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褚明月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褚明月

    宜兴市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佳伟

    东坡小学

    加入时间:2023-10-30

  • 曹歆予

    宜丰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碧云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旭佳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萍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瑛姣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邰欣仪

    湖㳇实验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汤婷烨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超峰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琴芳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亮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夏天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皎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追问: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路径

作者:邵瑛姣  日期: 2023-03-08  点击:

[课前研究]:

一、研究知识本质

分数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学生认识分数是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它前承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后接分数的意义。本课要从分一个物体发展为分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将“(平均)分配”这一实际活动转移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意味着对于分数本质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也是认识分数教学上的重要过渡。

二、调查学生起点: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的时候就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对于分数的意义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由于分的是一些具象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他们比较关注表示的个数与总个数的关系,而忽略了表示的份数与平均分的份数的关系,就会造成认识上的偏差。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然后集中力量引导他们认知一个整体的二分之一,再启发学习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表示的是一份与平均分的份数的关系。这样循序渐进的安排,有利于学生逐步加深并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实践]:

教学环节

课堂体现

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入。

谈话:一天,两只小猴正在玩耍。猴妈妈带来了它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桃(课件显示主题图中的一个桃)。要把这一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呢?

师:你是怎么得到这个桃的2(1)的?(学生边回答边演示)

师:2(1)是一个分数,在这里分母“2”表示什么?(“2”表示把一个桃平均分成2份)分子“1”表示什么?(“1”表示这样的1份)

师:这里的分母2和分子1表示的都是份数。

师小结:上学期,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这样的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来认识它。(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学习的,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通过小猴分桃复习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目的在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迁移类推,探究辨析。

1、认识整体的

(1)师:两只小猴很快把分到的桃吃完了,感觉吃得不过瘾,缠着妈妈还要吃,于是猴妈妈又拿出了一盒桃。想,为了分得公平,猴妈妈会怎么分呢?

生:把一盒桃也平均分成2份。

师:猜一猜,盒子里会有几个桃呢?

(2)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圆片,用圆片代替桃子,并帮小猴分一分。

(投影出示要求:你认为有几个桃就拿出几张圆片,并帮小猴分一分。) 

(3)学生活动

(4)反馈学生活动结果。

师:谁来说说,你认为盒子里有几个桃,每只小猴分得这盒桃的几分之几?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 

生1:盒子里有2个桃,每只小猴分得这盒桃的,每只小猴分得1个桃。 

生2:盒子里有8个桃,每只小猴分得这盒桃的,每只小猴分得4个桃。

生3:盒子里有6个桃,每只小猴分得这盒桃的,每只小猴分得3个桃。 

生4:盒子里有10个桃,每只小猴分得这盒桃的,每只小猴分得5个桃。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一一将分的情况贴在黑板上

(5)比较:

师:仔细观察这几个分数,你有什么发现?

师:每份的个数不同,为什么每份都可以用来表示呢?

生:都是把一盒桃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这盒桃的

师逐图画集合圈,并板书:把一些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画一条虚线),每只小猴吃其中的1份。(圈一圈)这1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追问:另一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我们可以说每份是这盘桃的2(1)。(板书:每份是这盘桃的2(1)

(6)延伸:

师:那如果是16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能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呢?100个桃呢? 一筐桃呢? 一车桃呢?

师引导小结:不管是100个桃还是一筐桃甚至是一车桃,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

(7)师:这里的分母2表示什么?分子1又表示什么?

(8)比较:

师:刚才,我们先后得到了两个,这两个有什么不同?

强调:上面,我们是把一个桃平均分成2份,得到一个桃的;下面是把一些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得到这些桃的

(9)出示反例:如果这盘桃老师这样分,还能用表示吗?(6个桃分成4个和2个)为什么?

小结:对了,只有把这盘桃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这盘桃的。(板书强调平均分)

2、认识整体的几分之一。

(1)师:猴妈妈刚想分桃,又来了一只小猴,这时猴妈妈要把这6个桃(课件出示)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先请你在图中分一分,再填一填。)(黑板上再贴6个桃)

汇报时师追问:这6个桃要平均分给3只小猴,也就是要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画集合圈)平均分成几份?(板书:3份)谁来指一指,你是怎样平均分成3份的?(画虚线)那每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圈一份)

师:谁再完整的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这盘桃的的?

(2)比较:

师:观察黑板上的两幅图(6个桃的图),再请你比一比,这两盘桃同样都是6个,表示每一份的分数为什么不同?

师小结:也就是说,把一盘桃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盘桃的几分之一。

(3)表示12个桃的几分之一

出示12个桃

师:我们会表示6个桃的了,那你能表示12个桃的几分之一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第一位学生汇报时,师追问:你是把多少个桃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它的几分之一呢?

师:后面的同学展示你的分数时能不能也像老师刚刚那样详细地说一说你分的过程。

(4)比较:

师:同学们太棒了,想出了这么多的分法。(课件汇总出示)那都是12个桃,表示每一份的分数为什么又不同呢?

3、小结。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把一些桃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揭题)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

为了帮助学生不断丰富和逐步加深对分数的理解,教材先教学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再教学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虽然结合了情景图便于学生理解,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当出现4个桃的2(1)时,学生还会用4(2)来表示,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将一盘桃的个数交给学生决定,能避免桃的个数对构建概念的干扰,再通过学生自己活动分一分来体会一个整体的,并通过逐一画集合圈和比较中得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含义,异中求同,促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对相关分数更为透彻的理解。这样开放性的设计既可缓解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又有利于他们不断丰富和积累对分数的感性认识,还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把新的认知纳入原有认知的结构中去,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补充、调整和完善。

 

 

 

 

 

 

 

 

 

 

 

 

 

 

 

 

 

 

 

 

 

 

 

 

 

 

 

 

 

 

 

 

 

 

 

 

 

在教学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时,采用了在情境中迁移推广的方式进行教学:一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利用对新知的理解,主动把分数的认识推广到几分之一,有利于学生从特殊推广到一般;二是通过两次比较进一步清晰分数的意义,对分数的本质特质加深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每一份的分数就不同。这样的操作性设计能够让学生体会分数可以表示一个整体中的部分与这个整体间的关系,并把具体的感知上升为数学理解,从直观上升到抽象。

 

 

 

 

 

 

 

 

 

 

 

 

 

三、追问推进,强化本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看图口答。每次需问: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比较:每份都是1个,为什么每个球是整盒的6(1),而每个蘑菇是整盒的5(1)呢?

小结:同样都是一个物体,表示的分数却不相同,关键还是要看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要求用分数表示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

选第三幅图问:你能说说怎么得到这个的?

比较:这两幅图的涂色部分为什么都可以用来表示?

(引导学生说完整: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涂其中的一份就用来表示。)听口令,画图形。

(1)2个正方形是(    )个正方形的

(2)3个圆形是(    )个圆形的

(3)4个五角星是(    )个五角星的

师:看来我们班同学个个都是画图形的高手啊,完成这三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突出比较第一题和第三题)

小结:虽然都是表示,但是因为每份的个数不一样,所以表示一个整体的总数肯定也不一样。

 

 三个练习三个层次,并通过“同中求异”的比较,有针对性地加深学生对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理解和应用,又注意在比较中突出概念的本质:第1题让学生明确分数的表示跟每份的个数没有关系,而是要看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再确定一个物体是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第2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不管一个整体的总数有多少个,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第3题更是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只有表示的分数和每份的个数,要让学生自己计算出一个整体的总数,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相对性,明确每份数的个数和整体个数间的关系,使学生构建的概念外延更完善。

 

四、全课总结,延问拓展。

1、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学习了什么?

2、出示扑克牌:

(1)师:这是我们课前聊的扑克牌,拿掉了大王和小王,还剩52张。看着这副牌,你能想到几分之一?

预设:红色或黑色的牌是这些牌的

      某种花色的牌是这些牌的

      某个数字的牌是这些牌的

      某张牌是这些牌的

(2)师:红桃是红色牌的几分之几呢?

 黑色A是黑色牌的几分之几呢?

 

 

创造分数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展开个性化的想象与思考,展示与交流中充分感知分数的含义,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适时的追问和点播更是引领学生对一个整体的理解,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与理解,具体走向抽象,走向了深刻不经意间就完成了分数含义的主动建构,获得了丰富而多样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后感悟]:

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本课的设计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基于已有认知基础,开展一系列的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不断积累活动经验,同时也促进着学生的思维不断完善,从而让学生在思辨中自我建构概念,厘清概念的本质属性。

    一、激活经验,启迪思维。

本课的设计创造分桃的熟悉情境,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来学习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始,教师让学生通过把一个桃平均分得到,以复习旧知,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并在基础上将平均分得对象从一个物体向一个整体(许多物体)过渡,把已有经验当做认知的基础。同时出示一盘盖好的桃,看不到桃的个数,能有效地避免桃的个数对新概念建立过程的干扰,有利于学生把思维焦点聚集于“一个整体”上。在教学中假设桃的个数,让学生分一分,明晰“一个整体的二分之一”的含义,之后平均分的对象由一盘桃扩展为一筐桃,数量变化之大,又一次冲击了学生的心理预期,但其内在的一致性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可以说在这一分数上是做足了文章,让学生在动手做中体验,感悟,不断排除非本质属性,逐渐完善对的认知建构。随后再创设“又来了一只小猴该怎么分”让学生自然过渡到学习一个整体的三分之一、六分之一上,水到渠成地完成对“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认识。其间,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不断的积累,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在不断地提升。

二、比较追问,发展思维。

对于学生而言,从将一个物体平均分到把一些相同的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是认识的质的提升。顺利完成这一提升,能拓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解决更多关于分数的问题。为此, 本课充分运用比较,让学生不断产生新的认知冲突,学生的思维不断受到新的挑战,让学生操作、联想、交流中不断排除非本质属性,感悟分数的本质,发展学生的思维。 

第一次活动在学生交流完“把4个、5个、6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后,教师追问“桃的总个数不同,为什么每份都能用表示?学生经过讨论发现,不论的个数是多少,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个整体的

第二次活动,在学习了一个整体的后,教师追问:我们先后得到了两个,这两个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原来我们是把一个桃平均分成2份,得到一个桃的;今天是把一些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得到一个整体的。自然地把学生的认识从一个物体平均分提升到把一些相同的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

第三次活动,在学生得出把6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后,追问“两盘桃的总个数相同,为什么表示每一份的分数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进而理解平均分的份数与分数的分母之间的对应关系,丰富对分数意义的认识与体验。

在练习中也多次反复比较,可以说本节课从开始到结束,充分体现了比较的数学思想。而这些质疑、比较都指向学生对分数知识本质的理解,有利于澄清学生似是而非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发散联想,提升思维。

发散联想是创新思维的翅膀。教师精心设计有层次的练习,在活动中再次让学生明确分母和分子表示的含义,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而分子1表示的是1份,而不是表示1个。“12个桃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这是一道开放性练习,老师完全放手,学生的思维闸门立即打开,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激活。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也能及时把握学生的错误资源,把学生的思维暴露,在不断地辨析中使学生对分数含义的感知自然变得丰盈起来。

课尾设计创造分数的活动,更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展开个性化的想象与思考,展示与交流中充分感知分数的含义,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适时的追问和点播更是引领学生对一个整体的理解,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与理解,具体走向抽象,走向了深刻不经意间就完成了分数含义的主动建构,获得了丰富而多样的数学活动经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要重视学生获得概念的过程。教师要重视通过精心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深度参与概念的建构过程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积累操作思维活动经验促进思维能力的持续发展,让学生在整堂课中能体验到思维拔节生长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