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褚明月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褚明月

    宜兴市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佳伟

    东坡小学

    加入时间:2023-10-30

  • 曹歆予

    宜丰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碧云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旭佳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萍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瑛姣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邰欣仪

    湖㳇实验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汤婷烨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超峰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琴芳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亮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夏天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皎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作者:张皎  日期: 2023-03-08  点击:

[课前研究]

一、研究知识本质

9加这个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10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初步积累了一些计算经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学好9加几这部分十分重要。通过这节课的探讨,不仅使学生掌握凑十的计算规律,而且能让他们把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况中去。比如,8加几,7加几等。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作为进位加法的起始课,在本单元以及今后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调查学生起点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好新鲜事物在他们的生活中已有过无意识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认识,并且也有了“十加几就是十几”的知识基础,教学中只要运用直观教具让学生把九加几转化为十加几,引出凑十法。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教学实践]

教学环节

课堂体现

一、复习铺垫

1、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出示小猴图片)瞧这是谁呀?小猴今天要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呢!

   (PPT出示10加几的六道口算)这是之前小猴学习的知识,我们和小猴一起来算一算吧,开火车说出答案。

    大家可真厉害,算的又对又快!

提问:刚才这些题你们怎么算的那么快呀?

明确:是啊,这些算式都是10加几,10加1 就是——11,10加8就是——18,10加几就是——十几。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上课开始,我从已有的知识进行复习,让学生知道先算9+1=10,再算10加几就等于十几,让学生意会凑十法,然后再有老师揭示今天就是用凑十法来学习9加几。然后我通过小猴贝贝采的苹果引入主题图,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题

(1)故事讲述:这天,猴妈妈出去了,她把摘的桃放在了桌上,让小猴算算一共有多少个,小猴看到这么多桃,馋得直流口水,哪有心思算呀,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好吗?

提问;:桌上的桃是怎样摆放的?(盒子里有10个格子,里面放了9个红苹果,盒子外放了4个绿苹果)

提问;你想到了什么方法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桃呢?(加法)

追问:为什么用加法?(一共有多少个桃就要把里面的9个和外面的4个合起来)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板书9+4=

(2)算得数:得数是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算?先和周围小朋友交流一下,比比谁的方法多》

预设:①数一数:10、11、12、13

      ②凑十法:把9凑成10 (先从外面拿一个放到盒子里,这样外面还有3个,10加3就是13)其他小朋友听明白了吗?他说从图上移动一个绿苹果就能和快看出得数了。谁能来帮老师移动一个?

        真的变成10个了!果然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是13个!想一想我们刚才是从

外面的几个桃中拿出一个放到盒子里的?这样就把外面的4个桃分成了几个和几个?(1个和3个),而原来盒子里的9个桃和拿进来的这1个桃合起来就凑成了10个,10个再和外面的3个合起来就是13个。

也就是要计算9+4=几,先把4分成1和3,先算9+1=10,再算10+3=13

            谁能根据黑板上的图来说说,9加4可以怎样算?(把4分成13,9和1凑成10,先算9+1=10,

再算10+3=13)

③假设法:10+4=14,14-1=13

(3)介绍单位名称:小朋友们可真厉害,一下子就把9加4这样的难题变成了10加3的简单问题。算出得数后,苹果是13个,我们可以在后面写上“个”,用括号括起来,它是单位名称。

(4)小结归纳

刚才小朋友利用自己的智慧,在算9加4时,想到把9和1凑成10 算起来更方便,像这样先凑成10再算得数的方法我们叫它“凑十法”(板书:凑十法),算9加4的时候我们就用凑十法,把4分成1和3,再用9加1得10,10加3的13.

2、试一试

刚才小朋友们算的很好,帮小猴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小猴为了感谢大家腰带你们去他的花园里看看,看,小猴家的花园里栽了两种鲜花,你知道一共有几朵花吗?会列出算式吗?

9加7可以怎样算呢?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样算9加4的,你会算吗?谁能先根据图来说一说。(从右边移1朵到左边,把7分成1和6,先算9加1等于10,再算10加6等于16)

追问:为什么只移1朵,不移2朵?(为了把左边的9凑成10)

是啊,从7朵里移1朵到左边,把7分成1和6,9和1凑成10,先算9加1等于10,再算10加6等于16.

总结:这一题和上一题一样,我们都没有直接算9+4和9+7,而是先把9凑成10,再用10加几计算出得数,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9加几。(揭示课题)

 

教学内容是知识传承的载体,教师要善于参照课程标准,对教学资源进行创造性的组织和改进,形成以能力为核心的知识组块。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以问题的“提出——解决——深化”为线索,为学生学习提供富有潜在意义的活生生的学习材料。在教学《9加几》时,教材设计了小猴数苹果的情境,如果只让学生看看的话,方法不会掌握得很牢固,学生也不会很感兴趣。所以在讲“凑十法”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先让同学之间先讨论,然后再通过移动苹果这一动画的过程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本来盒子里有9个苹果,现在又移进去一个就是10个苹果。现在盒子里的10个苹果和剩下的3个苹果合起来就是13个苹果。我慢慢的逐步引导孩子说出“凑十法”,这样,就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1

过度:小猴听说你们学会了“凑十法”,也想来试试哦,你能把小猴的思考过程填出来吗?打开书本89页

(1)小猴搬正方体

指名回答,课件出示算式,先把6分成1和5,9和1合成10,再算10加5等于15。

小猴真的和大家想的一样呢,搬一块到左边,这样就能一眼看出一共有15块。

(2)牙刷

先说说小猴会怎么想,再在书上填一填。

2想想做做2题。

1)出示题图。小猴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棒,在动笔之前,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图,这里的“9”指的是什么?(左边9根小棒) 3指的是什么?(右边三根小棒)要计算9+3等于几,可以用什么方法?(把9凑成10

2)师:这里的小棒可没法移动,于是小猴想出了圈一圈的方法,先圈出10根,再计算。

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请两个学生上台板演)

3)学生交流反馈。

师:把左边的9根和右边的1根圈在一起,就是把右边3根分成了几和几?圈里91凑成10,圈外2根,合起来就是12根。(板书:9+3=12

右边的图也一样,把左边的9根和右边的一根圈在一起,就是把右边8根分成了几和几?也就是要算9+8先把8分成1和7,再……(板书:9+8=17

真厉害!现在你们不需要移动物体就能利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啦!

3、完成想想做做3.

师:那我们现在来比赛,先计算、再比较。看谁做的又好又快,还能够发现上下两道题的联系。完成89页第三题然后比较上下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要算9+2,就要先把……

生:得数相同

师:除了得数,前面算式的部分有什么联系?1+1和下面的2?1+8和下面的9?

生:上面的算式就是下面的计算过程。

你可真会观察、真会思考!

4、完成想想做做4.

师:小猴也不甘示弱,他说他要出一长串加法来考考你们!哪一大组作为代表来接受挑战呢?

你们真是太厉害了!给自己鼓鼓掌吧!

 

以小猴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一定的学习兴趣,习题环节多次追问“你是怎样想的?”,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凑十法”的理解。“学生是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对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加法计算已经掌握了很多种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是简单的用一种方法强加学生掌握,而是引导实践、探索,发现,虽然有些学生认知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他们不是用很优化的方法,但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感悟,也能发现对于9加几,“凑十法”比自己的方法好。这种多向交流,为学生创造了生动、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成功。

四、总结延伸  

1、发现规律

大家来看看,我们做的这些加法题,老师把它按顺序排列了。来轻轻地读一遍,边读边睁大眼睛,观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等读完了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竖着看,第一个加数不变,第二个加数越来越大,得数越来越大。

提问:竖着看,得数个位上为什么会比那个加数少了1?(少的1个给9,变成10了。

小朋友们真聪明,以后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就能很快算出9加几的得数啦!

  

安排学生找出: 9+4、9+5 的规律,并再出几道题进行计算。之后引导.学生发现算式与结论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难发现答案个位上的数总比其中的一个加数少1这条规律。顺水推舟,提问:竖着看,得数个位上为什么会比那个加数少了1?学生继续进行深入地研究。这样的设计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这样的教学由被动变成了主动。

 

 

[课后感悟]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上课伊始,我从小猴为猴妈妈算苹果的故事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学说也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必须由学生在完成活动中自己去理解、感悟、发展,而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根据上述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开运动会的主题图,通过观察、交流、讨论,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讲凑十法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先让同学们动手摆小棒,来算9+4等于多少?让学生上黑板来摆一摆,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有的说一根一根数的方法,知道 9+4=13。有的说:从9往后接着数,不管哪一种方法我们都不要反对。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引导孩子再动动脑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让老师和同学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导孩子说出凑十法,因此,凡是孩子们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