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褚明月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褚明月

    宜兴市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佳伟

    东坡小学

    加入时间:2023-10-30

  • 曹歆予

    宜丰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碧云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旭佳

    太华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萍

    悲鸿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邵瑛姣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邰欣仪

    湖㳇实验学校

    加入时间:2022-05-25

  • 汤婷烨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超峰

    周铁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琴芳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吴亮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夏天

    学府路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皎

    实验小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一评”一致性的教学行动模型

作者:王琴芳  日期: 2025-03-25  点击:

   “核心素养目标导向的课程改革将系统性地影响教学、学习与评价,建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体系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基础与灵魂。”针对素养导向目标的缺失和模糊,笔者提供两条建议供参考。首先,不仅要考虑知识技能目标,更要根据素养表现和核心概念设计理解目标和迁移目标,即需要学生建立的理解是什么,以及在此基础上将所学迁移到新情境下解决问题的目标,还包括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获得的发展,总结起来可以从迁移应用、理解意义、掌握知识技能、获得情感四个方面来思考单元学习目标。

    当然,这里提供的是思考问题的四个维度,在具体撰写中并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整合起来进行呈现,如“圆”单元的学习目标可以表述如下。(1)结合实际问题和数学活动,理解圆心和半径(直径)是刻画圆的核心要素,解决与圆有关的问题往往需要寻找圆心和半径(直径),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到“一中同长”刻画了圆的基本特征,利用圆的对称性、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等可以寻找圆心和半径(直径);能运用圆的特征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2)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认识到通过寻找周长或面积与半径(直径)的关系可以得到公式,能迁移直边形测量经验、圆的特征来探索公式,并解决实际问题。(3)结合圆周率的认识及测量公式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建立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勇于探索、实事求是、自我反思的科学精神。

    确定了学习目标之后,需要确定学习目标达成的具体表现,明确如何评价目标。表现性评价是通过设计表现性任务,力求展示学生在实施任务中的表现,针对学生表现提供的证据评价是否达成目标,特别是理解和迁移目标。“表现性评价关注的就是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行动、作品、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更真实的表现来展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及学习成果与过程。”完整的表现性评价包括三个核心要素:一是目标,即希望学生达成什么样的学习结果,特别是那些居于核心的、需要持久理解和迁移的目标;二是表现性任务,即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用于引发学生的相关表现,为目标是否达成提供证据;三是评价标准,即判断和解释目标达成程度的标准,往往呈现了不同水平、不同侧面的表现预估,而不仅仅只有简单的对错评分。表现性评价不仅仅体现在单元结束的终结性评价中,而应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加以关注。

    比如,在“圆”单元学习中,为了评估学生能否建立对于圆的特征及其作用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迁移运用这些理解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有教师团队设计了“补全铜镜”的任务,此任务即可作为表现性任务①:铜镜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在考古挖掘当中,埋藏在地下的铜镜很多时候不能保证是完整的,就需要将它们复原。老师从网上搜集铜镜残片。如果先不考虑修复图案,只是根据残片补全还原成圆形,请在作业纸上将图补全成圆,并阐述你是如何复原的。

    目标指引下开展“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为了达成“教—学—评”一致性,需要进行目标指引下的一体化设计。首先是基于学习目标设计学习任务,这里要特别提出“基本问题”的价值。如前所述,学生需要在单元学习中不断思考基本问题,逐步感悟核心概念所体现的知识本质及思想方法,从而达到理解和迁移目标。因此,设计时可以将“基本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解为内在联系的学习任务序列。同时,用“基本问题”再次审视教材和以往教学,放大体现基本问题的学与教活动,弥补体现不足的地方,这既是理解和落实即将实施的新课标教材的有效策略,也是单元教学常态化的重要保障。

    比如,部分教材和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缺乏内在逻辑,呈现了“碎片化”的倾向,以如下的“圆的认识”的学习任务序列为例:任务1:观察生活中与圆有关的现象;任务2:想办法画出一个圆,认识圆心、半径等;任务3:发现圆的特征(对称性、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任务4:讨论圆的位置和大小由谁决定。这些“碎片化”的学习任务使学生的学习缺乏整体和逻辑,实际上学生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思考什么,不能对基本问题展开持续探究。为此,可以根据本单元的基本问题“圆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如何刻画它的特征”整合和改造学习任务,以上面的任务1为核心任务,在讨论生活中有关圆的现象背后的原因(如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中自然地认识圆心、半径,发现圆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适时提出或者激发学生提出“基本问题”,鼓励学生在整个单元学习中持续思考、记录对于基本问题的理解;这些理解既可以作为对于学生理解的评估,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在持续思考和讨论中感悟“核心概念”,获得理解目标,并迁移解决新情境中的其他问题。总之,由基本问题所驱动的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不再是“简单问题”的堆砌,而是成为落实单元学习目标的重要工具。

   “教—学—评”一致性的一个重要层面是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协同性。在学与教的过程中,不仅仅关注“学生需要学习什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期”,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达到学习预期”,即在学习进程中随着学习任务的展开,实施促进学习的评价和教学。“促进学习的评价和教学”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以学生的表现作为评价的基本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学与教活动任务的同时设计评价任务和标准;第二,观察学生在学习任务中的表现,在判断和解释的基础上给出反馈、启发学生思考,以及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第三,根据学生表现的变化反思和调整学与教。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为学习评价提供丰富的信息,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能做什么、做得如何,借以考查学生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说明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意表现。