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3-10-30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案例】
一、具身体验,认识含义 1.边操作边体会余数的产生 (1)有10支铅笔,如果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呢?谁上来用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 (2)想象一下,如果每人分3支呢?每人分4支呢?每人分5支呢?边分边说过程,然后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小朋友们请仔细观察分铅笔的过程,和表中的结果,出现了哪两种情况? (学生会说:一种没有剩余,一种有剩余) 2.依托经验认识有余数除法算式 (1)写出正好分完的除法算式 师:没有剩余的可以列什么算式? 生:10÷2=5(人) 生:10÷5=2(人)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生:因为它是把10支铅笔平均分,所以用除法计算。 (2)写出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师:有剩余的情况怎么用算式表示呢? 生:3×3+1=10 生:10÷3=3余1 生:10÷3=3……1 师:像这样表示有剩余的除法叫有余数的除法。除法算式中的除数“3”表示什么?商“3”又表示什么?“1”在题目中表示什么?这个“1”在除法中叫‘余数’。 指名结合图来说说整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
二、具身操作,理解规律 1.探索除数是4的余数规律 (1)用铅笔画了这么多漂亮的画,现在要用彩条给它们做正方形的边框?1个正方形边框需要几根彩条? 现在有8根彩条,老师先用小棒来代替彩条摆一摆。 (2)像这样用9、10、11、12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呢?要求:请小朋友们用手中的小棒代替彩条摆一摆,并写算式、填表格。 (3)13根可以怎么摆?在脑中想象一下。14根呢?想一想。算式。15根呢?想一想。16呢? (4)如果再往下摆,想象一下余数可能是几? 生:余数可能是1、2、3。 师:余数可能是4或比4大吗?为什么? 生:余数不可能是4,因为如果剩下4根就又可以再拼成一个正方形边框了。 生:更不可能比4大,比如剩下5根还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边框。 2.推想除数是5、6的余数规律 (1)佩奇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猜猜可能会剩几根? (2)乔治准备用小棒摆蝴蝶结,如果有剩余,猜猜可能会剩几根?说说你的理由?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摆五边形只能剩下比5少的根数,如果剩5根就可以再摆一个五边形了。 生:摆蝴蝶形只能剩下5、4、3、2、1根,如果剩下6根还可以再摆一个蝴蝶形。 3.归纳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通过以上例子,你发现除数与余数之间到底应该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小结: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就可以再分一份了。 |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升 1.出示习题一 小明打算包鲜花送给运动员。如图
学生独立完成后,观察两个除法算式有什么异同。 生:同一幅图既可以看成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得出两种平均分的两个不同除法算式。 (2)小明还想用巧克力棒在魔术袋里摆四边形送给啦啦队员,发现巧克棒有剩余,巧克力棒最多有几根,最少有几根? 生:最多15根,最少13根。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摆四边形,前面摆3个四边形要用12根,可能剩下3根、2根、1根,所以最多有15根,最少有13根。 课件演示摆放情况验证。 小结:看来,利用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规律,还可以推算出被除数的情况。 师:你在生活中还有哪里见到过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学生各抒己见) 2.出示习题二 ① ¨÷9=¨……(奖牌) ② ¨÷(奖牌)=¨……6 ③ 7÷(奖牌)=□……1 第3小题,学生可能会说“2,3,4,5……” 根据被除数7,判断出除数在1-7之间,到底是谁呢? 我们请小青蛙来跳一跳,帮助思考。 小青蛙要从0跳到7,它会怎样跳,最后还剩1格? 学生说2格2格跳,追问:2格2格跳,跳到哪还剩一格? 生:跳到6。 师:哦,我只要想怎么跳能跳到6就可以了。 还能怎么跳? 3格3格跳,6格6格跳。怎么列式? 如果说到5格5格跳,4格4格跳跳,让学生想象一下,这样跳能跳到6吗? |
【感悟】
一、借助具身实践,实现思维进阶
低年级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学习数学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表象的积累。因此,在教学时需要尽可能采取动手操作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合作交流,从而掌握数学概念,发展数学思维。本节课一共设计三次实践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认识有余数除法时,让学生进行实感具身操作——分铅笔。通过真实动手,在手脑协作过程中感受有剩余的现象,再通过观察分类区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课之始就介入具身体验,符合低年级年龄特点,有助于学生温故而知新,建立表象,在“式”与“图”之间建立学习的桥梁。第二次活动放在探究“余数要比除数小”规律时,通过实感具身进行第一次循环操作,体会到余数的变化;再进行想象操作,实境模拟第二次循环操作,再次感受余数的变化规律;最后脱离情境猜测余数的可能性,实现对余数与除数关系的理解。第三次实践活动在拓展练习时,结合已有知识经验,激发产生画格子的情境需求,模拟跳格子的活动从而找出问题的答案。三次实践,扶放结合,从表象积累到自主探索再到实践运用,孩子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实现思维的进阶。
二、经历探索过程,促进本真理解
学习数学概念的关键是理解。而低段孩子的理解需要借助必要的操作与演示。“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规律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果仅仅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一个循环的操作,再通过观察来发现这一规律,很显然学生的认知只停留于知道,而非理解。数学学习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在例2的教学时,对教材进行了调整。让学生亲历做正方形边框的过程,即每4根摆一个,再4根摆一个的过程,从8根、9根、10根、11根、12根积累一个循环操作,初步体会余数的可能性;再在脑中想象摆13、14、15、16根做边框的过程,课件再现摆的过程,学生从实感具身过渡到实境具身,再次感受余数的所有情况;积累充分表象之后,直接想象余数的可能性,通过想象、推理归纳出余数都比4小的结论。通过情境再现,设计摆五边形、蝴蝶形的操作,让学生推理出除数为5或6时余数的可能性,以问题串引导得出“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经历探索的全过程,由表及里,不仅知道了规律本身,还了解到规律背后的缘由,真正理解了概念的本质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