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10-30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前研究]:
一、研究知识本质
认识分数(几分之一)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一概念。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
二、调查学生起点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在二年级学习过除法,认识到平均分的含义,几分之一的认识也由此展开。部分学生大致能说出“二分之一”等分数,但很多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是不清晰的。本节课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等实践活动来展开教学,让几分之一的分数的概念在各层次的体验活动中自然生长。
[教学实践]:
教学环节 |
课堂体现 |
具身感知,建立周长概念 谈话:同学们,小明和小兰来到美丽的大自然郊游,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他们带了哪些好吃的?分别有几个? 问:联系二年级学过的知识,这些好吃的怎样分才公平呢? 生:平均分(看来之前学习的很扎实) 师:谁能来先分一分苹果? 生1:(说完整)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2个苹果。(3人回答) 生2: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2个。 师:矿泉水怎么分? 生: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1瓶。 师:现在还剩下?一个蛋糕。 还能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吗?能照样子来说吗? 生: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半个。 |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涉及分数的现象和问题。把苹果蛋糕这些生活中熟悉的东西带进课堂,创设两个小朋友分吃的这一问题情境,铺垫“平均分”为基础。让学生在分一个蛋糕时,产生了认知冲突,发现已经学过的自然数不够用时,需创设一种新的数来表示“一半”,让学生由直观理解培养抽象思想。 |
二、实践探究,强化分数概念 1、认识1/2 师:这半个蛋糕能用学过的整数来表示吗?能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吗? 生:二分之一。(板书) 师:你们听说过吗?(数学知识很丰富) 引导:回顾,刚刚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要把蛋糕切开。你打算怎样切呢?(请生上前指一指) 师:就是从中间切开。这样就是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半个就是其中的一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问:这一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那这一份呢?(也用二分之一表示) 为什么?(平均分,每份一一样多) 明确:可以说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板书) 二分之一写作1/2。 先看老师怎么写:先用尺直直地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再在横线下面写“2”,表示平均分成2份;最后在横线上面写“1”,表示每份是它的1/2。读作:二分之一。 要求生伸出右手,在空中写一写,再自己读写。 问:1/2表示什么? 边说边板书:这一份是1/2,这一份也是1/2,在蛋糕平均分成的两份上分别写上1/2。 像1/2这样的数叫作分数。认识分数(揭题) 分数由三个部分组成,横线叫作分数线,表示平均分;横线下的2是分数的分母,横线下的1是分数的分子。 2、折一折 (1)折1/2 师:刚刚我们通过平均分得到了一块蛋糕的1/2。你还会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吗? 明确:将正方形纸折一折,把它的1/2涂色表示,并标上1/2,前后两人互相说一说。 学生动手折,教师巡视。 师:老师收集了3位同学的作品,一起来看看。第一个,他有没有折出1/2?他是怎么得到的?第二个呢?第三个呢? 问:明明折法不同,涂色部分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这个正方形的1/2呢? 小结: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1/2。 (2)折1/4 师:你还会用正方形纸折出1/4吗? 明确:将正方形纸折一折,把它的1/4涂色表示,并标上1/4,前后两人互相说一说。 学生动手折,教师巡视。 师:老师收集了3位同学的作品,一起来看看。第一个,他有没有折出1/4?他是怎么得到的?和他折法一样的举手。第二个呢?第三个呢?举手反馈。 追问: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分别是他们的四分之一呢? 生:把这张纸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1/4。 问:都是一张正方形纸,为什么第一次折的是1/2,第二次折的确实1/4? 生: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得到的分数也不同。 追问:有什么发现? 生: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3、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全班交流。 问:涂色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来表示?怎么得到这个分数的?(穿插巩固分数的结构) 问:观察这些分数,有什么相同点? 生:分子都是1。 揭题:认识分数(几分之一)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师: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1/4?用手势表示。 问:为什么第2个可以分数表示? 追问:第1、3、4个为什么不能用1/4表示? 小结:看来只有平均分,才可以用分数表示。 |
分数在意义和读写方法上,相较以前学习的整数,有很大差别。 在出示汉字“二分之一”后,通过指一指及动画演示,充分理解:可以说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会说会表达。继而引出二分之一写作1/2。对于分数的写法和读法,包括读的规范,表述的完整,注重细节,精益求精。 通过让学生多次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说一说的实践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了分数概念的感知理解、概括的过程。通过学习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在“1/2”处着力讲解,用分一分、说一说、反例等步骤来理解。尤其是在练习用正方形纸折出“1/2”突出核心问题:“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也不同,却都用1/2来表示?”。在异中求同突显本质。 注重比较,异中求同。折出1/2和1/4时,问为什么一个用1/2,另一个用1/4表示呢?突显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分数也不同。 |
三、操作体验,比较分数大小 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对几分之一有了一些了解,想不想知道更多关于它的秘密? (1)师:拿出2张同样大的圆形纸片,你能分别表示出1/2、1/4 吗?请你先折一折、涂一涂,再想一想这2个分数的大小,完成下面的填空。 学生动手折,教师巡视。 师:手中有个圆形纸片,涂色部分占整个圆的? 生:1/2 师:还有个同样大的圆形纸片,涂色部分占整个圆的? 生:1/4 问:比较它们各自涂色的部分,是1/2大一些,还是1/4大一些? 追问:1/2是那一部分?(一大块)。1/4呢?(一小块)。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指出:大于号。 (2)1/8和他们比较 师:再拿出1张同样大的圆形纸片,你还能表示出1/8吗?请你先折一折、涂一涂,再想一想这3个分数的大小,完成下面的填空。 学生动手折,教师巡视。 师:(出示1/8)还是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涂色部分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和1/2、1/4比会怎样?填什么符号? 板书:1/2 > 1/4 > 1/8 (3)师:闭上眼睛继续想象,把同一个圆再对折一次,可以平均分成几份?16份。每份就是它的? 生:1/16。 师:有多大呢?如果平均分成32份,每份就是.....又有多大呢,你想出来了吗?你能继续比较1/16和1/32 的大小吗? 讨论:通过上面的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生:分子都是1,并且分母越大时,分数就越小。 小结:把同样大小的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
在分数的大小比较方面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实践探究。 第一层次是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圆形纸片的1/2、1/4。通过观察涂色部分的大小,从直观入手,学生容易得到1/2、1/4的大小关系。 第二层次是运用同样的方法,在表示出圆形纸片的1/8后,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得出1/2、1/4、1/8的大小关系。 第三层次充分运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把同一个圆再对折一次,把它平均分成16份,每份就是?有多大?32份呢?……引导学生在比一比、说一说、想一想的过程中直观理解“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
四、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4 先涂色再填空,说说每个分数的含义。 2.想想做做3 (1)出示1/3的纸条 师:把这张纸条看作1,涂色部分是这张纸条的几分之一?(1/3) 引导:把这张纸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这样的一份? 问:1里面有几个1/3? (2)出示1/6的纸条 师:估计一下,现在涂色部分是纸条的几分之一?说说你的想法:1/3的一半是1/6。 到底是它的多少呢? 动画验证,这个涂色部分是整个纸条的?(1/6) 问:1里面有几个1/6? 追问:1/3的一半是1/6,那1/6的一半呢?照这样继续分下去,你还能得到几分之一呢? 3.想想做做5 问:《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的几分之一? 引导:把整块黑板平均分成几份,科学天地是这样的一份? 问:《艺术园地》呢?把这句话补充完整。 引导:把整块黑板平均分成几份,艺术园地是这样的一份? |
结合本节课学习的知识针对性的适当练习。 首先,通过回顾分数的含义,再次强调: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在涂一涂、说一说中加深概念的记忆。 其次,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通过对“1里面有几个1/3?1里面有几个1/6?1/3里面有几个1/6?”等问题的充分探究,锻炼学生的估计能力,了解分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最后,通过看一看、分一分,进一步理解分数与平均分的联系,平均分烦人每一份都相同。 |
五、全课总结,梳理知识结构 (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生1:认识了分数。 生2:知道了分数写法和读法。 生3:知道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都是它的几分之一。 生4: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师:你有哪些收获? 生1:通过折一折,认识了1/2、1/4。知道只有平均分,才可以用分数表示。 生2: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知道分子都是1,并且分母越大时,分数就越小。 |
在全课总结的环节,通过“你学习到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历程,感悟知识结构。通过这样的回顾与梳理,学生既收获了知识,同时积累了探索分数概念的一些经验,为今后学习其他相关数学内容打牢根基,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
[课后感悟]:
一、经历概念形成过程,发展抽象思维。
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中有关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是教学数学的核心和基础。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在意义和读写方面都有较大差别。教学过程中,首先在分蛋糕的实际情况中,引导学生发现“半个”不能用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引发认知冲突。接着先出示汉字“二分之一”,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在能理解也会表达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低中年级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含义之后,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等操作活动十分必要。借助实践活动,在比较中异中求同,引导学生发现: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学生对分数的认识由具体形象到抽象认知,学生对几分之一的分数的认识更深刻。
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组织观察、操作、思考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概念时,安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操作实践,比如“指一指”、“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丰富学生的感知,充分经历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探究活动中,给予操作三次的机会,对于每个人的体会比较深刻,看涂色部分的大小从直观入手符合学生认知。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提升思维品质。
练习是学生理解、巩固知识和发展思维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本节课的巩固练习注重基础性与发展性,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有效巩固新授知识,在拓展题中发展学生思维。
习题一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几分之一的概念,明晰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只有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习题二通过多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锻炼学生估一估的能力,在探究中感受分数与分数、分数与“1”之间的联系。习题三,进行思维拓展,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分数几分之一的概念理解。对从课堂效果来看,这样的练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发展了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