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褚明月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褚明月

    宜兴市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佳伟

    东坡小学

    加入时间:2023-10-30

  • 曹歆予

    宜丰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碧云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旭佳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萍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瑛姣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邰欣仪

    湖㳇实验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汤婷烨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超峰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琴芳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亮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夏天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皎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作者:王琴芳  日期: 2023-02-19  点击: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案例

 

一、具身体验,认识含义

1.边操作边体会余数的产生

110支铅笔,如果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呢?谁上来用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

  2)想象一下,如果每人分3支?每人分4支呢?每人分5支呢?边分边说过程,然后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小朋友们请仔细观察分铅笔的过程,和表中的结果,出现了哪两种情况?

(学生会说:一种没有剩余,一种有剩余)

2.依托经验认识有余数除法算式

1)写出正好分完的除法算式

  师:没有剩余的可以列什么算式?

生:10÷2=5(人)

生:10÷5=2(人)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生:因为它是把10支铅笔平均分,所以用除法计算。

2)写出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师:有剩余的情况怎么用算式表示呢?

生:3×3+1=10

生:10÷3=3余1

生:10÷3=3……1

  师:像这样表示有剩余的除法叫有余数的除法。除法算式中的除数“3”表示什么?商“3”又表示什么?“1”在题目中表示什么?这个“1”在除法中叫‘余数’。

  指名结合图来说说整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二、具身操作,理解规律

1.探索除数是4的余数规律

1)用铅笔画了这么多漂亮的画,现在要用彩条它们做正方形的边框?1个正方形边框需要几根彩 现在有8根彩条老师先用小棒来代替彩条摆一摆

2像这样用9、10、11、12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呢?要求:请小朋友们用手中的小棒代替彩条摆一摆,并写算式、填表格。

 

 

 

 

 

 

 

313根可以怎么摆?在脑中想象一下。14根想一想。算式15呢?想一想。16呢?

 

 

 

 

 

 

 

(4)如果再往下摆,想象一下余数可能是几?

生:余数可能是1、2、3。

师:余数可能是4或比4大吗?为什么?

生:余数不可能是4,因为如果剩下4根就又可以再拼成一个正方形边框了。

生:更不可能比4大,比如剩下5根还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边框。

2.推想除数是5、6的余数规律

1佩奇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猜猜可能会剩几根?

 

 

 

 

 

 

2)乔治准备用小棒摆蝴蝶结,如果有剩余,猜猜可能会剩几根?说说你的理由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摆五边形只能剩下比5少的根数,如果剩5根就可以再摆一个五边形了。

生:摆蝴蝶形只能剩下5、4、3、2、1根,如果剩下6根还可以再摆一个蝴蝶形。

3.归纳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通过以上例子,你发现除数与余数之间到底应该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小结: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就可以再分一份了。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升

1.出示习题一

小明打算包鲜花送给运动员。如图

1)

                           

 

17朵花,平均包成(   )束,每束花有(   )朵,还剩(   )朵。

 

 

 

学生独立完成后,观察两个除法算式有什么异同。

生:同一幅图既可以看成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得出两种平均分的两个不同除法算式。

(2)小明还想用巧克力棒在魔术袋里摆四边形送给啦啦队员,发现巧克棒有剩余,巧克力棒最多有几根,最少有几根?

 

 

生:最多15根,最少13根。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摆四边形,前面摆3个四边形要用12根,可能剩下3根、2根、1根,所以最多有15根,最少有13根。

课件演示摆放情况验证。

小结:看来,利用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规律,还可以推算出被除数的情况。

师:你在生活中还有哪里见到过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学生各抒己见)

2.出示习题二

 ¨÷9=¨……(奖牌)

 ¨÷(奖牌)=¨……6 

 7÷(奖牌)=……1

3小题,学生可能会说“2,3,4,5……”

根据被除数7,判断出除数在1-7之间,到底是谁呢?

我们请小青蛙来跳一跳,帮助思考。

小青蛙要从0跳到7,它会怎样跳,最后还剩1格?

学生说2格2格跳,追问:2格2格跳,跳到哪还剩一格?

生:跳到6。

师:哦,我只要想怎么跳能跳到6就可以了。

还能怎么跳?

3格3格跳,6格6格跳。怎么列式?

如果说到5格5格跳,4格4格跳跳,让学生想象一下,这样跳能跳到6吗?

 

 

 感悟

一、借助具身实践,实现思维进阶

低年级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学习数学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表象的积累。因此,在教学时需要尽可能采取动手操作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合作交流,从而掌握数学概念,发展数学思维。本节课一共设计三次实践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认识有余数除法时,让学生进行实感具身操作——分铅笔。通过真实动手,在手脑协作过程中感受有剩余的现象再通过观察分类区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课之始就介入具身体验,符合低年级年龄特点,有助于学生温故而知新,建立表象,在“式”与“图”之间建立学习的桥梁。第二次活动放在探究“余数要比除数小”规律时,通过实感具身进行第一次循环操作,体会到余数的变化;再进行想象操作,实境模拟第二次循环操作,再次感受余数的变化规律;最后脱离情境猜测余数的可能性,实现对余数与除数关系的理解。第三次实践活动在拓展练习时,结合已有知识经验,激发产生画格子的情境需求,模拟跳格子的活动从而找出问题的答案。三次实践,扶放结合,从表象积累到自主探索再到实践运用,孩子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实现思维的进阶。

    二、经历探索过程,促进本真理解

    学习数学概念的关键是理解。而低段孩子的理解需要借助必要的操作与演示。“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规律对于年级孩子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果仅仅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一个循环的操作,再通过观察来发现这一规律,很显然学生的认知只停留于知道,而非理解。数学学习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在例2的教学时,对教材进行了调整。让学生亲历做正方形边框的过程,即每4根摆一个,再4根摆一个的过程,从8根、9根、10根、11根、12根积累一个循环操作,初步体会余数的可能性;再在脑中想象摆13141516根做边框的过程,课件再现摆的过程,学生从实感具身过渡到实境具身,再次感受余数的所有情况;积累充分表象之后,直接想象余数的可能性,通过想象、推理归纳出余数都比4小的结论。通过情境再现,设计摆五边形、蝴蝶形的操作,让学生推理出除数为56余数的可能性,以问题串引导得出“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经历探索的全过程,由表及里,不仅知道了规律本身,还了解到规律背后的缘由,真正理解了概念的本质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