元),36+60=96(元)

引导:谁明白他的想法?他的第一步算的是什么?第二步呢?最后算的是什么?(PPT逐步出示数量关系式)】

PPT分步引出数量关系式:“3副象棋的价钱+4副围棋的价钱=一共要付多少元

提问:这位同学先算了3副象棋的价钱,也可以先算什么?(手势引导) 谁来列式?

15×4=60(元),12×3=36(元),36+60=96(元)

指出:也就是说要求一共的价钱,先算3副象棋或者先算4副围棋都可以。

(3)列综合算计算

提问:结合刚才的思考过程,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指名说一说。(PPT对照数量关系式呈现相应算式:12×3+15×4)

 

你会计算吗?

请你们试着学习单上算一算。(教师巡视,选择两名列综合算式的同学,让他们把过程誊写在板贴上)

交流:老师收集了两位同学的计算过程,先来看这位同学的。

板贴展示学生作品。

预设:12×3+15×4             12×3+15×4

=36+15×4             =36+15×4

=36+60                  =36+60

=96(元)                =96(元)

请这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3副……,再算……,最后算……)

明确:结合刚刚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算式里有?(乘法和加法),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板贴)(先算哪一步,就在哪一步的下面划上横线。)

再来看这位同学的。你能看出来他是怎么算的吗?(稍等)指名回答。

预设:    12×3+15×4          12×315×4

=36+60             =36+60

=96(元)             =96(元)

(同时算了3副……)

指出:是的。结合前面的分步算式,可以先算3副象棋,也可以先算4副围棋,所以在这里这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计算。(计算时可以同时划上横线。)

观察一下,他们的计算过程有什么同?(边问边指)

(引导:左边的计算过程要几步啊?右边呢?)

明确:第一种方法分三步完成计算,第二种方法第一步同时计算了两个乘法,再算加法,只要两步

两种都符合运算顺序,但你觉得哪一种比较简便?

总结:当然是这一种。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前后是乘法,中间是加法,这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计算。

 

本环节打破教材,大胆让学生先猜想12×3+5×4,再为学生创建熟悉的情境,从情境中验证猜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自主归纳运算法则。

例题的教学蕴含拾级而上的层次感,借助表格整理条件——列分步算式——理清数量关系——列综合算式,思路清晰明了。

列分步算式的教学巧妙地让学生明白,要求一共的价钱,先算3副象棋或者先算4副围棋都可以,这两者之间不存在先后顺序。从意义上为之后综合算式的简便算法做了很好的铺垫。

以板贴的形式直接呈现学生的综合算式以及计算过程,尊重了学生的自然生成。让学生自己或者其他学生结合情境表达算理,加深其对三步混合运算算法的理解与记忆。

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探索空间,以及一个逐渐感悟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比较,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初步感受像这样中间加法两边乘法的综合算式,两边的乘法可以同时计算的简便计算。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探讨过程,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是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过程

(二)研究除加(除减)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出示:60÷4-36÷3

那么这道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停顿)谁来简单说一说。

指出:在这道综合算式里,前后是除法,中间

减法,这两个除法也可以?同时计算。这样更简便。

    出示:£×££×£

提问:那还有什么算式前后也可以同时计算?谁能像这样来举例?

出示:£÷££÷£

引导:像这样的呢?谁再来试试?

出示:££££

提问:还有什么样的情况可以同时计算呢?

(前后是乘法,中间是减法;前后是除法,中间是加法……)

总结:像这样的算式,前后是乘除法,中间是加减法,前后乘除法都可以同时计算。

 

在学生初步感受在两边乘法中间加法的综合算式中,两边的乘法可以同时计算的简便计算之后,让学生继续探索两边除法中间减法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进一步构建模型,

£×££×£

              

£÷££÷£

          

££££

模型建构由易到难,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探究过程。把学生对算法的认识由模糊状态提升到清晰状态,在探索算法中,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维深刻性、归纳性的提升。

(三)教学“试一试”

1.出示复习题中的120÷6×5,

并把算式变成120+120÷6×5。

引导:回到开头的复习题,老师把这一道算式也稍作改变,它也变成一道三步混合运算的算式。

观察这道算式中有哪些运算符号?

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让学生思考,不回答 )

请你在学习单上先算出结果,再和你的前后小伙伴交流,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在学习单上先尝试算一算。(教师巡视,收集一份板贴,收集一两份经典错题)

预设:         120+120÷6×5

=120+20×5

=120+100

=220(元)

交流:我们看这位同学的计算过程,他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指名回答。

启发:这样的顺序到底对不对呢?我们也把它放到具体的情境中来看一下。

出示:一个排球120元,是一盒羽毛球价钱的6倍,王叔叔买了1个排球和5盒羽毛球,一共要用多少元?

求“一共要用多少元”,

要先求什么?(一盒羽毛球120÷6=20(元))

再求什么?(5盒羽毛球20×5=100(元))

最后求什么?(一个排球和5盒羽毛球的总钱数120+100=120(元))

(第一步先算120÷6,算出一盒羽毛球的价钱,再算20×5,算出5盒羽毛球的价钱,最后算120+100,求出再加上一个排球的总钱数)

 

引导:结合刚刚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这道综合算式里,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小结:结合刚刚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明白,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法,要先算?再算?

投影出示错题:(选两份错题)

我们再来看两份同学的计算过程。

提问:谁能一眼就看出他错在哪里?

(1)       120+120÷6×5

=120+120÷30

=120+4

=124(元)

为什么要先算除法呢?(他的计算顺序错了。)

(2)       120+120÷6×5 (先算前后)

=240÷30

=80(元)

(3) 120+120÷6×5           120+120÷6×5

=   20×5                = 20×5+120

=120+100                =100+120

=220(元)               =220(元)

(忘记把120照抄下来。)

计算看起来简单,其实很容易出错。

提问:你觉得计算时还要注意什么?

指出:(1)要按顺序一步一步计算;(这道算式中除法在前,乘法在后,按从左往右的顺序,先算除法,再算乘法。)暂时不算的每一步都要按原来的位置照抄下来。

    归纳小结:

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什么?

(PPT呈现)12×3+15×4,60÷4-36÷3,50+50÷10×6。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板书)谁还想来完整地说一说!而且,当算式里前后是乘除法,中间是加减法,前后的乘除法可以同时计算。

 

试一试环节的教学也是经历了尝试与情境验证的过程,不再赘述。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相比例题来说,此环节侧重点更倾向于训练学生“说”计算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通过“说”沟通算理与算法。首先让学生尝试说运算顺序,再借助情境说意义、说算理、说方法、说思路,从而理清算法,正确计算,使思维有条理性。

此外,试一试的这道综合算式易错,错误类型非常典型集中,纠错环节有助学生第一时间纠正错误,为之后计算正确率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计算过程中,犯错在所难免,尊重学生自然的错误生成,将此转化为计算注意点,顺势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检验纠错习惯。

最后的小结,将已经研究过的三道综合算式汇总一起,学生通过比较,自主归纳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法则,便水到渠成。

三、练习巩固,形成技能。

1.先看清运算符号,再自己说说运算顺序,最后再计算。

240÷6-2×17          51-36÷3+25

在学习单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交流:

(1)投影呈现学生第一题计算过程。

和他一样的请举手。正确!有错的立刻订正。

(2)投影呈现学生第二题计算过程。

提问:第二步应该先算什么?

指出:第二题先算除法后,第二步算式中只剩下加、减法了,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

第一题哪里不对?第二题呢?请同学们在学习单上算出正确答案吧!

注意计算混合运算要按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计算时还得细致、认真。有错的及时改正。

3.题组对比。

(1)40×2-15×5        (2)36-6×5÷3

   40÷2+15×5             36-6×5+3

提问:比较一下这两组题,你有什么发现?它们的运算顺序分别是怎样的?

指出:先看清符号,想好运算顺序,再动笔计算,不要忘记回头检查。

练习部分结合选取了教材的部分练习题重组,含直接计算、改错、题组对比以及解决问题,注重错题的纠正,注重比较思维,注重活学活用。通过多种类型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

四、全课总结,情知共融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在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里,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算式里前后是乘除法,中间是加减法,前后可以同时计算,这样做简便。

计算的时候要注意运算顺序,用横线划出先算的部分!)

 

全课总结的环节,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反思整节课的脉络。

通过回顾与反思,学生融合算理和算法,巩固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法则。

 

 

 

 

[课后感悟]

    一、巧创情境,理解运算顺序

联系现实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是学生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方面。本节课首先结合学生身边鲜活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自主实践,努力尝试,探究交流,初步感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感受其合理性;接着通过多 样的变式,引导学生丰富感知,完善认识。这样的设计,拓展了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趣味盎然、扎实有效的活动中自主掌握新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算用结合,提高运算能力

计算教学既要关注“算”,又要注重“用”。“算”包括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用”主要指应用所学计算解决问题。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而言,理解算理,即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掌握算法,即让学生能按运算顺序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对此,本节课教学也做了相应的思考:第一,在新课环节,反复引导学生联系例题和变式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道理,感受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以及灵活计算的必要性。第二在巩固练习中,通过富有针对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在说一说、辨一辨、比一比等活动过程中掌握运算顺序,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此外,还设计了用估算和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算24点”的练习,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所学运算的价值。

    三、改善方式,凸显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教学三步混合运算时,只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就能够顺利实现从两步到三步的迁移。因此,本节课教学从复习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理解和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于活动中遇到的新问题,则让学生先独立尝试再通过互动交流厘清认识;对于相对复杂或开放的问题,则组织学生在同桌间、小组里展开讨论和交流;对重点和关键性问题,则由教师适时点拨与引导。这样安排,就为学生主动实现知识迁移创造了条件,使他们在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同时,发展数学思考,提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