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褚明月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褚明月

    宜兴市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佳伟

    东坡小学

    加入时间:2023-10-30

  • 曹歆予

    宜丰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碧云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旭佳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萍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瑛姣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邰欣仪

    湖㳇实验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汤婷烨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超峰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琴芳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亮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夏天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皎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在操作中体验 在体验中提升

作者:张皎  日期: 2023-03-08  点击:

[课前研究]

一、研究知识本质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为了了解角的概念,认识角的大小,本课按照先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辨认图形再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一最后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二、调查学生起点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

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对于比较角的大小,学生会比较,但总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心理明白,但并不定会用语言表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实践]

教学环节

课堂体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一组图片放松一下。考考你的记忆力,你都看到了哪些图?(有身边的物体、也有著名的建筑)咦,老师为什么要给你们欣赏这些图片呢?你觉得今天这节课可能会学习什么?刚刚的图片中你看到角了吗?我们再重新欣赏一遍,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看到了你就指一指。

这节课,我们果真要认识这位新朋友——角。

    第一层次:找一找,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点,课始通过直观欣赏生活中的角、找生活中的角,初步感知角的样子,体会到角来源于生活,从而提升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联系生活,感知探索

1、摸角

见过了角,摸过角吗?我们一起做个游戏,老师带来了一些物品就藏在了这个袋子里,谁能闭着眼睛摸出有角的物品?

指名三人,同时摸,问:这三样物品的面上都有角吗?采访摸出三角尺的学生:摸角时有什么感觉?你们俩的感受和他一样吧。

2、角各部分的名称。

(1)看大屏幕,我们分别画出这三样物品上的一个角,欣赏的图

片中椅子上的一个角,花坛边沿的一个角。隐去物体,留下的这些图形都是角。

(2)仔细观察这些角的形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第1个角)我

们把尖尖的位置叫做角的顶点。(跟我读)这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另一条边。角有几条边?师用手指(速度慢)角有1个顶点和两条边,我们用一个特殊的标记——弧线表示出角。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请拿出你的手指跟着我一起指一指。

(第2、3个角)谁能像这样指一指第2个角的顶点和边。第3个谁来?

(第4、5个角)标出表示角的弧线,同桌相互说。巡视。

(3)指导画角。画角的时候,(我们先画一个点,从这个点出发向不同的方向再画2条直直的线)这是角的()贴:顶点;这是角的一条()贴:边;这是角的另一条()贴:边。边说边画弧线: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孩子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子的?记住这个新朋友了吗?

(4)(睁眼)判断。先说不是角的,从哪里看出不是角?再问是角的,这3个角开口不同,为什么都是角?因为它们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3、图形中的角

(1)判断不规则图形里有几个角?(指名学生指一指)(问:3个的学生,明白了吗?)认为1个的赶快上来,告诉他。

(2)几边形中的角。(在作业纸上标一标、数一数、填一填)指名回答。

小结:三角形有3个角,四边形里有4个角,五边形里有5个角,你有什么发现呢?想一想:如果是六边形有几条边,有几个角?(出示图验证)八边形呢?十边形呢?以此类推,我们就可以猜想出: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接着,从直观的看到到肢体的接触“摸一摸”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角的初步特征:有尖尖的角、直直的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

 

 

 

 

第二层次: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发现角的特征。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我运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中角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取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建立角的表象,向学生动态的演示“形物”的分离,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标记角的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没有任何经验,所以需要老师直接教。

 

 

 

第三层次:示范画角,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指一指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让学生感受到两条边都是从顶点引射出的。

从画角到辨角,目的是让学生巩固角的组成,体会角的边是直直的线。

从平面图形中找角,及时帮助了学生对角的概念加以巩固,并总结归纳出方法,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第一环节重视形象直观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找角、摸角、画角等操作实践,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得到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

三、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1、吸管变魔术

我们慢慢地认识了这位新朋友,知道了角的特征。这样的一根吸管怎样把它变成一个角呢?(折)折是个好办法,来,拿出盒子里的吸管,动手变一变,指一指它的顶点和边。抬头,像老师这样用左手捏住角的顶点,使一条边不动,变化另一条,看这是角吗?…(变化2个)孩子们,捏住你变的角不动,举起来。(选出3个大小不一的角)其他小朋友把你变的角轻轻放下,做端正,(指一指学生的角,动作慢)这是×××变的角。观察这三个角,有什么发现?你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是呀,角有大有小。(板书:大小)

    问:你们觉得谁变的角最大?采访最后一位学生:来看看他俩变的角,你变的角比他俩的角都大,你是怎么做到的?(张开)

哦!原来秘密在这里:只要把角的两边张开的大一些,角就会变大。谁能变一个比他的角还要大的角。(指名学生上台,站成一排)问:你是怎么做的?角的两边越张越开,角就变得越来越大;(放好,坐正)如果想把角变小呢?(合拢)变个比他的角还要小的角,(指名上台)问:你是怎么做的?(放好,坐正)角的两边越合越拢,角就变得越来越小。

板书: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小结:小朋友都有一双慧眼,通过观察能比较出角的大小,真是了不起。(贴:观察)

出示钟面,看,钟面上有角吗?指一指(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显示钟面上的角,用你的慧眼去观察一下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第3个角最大,第2个角最小。为什么?除了观察比较出钟面上角的大小,还有别的方法吗?(数格子)师:角包含的格子数越多,这个角就越大;角包含的格子数越少,这个角就越小。

过渡:其实钟面上的角还是一位神奇的变角魔术师呢。当时针和分针转动的时候,就会变出大小不一的角。老师把钟面上的角排排队,从左往右观察,两边张开得越来越大,角就越来越大;从右往左观察,两边张开得越来越小,角就越来越小。还有一位变角魔术师,想认识吗?(出示扇子图)指一指扇子上的角,合拢,角就越来越小;打开,角就越来越大。

2、重叠比大小

(1)继续观察,出示红角蓝角,红角和蓝角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意见不一)当我们用观察不能确定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你有什么办法能准确地比较出角的大小呢?怎么比?

同桌两个小朋友分别有一个红角和一个蓝角,用重叠的方法来比一比。通过操作发现这两个角的大小相等。(多叫几个学生回答,最后一组上台演示。其实这种方法就叫重叠)

(放好,坐正,看电脑老师演示重叠的方法):两个角的顶点重合,其中的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的位置。(重合了吗?)所以红角和蓝角大小相等。

看样子,边的长短迷惑了一些小朋友,看,我们把红角的边变短,角的大小变了吗?蓝角的边延长,角的大小变了吗?哦,角的大小原来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贴)

请看,出示一组大小变化的角,什么在变?从哪里看出?

再看,出示一组边变化的角,什么在变?角的大小变了吗?

所以,(齐读)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和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探索角的大小的过程中,首先创设了轻松的活动氛围,利用吸管的特点变魔术折出一个角,在操作中会发现每个学生折的角两边张开的口大小不一,角有大有小,两边张开得大,角就大;角两边张开得小,角就小。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得出结论,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能从中体会到探索知识的快乐。  

  

 

 

 

 

 

 

 

 

 

   

总结规律后,学会运用,观察钟面上的角,通过数钟面格子的方法可以一眼看出角的大小。

 

 

 

 

 

 

 

 

理解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困难更大,当用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出角的大小时,进而引出重叠法。巧妙设计了透明塑料片上的红角和蓝角进行比较,方便引出重叠法,突出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的位置落在哪儿。

 

 

 

当学生对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有了一些感知后,出示课件,通过一个角两边的延长、缩短的变化,让学生直观感知到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四、巩固提升,总结梳理

1、借助三角尺比角的大小

出示三角尺,在我们的三角尺上有角,两把三角尺上共有6个角,老师为它们标上了号码,(1号…6号)(出示)这个角和我们三角尺上的一个角一样大,会是哪个角呢?猜猜看,(1号和4号)从盒子里每人拿一把三角尺,找到1号角的举手,找到4号角的举手,请小朋友用重叠的方法来比一比作业纸上的第1个角,(边巡视边说: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问:是一样大的吗?小结:第1个角和1号、4号角大小相等。出示第2个角,用1号或4号角比一比第2个角,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小结:第2个角比1号、4号角大。出示第3个角,再比一比,又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小结:第3个角比1号、4号角小。(指名上台比)

通过三角尺上的角比一比,我们也能知道这3个角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小结:三角尺上的角可真是宝啊,借助它用重叠的方法也能来比较出角的大小,以后我们经常会用到呢!

2、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这位新朋友——角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今后还会学到用测量比较角的大小)老师把角的这些知识编成了一首儿歌,一起来读一读。(出示儿歌)

3、(你知道吗?)五一节的时候王叔叔去自行车公园骑车,他的面前有两条路,你觉得他骑哪条路会轻松些呢?他会怎么选择呢?为什么?其实坡面和路面组成了一个角,(组成的角小说明坡要平,骑上去比较轻松)看样子角在生活中还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小朋友们,今天回家学到的知识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好吗?

  

  

给一副三角尺上的三个角分别标号,并能准确找对三角尺上与课件上所对应的角。然后借助三角尺上的角用重叠法与作业纸上的角进行比较,并能判断出几个角的大小。

 

 

 

 

第二环节做活动角环节,一巧妙运用吸管变魔术对折使角变大变小,让学生通过观察与体验并发现角是怎样变大和变小的。二是巧妙利用透明塑料片上的红角和蓝角用重叠法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通过提问:你对角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对全课进行了总结,然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解决生活中有关角的问题,让知识学有所用。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丰富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  

[课后感悟]

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角”。学生在学习角之前对生活中的角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先设计了欣赏一组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角。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有兴趣来学习本课知识。新授中的钟面上的角、扇子形成的角以及课后延伸练习中路面坡度所形成的角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二、结合多种感官体验,经历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在本节

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画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找一找- -摸、指一指、做一做、比一比”的活动过程,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利用吸管变魔术折一个角,让学生认识角有大小;在比较透明塑料片上的红角和蓝角时引出用重叠法,从而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三角尺上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教学中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

体作用。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整个教学过程,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历性,即让学生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清晰的空间观念。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三、精心设计练习,提升学生思维发展

经过多样性的活动过程,学生积累了对角的正确认识,最后,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综

合练习,一判断角和数图形中的角;二是比较钟面上和扇面上形成的角的大小;三是借助三角尺上的角判断作业纸上角的大小。意在引发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迈进,这三个层次的练习,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思维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最后还设计了一个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整课的设计,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